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1章 1996大并购(2)

1996年开始的企业改制,为TCL注入了巨大活力。在国有家电企业当中,李东生不愧有先见之明,并且操作务实,不显山露水。联想后来也实现了改制,但曾遇到相当大的困难,险些夭折。长虹、海尔、海信、康佳等企业虽然先后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但企业改制都没有根本的突破。

创维:民企吃下国企

“市场竞争不相信眼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长虹降价48小时后,创维彩电老板黄宏生就宣布跟随降价,是反应最快的彩电企业。在这场大风暴到来之时,创维刚刚登陆大陆,还没有站稳脚跟,就仓促上阵了。

陈伟荣、李东生、黄宏生同是华南理工77届同窗,而1996年TCL、创维和长虹的较量,也被描述为“三英战吕布”。

在香港做贸易失利以后,黄宏生改变了循序渐进的计划,决定进入制造业,奋力一搏。他暂时停下了在大街上的匆忙奔走,开始坐下来静想。有一次黄宏生到东北出差,在招待所里看电视,选节目换台要从被窝里爬出来,折腾几次黄宏生居然感冒了,他想,要是看电视能遥控就会方便多了。几天后,黄宏生到机场接一个从日本回来的朋友,那个人带了一台21英寸的日立纯平遥控彩电,是日本生产的第一批遥控彩电。这让他眼睛一亮:中国国产电视未来一定会成为遥控电视的天下。

于是黄宏生就托这位朋友买来一个遥控器,拆开来仔细研究,并做了设计和生产计划。1989年,黄宏生以港商的身份回到广州,在东莞柏洲边开办了一家十几个人的电视遥控器厂。一开张,遥控器生意就红火起来。当时国内已经有100多家电视机生产厂家,有无数的电视机要改装成遥控的。遥控器要和彩电配套使用,一个发射一个接收,是一个配对的系统。当时许多中小型的工厂都没有这个技术能力,就来买创维的产品。南京熊猫和重庆金雀彩电厂最先使用了创维的遥控器。

1990年,黄宏生在东莞办了遥控器厂之后,年销售额达到了100万元。荷包里的钱也能让他自信地在香港街头喝早茶了。就是在一次喝茶的时候,他听到了一条消息:香港将开通丽音广播试验,但市民家里的电视机还不能接收丽音广播。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黄宏生顿时心里一动。很快,他就与菲利浦公司的工程师合作开发出了丽音解码器,用这个解码器可以做成机顶盒接收丽音信号。当时他的野心很大,一下子做了两万台,只等着石破天惊。

没想到厄运再次来自于一夜之间。由于电视台的丽音广播需要另外组织人员编码,成本太高,电视台最终放弃了丽音广播项目。说停就停了,黄宏生一下子血本无归。

丽音机顶盒亏本以后,黄宏生急于扳回败局,决定背水一战——做彩电。这是他多年的夙愿。他从内地请了40多个科技人员。但是这些技术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研制出来的产品,使用的却是被市场淘汰的技术,因为这些技术人员是模仿型的,创新的东西很少。他们并没有提醒黄宏生:4片IC、小集成电路和单制式的彩电已经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了。就这样,做彩电一下子又亏了300万美元。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黄宏生债台高筑。

情况突然变得很严峻。因为做遥控器的利润也已经变得很微薄了,最初刚做的时候有50%的利润,后来降到了10%以下。彩电项目的失败简直是雪上加霜,几百号人天天要吃要喝,工厂举步维艰。

一天晚上,感觉走投无路的黄宏生走到海边,纵身跳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没想到海水居然没有淹死他,被冲上海滩后,他躺在沙滩上,看着天上的星星,自言自语道:“也算死过一回了。”对于这次跳海的经历,黄宏生只是偶尔说起过一次,后来再也不曾提起。

在企业岌岌可危之时,香港爆发了一场收购大战。1991年,香港最大的两家彩电集团之一香港迅科集团高层出现内讧,两位控股股东移民泰国,出现财务困难,于是他们决定将公司出售,从而引来各路富商大竞标。香港录像带大王瑞林集团动用十几亿元港币进行收购,从每股0.35元开始吸纳,直到每股2.40元,终于财压群雄,取得成功。黄宏生根本没有资金能力参与角逐收购大战,但是具有狼一样嗅觉的他却寻找到了最佳的出击时机。

