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1章 收治百姓
司马铭没有理会他的客套,直接在主位上坐下:“有话直说。”
骆养性不慌不忙地摘下顶戴,显露出中原人的发式。他环顾四周,目光在炭盆上停留片刻,这才缓缓开口:“这次我们是真心来议和的。”
“真心?”司马铭嗤笑,“上次你们的真心,本将还记得清清楚楚。”
骆养性不为所动:“这次不同。摄政王愿意撤军。”
此言一出,厅内顿时安静下来。王永吉和司马铭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什么条件?”王永吉沉声问道。
“休战三个月。”骆养性竖起三根手指,“玄军撤到清水河以南,聚落所以东。”
司马铭正要说话,骆养性又补充道:“不过朔州、云堡、虎堡、龙虎堡,我们还要继续驻守。”
听到这四个地名,司马铭眼中精光一闪。这四处要地,正好卡住了通往吕梁山的要道。显然,玄军是在防备三太子。
“就这些?”司马铭追问,“没有其他条件?”
骆养性笑了:“总戎以为满洲人整日就知道打仗?他们也要过日子,也要生儿育女。满洲真正能打的壮丁还不到十万人,再这么打下去,后继无人啊。”
司马铭陷入沉思。大同城固若金汤,这是事实。但连月的围困也让将士们疲惫不堪。虽然粮草储备充足,但消耗也不小。如果能借这个机会修整一番……
“督师,您觉得如何?”司马铭转头看向王永吉。
王永吉捋着胡须:“虽然可能有诈,但休战对我们确实有利。将士们也该歇歇了。”
“好!”司马铭一拍桌案,“便暂且停战一季!”
骆养性又道:“还有一事。我军在大同府境内抓获的百姓,就都留在城外了。还请两位收留。”
司马铭和王永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一丝无奈。这几个月来,玄军不仅围困大同,还攻打了府内其他城堡。有的被攻破,有的投降,有的还在坚守。如今玄军要撤,把抓获的百姓都扔在这里,摆明是要给大同增添负担。
但这些都是大明子民,总不能见死不救。
“收下吧。”王永吉叹了口气,“总不能让他们在城外受冻。”
司马铭点点头:“那就这么定了。”
看着骆养性离去的背影,司马铭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休战?呵,不过是暂时的罢了。等到三个月后,必是更大的血战!
但至少,现在大同城终于能喘口气了。这场持续了整个冬天的围城之战,终于暂时告一段落。
当天下午,玄军营寨就开始拆除。远远望去,人影晃动,马匹嘶鸣,一派忙碌景象。
司马铭站在城头,看着这一切。身边的亲兵小声问道:“总戎,您说他们真的会撤吗?”
“撤是一定会撤的。”司马铭淡淡道,“但能撤多远,就不好说了。”
话音刚落,城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正向城门涌来,有老有少,蓬头垢面,看起来都很疲惫。
“开城门!”司马铭一声令下,“让他们进来!”
城门缓缓打开,百姓们鱼贯而入。有的跪地叩头,有的失声痛哭,更多的人则是木然前行,仿佛已经失去了所有希望。
“安置他们到城南空置的民房。”司马铭对身边的官员吩咐道,“先给些粮食和棉衣。”
“是!”官员领命而去。
司马铭看着这些狼狈的百姓,心中不禁感慨。这就是战争的代价啊。无论是大明还是大清,最终受苦的都是这些普通百姓。
夜幕降临,大同城内外都燃起了篝火。城内是为了给新来的百姓取暖,城外则是玄军准备撤离前的最后一夜。
司马铭在城头踱步,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火光。忽然,一阵马蹄声传来。
“总戎!”一名斥候策马而来,“玄军主力已经开始向南移动!”
司马铭点点头:“继续盯着。他们去了哪里,都要一清二楚。”
斥候领命而去,留下司马铭独自站在寒风中。他知道,这不过是暂时的平静。三个月后,当春暖花开时,战火必将再起。
武英殿内一片寂静,李自成正襟危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紧盯着殿下这个自称来自大同的使者。使者身着青衫,面容清秀,二十出头的年纪,举手投足间透着几分书生气。
“你说鞑子在大同城下吃了败仗?”李自成的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疑虑。
陈永熙拱手作揖,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笑意:“回禀皇爷,千真万确。下官亲眼所见,玄军撤退时狼狈不堪,尸横遍野。大同城下,到处都是他们丢弃的盔甲刀枪。”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姜将军指挥若定,一举击溃了多铎的主力。鞑子损失惨重,连夜撤军。”
李自成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着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年轻人。那双眼睛深处藏着几分精明,不像是在说谎。
“司马铭那厮,倒是有两下子。”李自成轻叹一声,指节轻轻叩击着扶手。若是早知司马铭有这等本事,当初就该好生拉拢,也不至于在山海关吃了那么大的亏。
“来人,传令下去,召集众将议事。”李自成忽然开口,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不多时,武英殿内已经聚集了大顺朝的重臣武将。刘宗敏、高一功、宋献策等人分立两侧,各个神情肃穆。
刘宗敏性子急躁,第一个按捺不住:“皇爷,既然鞑子在大同吃了亏,咱们是不是该趁机……”
“不急。”李自成抬手制止了他的话,目光扫过殿内众人,“眼下最要紧的是稳住局势。”
他转向高一功,语气沉稳:“一功,金陵就交给你了。新附营一万五千人马,务必守住这座城池。”
高一功抱拳领命,声音铿锵有力:“臣定当竭尽全力,绝不负皇爷所托!”
“皇爷。”宋献策忽然开口,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臣倒是有一计。”
李自成来了兴趣,身子微微前倾:“说来听听。”
“朱慈焕还在我们手中。”宋献策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这可是一张极好的王牌。”
殿内众人闻言,不由得交换了一个眼神。
“怎么说?”李自成追问道。
宋献策缓步上前,声音不疾不徐:“左良玉那边已经打算让朱慈照迎娶左梦梅为妻。朱慈烺虽然在南京坐拥大权,却始终不敢称帝。为何?”
李自成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你是说……”
“不错。”宋献策点头,“就是怕左良玉另立朝廷。而朱慈焕若是落入鞑子手中……”
“妙啊!”李自成一拍龙椅扶手,“这可真是一步好棋!朱慈焕这张牌,不仅能牵制朱慈烺,更能威胁多尔衮。”
殿内众人纷纷称赞宋献策的计策。有人低声议论,有人连连点头。
一阵冷风从殿外吹来,带起几片落叶,铜铃声更响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