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永固:四朝风云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机械革命:火药配比与弩革新

熙宁三年深秋,汴京城外的梧桐叶簌簌飘落,枯黄的落叶铺满青石板路。在城郊一处废弃的酿酒作坊内,刺鼻的硫磺味与硝石的酸涩气息混合弥漫,数十个陶瓮整齐排列,身着粗布短打的工匠们手持杵臼,正专注地研磨着矿石。这里便是赵桓秘密筹建的汴京首个火药实验室,院墙之外,悬挂着“经纬器局”的匾额,掩人耳目。

“赵大人,新采买的硝石和硫磺到了。”学徒阿福擦着额头的汗珠,领着几名脚夫将麻袋卸在院内。赵桓快步上前,蹲下身子拨开袋口,抓起一把硝石细细端详。暗白色的晶体在日光下泛着微光,颗粒均匀,杂质极少,他满意地点点头:“这批硝石品质不错,立即分拣,按不同纯度分类存放。”

实验室正中央的长桌上,铺满了泛黄的古籍与潦草的手稿。《武经总要》《诸家神品丹法》等典籍被反复翻阅,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赵桓铺开一张素绢,提笔写下一行行蝇头小字:“硝石七分、硫磺二分、木炭一分……”这是传统火药的配方,但他深知,若要将其应用于军事,必须解决燃烧速度不可控的难题。

“大人,按古法调配的火药已经制好了。”工匠老周捧着一个陶罐走来,神情略显紧张。赵桓接过陶罐,取出少量粉末放在铜片上,用燧石点火。“轰!”一声巨响,铜片被炸得扭曲变形,热浪扑面而来。

“威力尚可,但燃烧过于迅猛。”赵桓皱着眉头分析,“若用于箭矢,射手还未拉开弓弦就会爆炸,必须研发出延时引信。”他陷入沉思,现代引信多采用化学药剂控制燃烧速度,可在北宋,他只能从现有的材料中寻找替代方案。

经过数日的尝试,赵桓发现将麻线浸泡在松脂与硝石混合的溶液中,再晾干缠绕成螺旋状,能够延缓燃烧速度。他在实验室后方的空地上,设置了简易的测试装置:一根竹竿顶端悬挂着装满火药的竹筒,引线垂落地面。当火苗点燃引线,“嗤嗤”的燃烧声响起,五息之后,竹筒轰然炸开,飞溅的木屑在地上砸出深坑。

“成功了!”阿福激动地跳起来,工匠们围拢过来,眼中满是惊叹。但赵桓并未满足,他继续调整引信的粗细、缠绕密度,反复测试不同配方的燃烧时间,最终将误差控制在半息之内。

解决了引信问题,赵桓又将目光投向神臂弩。这种宋军的主力兵器,因木质弩臂受潮易变形,在西北战场上常常失灵。他召集了几名经验丰富的木匠和铁匠,在实验室一侧搭建起工作台。

“传统弩臂多采用单一木材,韧性不足。”赵桓展开图纸,“我们尝试用多层材料复合压制,竹片提供弹性,牛筋增强韧性,再用生漆粘合。”他详细讲解现代材料力学原理,虽然工匠们听得似懂非懂,但被他的热情所感染,纷纷投入到试验中。

第一次试制的复合弩臂在测试时突然断裂,飞溅的竹片划伤了一名工匠的手臂。赵桓并未气馁,他仔细检查断裂处,发现是竹片与牛筋的粘合不够紧密。经过改进,他在生漆中加入桐油和糯米浆,增强粘性,并设计了特殊的压制模具,确保每一层材料均匀受力。

两个月后,改良版的复合弩臂终于完成。它通体黝黑,表面泛着生漆的光泽,长度三尺二寸,厚度一寸五分。在演武场上,一名士兵拉开弩弦,箭矢破空而出,精准地射中两百步外的靶心。更令人惊叹的是,加装了延时引信的火药箭矢,在落地前瞬间爆炸,巨大的气浪将靶标掀翻。

“此乃神技!”前来视察的王安石抚掌赞叹,“若能大规模装备军队,我大宋何惧西夏、辽国?”赵桓却冷静地说道:“量产还需建立标准化流程,从材料筛选、部件加工到成品检验,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

他在实验室旁扩建厂房,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规范:硝石必须研磨成特定细度的粉末,竹片厚度误差不得超过半毫米,复合弩臂需经过七日的自然干燥和压力测试。为了确保质量,他还发明了简易的游标卡尺和压力测试仪,用于测量和检测。

然而,成功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随着火药实验室的名声渐起,一些不速之客开始在周边徘徊。赵桓深知,这项技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他加强了实验室的戒备,在院墙四周设置了暗哨,进出人员必须持有特制的竹牌,并对核心工匠进行了严密的背景调查。

深夜,赵桓独自坐在实验室里,望着跳动的烛火。桌上摆放着刚刚完成的《火药制造法》和《弩械改良纪要》,这些凝聚着他心血的手稿,既是改变历史的希望,也是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他明白,自己正在走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更严峻的挑战和更激烈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