香港瑞林收购香港迅科一案,是多元化陷阱的著名案例。瑞林只看到迅科表面的繁荣,而对其过度投资泰国及马耳他等海外生产基地、债务负担沉重导致策略性亏损的信息所知甚少,收购后导致收益下降,最后不得不抛售迅科股权给李嘉诚,自身的股票也被从股市摘牌。瑞林收购迅科后管理也没有跟上,公司从英国请来了数十名技术专家,导致原来的一批技术人员纷纷出走。

黄宏生迅速接近从迅科出走的一批技术骨干。此前黄宏生就与其中的一些人有过交流,由于都是搞技术出身,双方有共同语言。黄宏生虽然年轻,工厂也小得可怜,但他的闯劲很能打动人。他一副诚心诚意的样子,苦口婆心,三顾茅庐,找他们一个一个地谈。在出让公司15%的股份给他们之后,终于将讯科彩电开发部的30多名技术骨干纳入了旗下。

9个月后,技术人员将一台手工拼装的第三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彩电摆到德国柏林电子展览会展台上。虽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但黄宏生站在台前拼命地向客户讲解、推销。回香港时,黄宏生的电话突然响了。接通以后,是一个德国客户打来的,说看过他们的样机,想跟他们谈一下。就这样,他们通过电话沟通,谈成了两万台彩电订单!这是黄宏生拿到的第一张彩电订单,可谓喜从天降。

黄宏生有一个比方:“创业的过程就像踢球,前面堵,后面追,往往在快要倒下的时候,你伸出一脚,说不定球就进了。很多人失败,就是因为熬不到这个时候就打退堂鼓了。”

订单不断飞来,这一年,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彩电生产线和厂房的黄宏生,就赚回了3000万美元外汇。

1993年,黄宏生开始把目光投向内地市场,这块市场大得令人心跳,价格也高。但是在内地生产彩电,需要有关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作为一家规模不大的香港企业,黄宏生很难直接申请到。

不过,机会很快又来了。这一年,深圳中国彩电总公司和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下属的RGB电子有限公司,因大股东香港康力集团撤资,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境地。由于这家公司曾为创维下单生产产品,黄宏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认为各方面情况都还不错。在荔枝公园的一间茶楼里,丁凯和黄宏生第一次见面,一见如故,达成了合作意愿。

1994年春天,谈判成功,黄宏生向RGB注入500万元填补亏空,又斥资三亿元买下了51%的股份,合资成立“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通过合资,创维也拿到了进入内地市场的彩电生产牌照。之后,创维投入年销售收入的3%~4%,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大媒体展开广告攻势。香港歌手张明敏为形象代言人的“创维情,中国心”广告,为国内消费者广为知晓。

最初收购RGB时,创维只占50%的股份,彩电总公司和电子器件总公司各占25%。从两家手里买下各0.5%的股份,让创维颇费了一点周折,但是收购两家股东的全部股份,却意想不到的顺利。因为两家公司经营不善,都急于出手RGB的股权,收回现金应急。何况,RGB的投资回报已经有十几倍,现在以高价出售股份,非常合算。

而创维也由外商投资企业转变为名副其实的民营企业,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民营彩电企业。

惠而浦收购蓝波—希岛

环视今天的深圳产业,彩电、电脑、手机、DVD、MP3、MP4,诸多家电、IT产品称雄国内国际市场,但却独独少了空调、冰箱等白色家电产品和品牌。深圳的“白电之花”就夭折在1996年。

很多年以来,深圳都被看做是一个“引狼入室”的地方。最初的制造业大多是“三来一补”或外商投资企业。深圳还是走私之地,相当多的电子产品就是从这里走私到内地的。比如最早的收录机,大多是从日本进口原器件,转口地就是香港。彩电也是如此,说起来是港商生产,但元器件也是从日本进口的。万科当年做录像机生意,产品也是从日本进口的。应该说家电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最热销的产品,进口货对国货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说是国货,其实也是从日本进口元器件在国内组装,贴上自己的牌子罢了。松下、索尼、三洋、东芝等众多日本家电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

