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级教学基地到国家级示范中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走进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

在校园里,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拥有一大批精良的实验设备;

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拥有500多平方米的开放环境,却运行着图书馆式的管理模式;

有这样一个地方,融入了众多的学生科技创新优秀团队;

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有几千智慧的思维,它让创新思想不断结出硕果;

这就是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

最早提出建设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的设想始于1997年,我们首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大赛之后,给我们留下反思: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计划学时内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能否开放实验环境,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开辟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我与教学基地副主任付永庆商议,趁热打铁将电子大赛场地建成开放实验室,我提出将实验室命名为电子系统实验室,付永庆提出命名为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与系主任郭黎利商定,最终定为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我们征用了60m2的房间,从各实验室调剂10余套实验桌椅,20余套闲置仪器,每套有示波器、信号源、毫伏表、稳压电源4大件,尽管型号不一,用于学生创新还是适宜的。这就是创新实验室的雏形。

创新实验室一开始就定义为图书馆式的开放模式,开放时间自早8:00~晚10:00,休息日、节假日照常开放。支持学生题目自拟、方案自选的实践项目,主要功能是为大赛培训选手。

事实上,当时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投入运行困难重重,实验室由谁值守,学生由谁指导,工作量怎样计算,实验室耗材如何解决,都一一摆在我们面前。

我主动提出实验室由我来值守兼指导,因为从那时起我的工作时间便是早8:00~晚10:00,而且我的办公室紧挨着创新实验室,顺便管理一下,很方便。至于工作量,算不算无所谓,讲奉献、不求索取已成为我的工作习惯。后来我还提出一个观点,既然实验室开放运行,可以吸收学生参与管理,这个问题就暂时解决了。

我与付永庆跑教务处,争取得到支持。时任教务处副处长的刘平答应支持3000元的启动资金,这样创新实验室便挂牌运行了。

大约在1999年春,我们搞了一个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的开放仪式,事先找学生胡海斌在黑板上写下“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开放仪式”几个大字,然后邀请学工处金鸿章处长、实验室管理科潘信吉科长、郭黎利主任、赵旦峰副主任等人与会,有20余名学生参加,我们几人都在会上讲了话,这个场面如图5所示。

图5 创新设计实验室开放仪式

2000年,我从学生处争取到两个勤工助学的指标,每月400元,于是我用这400元聘用了一个名叫刘晓军的小青年在实验室值守。他初中毕业,自山东农村随父母到哈尔滨打工,找到这份工作实属不易,因此他干得很好,工作踏实,主动帮我策划宣传展板,贴上他拍的学生活动照片,挂在实验室,起到了烘托创新气氛的效果,这种做法后来发展成实验室文化的组成部分。他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应用。他一干就是3年,我与他结下了较深的友情。后来他提出到上海闯荡社会,我好舍不得。2002年年底,刘晓军又推荐他弟弟刘洋接替他,我同意了,争取到3个勤工助学指标,每月600元。刘洋在这里又干了7年,学到了本事也走向社会了。因为这个工作的待遇低,酬金也不合法,并非长远之计,人家提出走人是可以理解的。

我又开始物色值守人员。2008年3月,有人给我推荐校后勤部门职工子女,名叫廖宇,我当时感觉职工子弟不好管理,于是抱着试用的想法让他上班,结果试用效果不错,小孩很踏实,还是我校成教学院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我争取到4个勤工助学指标,每月给他800元。实际上用勤工助学指标给聘用人员做酬金是不合法的,相当于“吃空饷”,特别是一旦出现劳动纠纷,会引起很大的麻烦,我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但又很无奈。好在10年过去了,没出问题,我深感庆幸。到了2009年6月,经过努力争取,廖宇正式聘用为雇员,与学校签了劳动合同,初期每月工资1000元,另有三险,以后每两年涨一级,涨到6级工资能达到2000多元。虽说工资低,但比较稳定,学习的机会多,工作条件好,廖宇及其家长对此也比较满意。我当然也很满意,创新实验室的值守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

早在2001年,依托创新实验室,我策划申报了“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公选课,3学分。这是一门创意新颖的课程,采取开放式教学,以实践为主,选课的学生需自行设计制作一个电子电路模块,因此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我找到青年教师李北明、国强承担了这门课程,从此学生的创新活动与课程结合起来了。

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吸引了一些喜欢动手的学生,在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遇到问题,往往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能力强的带动能力差的,形成一种重要的指导力量。但是仍需实践能力强、热心于学生工作的专职教师指导,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天遂人愿,2003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理学院青年教师于鑫找我,提出要到我实验中心工作。

于鑫,我校1996级学生,曾于1999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省二等奖,动手能力相当强,毕业后留在理学院任教,热衷于学生创新,创建了理学院的创新实验室。于鑫要到我这里工作,我求之不得,向时任信通学院院长的郭黎利汇报,郭院长表示欢迎。我怕夜长梦多,说办就办,配合于鑫仅用3天就办理了校内调转手续,从此于鑫成为我创新实验室的专职指导教师。考虑到他的发展,将人事关系落在电路教研室,可以讲授电路课程并指导电路实验,“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公选课也落在他的名下。

