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08 17:38:42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自序
中华民族的家谱:廿四史漫谈
一 廿四史——中华民族的家谱
二 正统与正史——廿四史的产生
三 纪传体——廿四史的体裁
四 基本史料——廿四史的价值
《史记》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一 一部作者用生命谱写的不朽史作
二 《史记》的特点
三 《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刘知幾史学批评中的理性主义精神
一 发扬王充的批判精神,理性地评论前代史家和史著
二 用“理”的尺度评论史实和史料采择,以理性的态度探讨历史盛衰
三 刘知幾理性主义批评精神的局限性
经学与刘知幾的史学批评
一 尊古抑今的经学倾向
二 经日史星的经史关系论
三 以经为衡准的史学批评
四 对经的批评与史义纯正之追求
顾炎武的史学批评和经学见解
一 鉴往训今的史学价值论
二 重“器识”,求“实学”
三 从抑理扬经到六经皆史
顾炎武论史书编纂
一 论直书与信史
二 论史文当“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三 论表志与“完史”
顾炎武考史方法略论
章学诚的史学变革思想
一 成家之作贵在“史意”
二 “圆而神”与史书体裁变革
三 “神明变化”的历史文学思想
王国维的讲义名称还是《古史新证》
王国维死因再析
一 关于死因之种种说法
二 王、罗两家后人对自沉之看法
三 王氏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章太炎的甲骨文态度及其学术史意蕴
一
二
三
章太炎研究相关史实辨析三题
一 朱希祖《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的写作及附记之误
二 鲁迅与章太炎的《同门录》
三 金毓黻与章太炎北京国学讲习会
陈垣《日知录校注》的特色
一 顾炎武的《日知录》及其刊刻
二 陈垣先生校注《日知录》
三 史源学实践的宝贵结晶
四 《日知录校注》——一个独立而完善的《日知录》版本
中国史学现代转型的三个坐标
一 “但开风气不为师”
二 “球形的发展”式的天才学者
三 三人的学术关联
余论:郭沫若的史学地位否定不了
历史比较研究法的运用
论郭沫若史学的特色
一 开风气:以唯物史观之钥,打开历史科学殿门
二 强调史料,尊重考据学
三 以情智交融之文笔,传古老历史神韵
师生厚谊甲骨情:郭沫若与金祖同
一 甲骨学史上的佳话
二 郭沫若的秘密回国与金祖同的鼎力协助
三 师生情谊
论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学术关系
一 三人的师生及同事关系
二 朱谦之对傅斯年的学术批评
三 傅斯年与朱希祖的学术争论
余论
朱希祖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一 从特约到专任再改特约
二 改聘特约研究员的风波
三 一场与治史理念关系不大的学术论争
朱希祖的历史学科建设思想
一 中国现代史学体系的重要奠基人
二 朱希祖的历史学科建设思想
三 评价、影响与启示
朱希祖和他的《中国史学通论》
一 民国史学一大家
二 关于《中国史学通论》
三 商务版《中国史学通论》之特色
朱希祖先生学术年表
顾颉刚与朱希祖、李大钊的学术关系
一 前疏后笃——与朱希祖的关系
二 学术上同归而殊途——与李大钊的关系
顾颉刚与辛树帜的学术交谊
一 皋兰山下,埙篪相应
二 共同研究《尚书·禹贡》
三 终生的友谊
顾颉刚、白寿彝的交往和学术关联
一 执“弟子之礼”的师弟子关系
二 社会转型与情感变化
三 白寿彝的学术与顾颉刚之关联
史家三巨擘 同门而异彩
一 曾同为“黄门侍郎”
二 史学理念之两橛
三 依违于傅、范之间的金毓黻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