因此,康佳、TCL、创维在彩电领域的崛起,可看做是国产彩电的真正崛起和收复失地。

在家电领域,日本企业在中国赚了大钱,美国企业有些不甘心,也要来分一杯羹,但他们来得晚了一步,就想通过收购中国企业缩短差距。惠而浦就这样来到了中国。

惠而浦是美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公司,树立了“跨入世界每个家庭、每个角落”的经营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不能不到中国来,不能不进入中国的家庭。1995年,惠而浦踏上征战中国市场的航程。一开始,惠而浦对中国市场也是志在必得,气势汹汹地开始了在华的收购行动:北京雪花冰箱、上海水仙洗衣机、顺德蚬华微波炉、深圳蓝波—希岛空调,一股脑儿通吃。

蓝波—希岛空调投产于1993年7月,地址在深圳板田。当时的媒体报道:“规模堪称全国之最的蓝波空调城投产在即,首期工程年产60万台空调,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深圳市支柱产业。”空调城由深圳市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投资兴建,分三期建成。首期建家用空调厂,占地8万平方米,投资近亿元,生产窗式、分体式和钢窗型空调,全部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单班年产60万台,年销售收入19亿元,年利润两亿多元。第二、三期工程建空调压缩机厂、中央空调厂及零部件、配套件和附属厂。

据称,蓝波—希岛空调是深圳石化集团科技器材公司于1990年研制成功的高节能空调,综合节能效率居世界领先地位,比一般的空调节电50%左右。在1991年北京国际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

1993年1月,媒体报道:“目前深圳石化集团已接到数十万台空调订单,空调生产基地提前一天投产就可增加600万元的产值。为此,石化集团要求7月1日全面投产,并与承包该工程的华西公司签订合同:每提前或拖延一天,对等奖罚一万元。”

该项目最后一次见诸报端是1993年5月3日:“2.8万平方米的主厂房已经封顶,设备安装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座初具规模的空调城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此后再无声息。

1996年,蓝波—希岛空调被惠而浦收购。继惠而浦之后,蓝波—希岛空调又被转让给一家以色列公司。

直到10年之后的2004年,“蓝波黑洞”才被披露出来。

1992年,深圳石化以1530万元收购环宇集团石家庄空调厂51%的股权,6月向市场推出第一批窗式空调——这家远在河北的空调厂是在石化入主后产品才面世的。当年的中报称,上市公司还将以收购、参股和委托加工等方式在石家庄、武汉和上海等地生产高节能空调。武汉的蓝波—希岛空调也是当地的一个大项目,后因经营不善被青岛海尔收购。武汉蓝波—希岛与深圳蓝波—希岛到底有什么关系,深圳石化到底投了多少钱,现在也无从查询。

在空调城建成之前,石化科技器材公司就从事空调经营,他们从日本、韩国进口了大量空调,由于价格太贵,无法与国产空调竞争,一直赔钱。进口空调的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据知情者披露:1993年用于进口空调的银行贷款约3亿元,到1998年贷款利息已达3.5亿元。进口空调长期积压,积压一年市价便跌去20%,直到2002年这批历史存货才低价处理完毕。2004年石化科技器材公司正式公布其缺口资金是6亿多元,而有人在1998年统计其亏空资金超过7亿多元。

曾任蓝波实业董事长的杨发初谈及当年上马蓝波空调说:“决策时我就是反对派。”杨发初的理由是珠三角地区已拥有许多空调企业,规模名气都很大,石化企业涉足家电没有优势;另外,做技术出身的他认为“蓝波能效比不高,并不节能”。蓝波项目预算为1.8亿元,实际投入超过2亿元,当时石化自有资金才4?000多万元,只能靠贷款。

1993年蓝波—希岛空调厂建成,一开始就没有流动资金。为此,市政府召集本地6家银行行长和信贷主任在蓝波工厂开办公会,计划提供5亿元流动资金。最后,只从农行贷出数千万元。没有贷到钱,石化也没有能力自己投入。到1994年投产,情况已很危急,光零部件材料就欠了7000万元。

手里没钱,销售也不畅,蓝波就使出一个损招:买蓝波10年返款销售大返利,在报纸上大做广告,消费者买蓝波空调,10年内全额返还购机款。但消费者很快发现这是一个骗局,投诉、官司纷纷上门。

这种情况下,惠而浦要来收购,深圳石化正好急于脱手。当然项目背后的那个烂摊子是不能告诉美国人的,10多亿的烂账只好由石化背起来。

深圳石化是一家上市公司,在公告中不能不对蓝波有所披露。不过聪明的石化摇身一变成了一家“综合商社”,蓝波就淹没在“综合”之中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