2004年,我与于鑫、武思军合作编写《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一书,47万字,2005年年初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也许是这本书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2005年夏季,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动约稿,要编写《电子电路循序渐进系列教程》,希望我们编写其中一部书,我与于蕾、王扬等合作编写《电子电路模块分析与指导》,2006年出版。2010年,我接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电话,说该书要出第二版,问我是否需要修改,看来销路还不错。

在与于鑫共事期间,我们共谋大事,合作愉快。可到了2006年3月,于鑫突然提出要辞职,到北京谋求发展。原来北京某能源公司给他优厚的条件,给他房子、给他车,拉他入伙,我猜想可能是技术入股。他执意要去北京,在读研究生也放弃了,辞去炙手可热的大学教师职业,我再三挽留,劝他保留公职,干一段不行再杀回来。他说:“王老师,您别留我了,我在那里干10年,就够我一辈子享用了。”涉及个人发展,我无话可说,由他去吧。

好在于鑫走后,2006年4月,电路教研室的青年教师王伞冲上来了,表示愿意在创新实验室工作,他说:“我的能力不如于鑫,但我会尽力的。”从此王伞接续了于鑫的工作。我与王伞配合得也很好,2009年,我们合作重新编写《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第二版,65万字,2010年5月仍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看来,电子大赛和学生科技活动推动了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创新实验室推动了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又推动了教材建设,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没有一点功利成分,不但培养了学生,也提高了教师的水平。编写的创新类教材如图6所示。

图6 创新类教材

现在王伞已成为我实验教学中心科技创新平台的负责人,管辖8个实验室,有7名教师加盟,发展势头很好。

同任何事情一样,创新实验室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其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我们通过内部调剂,没靠学校投资,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建设了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面积60m2

2000年,利用学校拨给教学基地的“211工程”40万元经费,购置了计算机、仿真器、编程器、常规测量仪器,还配有数据采集器、高档示波器、信号源等作为公用设备,实验室面积仍为60m2,如图7所示。

图7 初期的电子创新实验室(60m2

第二阶段:由于电子创新实验室开放式运行,深受学生欢迎,引起了学校的关注,2001年8月,刚成立不久的实资处处长李宇光约我谈话,主动提出要给我基地实验室投资30万元,继续建设创新实验室。我猜想可能是“十五”建设的剩余资金,我们称之为“伙食尾巴”。但是他还提出一个条件,必须将创新实验室场地扩大。我觉得这个条件容易满足,还能以此为契机扩展创新实验室。经内部调剂,我们将创新实验室旁侧的一间60m2方厅利用起来,打了一个铝合金隔断,形成里外屋的套间格局,这样创新实验室的面积达到120m2,如图8所示。利用这30万元资金,划出1.7万元修缮实验室,大部分经费用于补充实验设备,还购买了部分航模器材,为后来开展航模活动奠定了基础。

图8 扩建后的电子创新实验室(120m2

第三阶段:2005年开始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迎接专家组现场评审,实资处与信通学院决心整合实验资源,将21号楼3楼400m2的场地划给电子创新实验室,这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环境,有4个房间。我们重新装修房间,铺设网络,建设多媒体环境,20天便投入了使用,如图9所示。

图9 申报示范中心时期的电子创新实验室(400m2

第四阶段:2008年元月,实验中心整体迁入新建的21B楼,在2楼为电子创新实验室预留了4个房间,500m2,各房间采用大扇玻璃隔断,室内有中央空调,配备新桌椅,实验条件上乘,如图10所示。

图10 入驻21B楼以后的电子创新实验室(500m2

2009年,学校启动创新平台建设,我中心获203万元的建设经费,电子创新实验室成为学校最大的学生创新基地。

2009年学校推出招生新举措,筛选200名数理基础好的高分学生进入“陈赓班”单独培养,一年后由他们自选院系和专业。2010年,信通学院迎来首届“陈赓班”30名学生,如获至宝。副书记于欣欣找我与王伞,意思是给他们安排一个实验环境,我俩商量一下,决定让“E唯协会”腾出2楼的那个70m2房间给“陈赓班”。2010年4月7日,我们举行了“陈赓班”入驻创新实验室挂牌仪式,新上任的副院长张朝柱出席并讲话,相关图片如图11所示。他说:“创新实验室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摇篮,希望同学们利用好这个科技创新平台,锐意进取,努力创新,把自己打造成高素质、创新型的拔尖人才,高分高能是我们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陈赓班”实验室与“信通科协”很近,我们考虑到“信通科协”有管理经验,就找到“信通科协”主席姜瀚文,透露欲将“陈赓班”纳入“信通科协”管理。地盘大了、人多了,“信通科协”自然喜出望外。当然此事暂时还不能让“E唯协会”知晓,就算平稳过渡吧。

图11 首届“陈赓班”入驻电子创新实验室

“陈赓班”入驻创新实验室后,郭天宇创业团队对他们进行了为期10天的单片机免费培训,为他们参加电子大赛打基础。

“陈赓班”都是高分的学生,他们拥有了专属的实验室,将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现在,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的定位已经十分明确,该实验室有5大功能:其一,为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提供实验环境;其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学科竞赛;其三,作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乐园;其四,培育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其五,为课外导师制提供实验专区。

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为学校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创新精英,它的建设和运作模式得到有关专家及同行的好评。教育部高教司孙丽为处长曾评价说:“哈工程大学实验中心是扎扎实实搞开放,真刀真枪搞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