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教室的荧光屏
中学机房的铁皮柜门开启时,铁锈与樟脑丸混合的气息汹涌而出,陈默不禁眯起眼睛。他的指尖轻轻拂过 1998年生产的联想主机,外壳上那“奔月”标志虽已褪色斑驳,却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回想起县高中的微机室,那台 386主机运转时发出的嗡嗡声,此刻竟比机房里轰鸣的空调声更让他感到安心,仿佛穿越时空,又回到了那个青涩却充满热忱的年代。
赵建国抱着一摞教科书,倚在门框上,粉笔灰簌簌落在他磨得发白的袖口。这位鬓角已现白发的老教师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眼神中带着一丝忧虑与期待:“器材室说这些老古董该当废铁卖了,可孩子们...”他顿了顿,转身打开电脑显示器,屏幕上赫然呈现出学生们用画图软件绘制的“复古计算机博物馆”,画面里的主机箱旁,歪歪扭扭地写着“陈叔叔的神奇盒子”几个大字,字迹稚嫩却满含真诚。
陈默的第一堂课充满了荒诞的张力。当那个穿着 AJ运动鞋、头发染成栗色的男生指着软驱插槽,满脸疑惑地问道:“这是放 U盘的吗?”陈默心中涌起一丝复杂的情绪,不知是惊讶于时代的变迁,还是感慨科技发展的迅速。而扎着双马尾、总爱眨着大眼睛的女生,则好奇地把 3.5英寸软盘举到灯光下,惊叹道:“比我妈小时候的 CD还小!”教室里响起一阵轻轻的笑声。直到陈默熟练地在 DOS系统下输入命令,调出经典的俄罗斯方块游戏,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在安静的教室里回荡,后排的小胖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喊道:“这比手机游戏难多了!”这一刻,陈默看到了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望。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修复老打印机的那天。当那台老旧的针式打印机吐出带孔的打印纸,边缘的链轮齿瞬间勾起了陈默的回忆。2003年,他在大学帮系里打印成绩单,用的正是这种打印机,那时纸边的齿孔还曾划破他的指尖,留下一道浅浅的疤痕。而此刻,学生们围在打印机旁,目不转睛地看着字符一行行在打印纸上生成,惊叹声此起彼伏,盖过了打印机发出的咔嗒声。“这就像魔法!”扎马尾的女生眼睛发亮,小心翼翼地把软盘放进陈默带来的铁皮盒,仿佛在珍藏一件稀世珍宝。
在教师办公室里,赵建国正细心地泡着蒲公英茶,后勤主任却皱着眉头,满脸不悦地看着手中的维修单:“老赵,这些老机器修起来比买新的还贵...”话还没说完,陈默便递上了自己的 U盘。U盘里,是他连夜整理的《旧系统维护手册》,封面画着一台卡通风格的主机,旁边还有女儿雨桐稚嫩的笔迹——“爸爸加油”。“您看这个库存管理系统,”陈默调出 2005年的数据库界面,认真地说道,“现在的云系统固然高效,但这些旧代码里藏着最基础的逻辑思维。”他指着屏幕上的 IF语句,想起上周在银行驻场时,实习生面对嵌套循环时那迷茫的眼神,“就像学书法要先练楷书,编程也该知道算法最本真的样子。”后勤主任的表情逐渐缓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一个宁静的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教室的窗棂,洒在围在老主机旁的学生身上,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小胖正全神贯注地尝试盲打 DIR命令,双马尾女生则拿着彩色粉笔,在黑板上认真地画着流程图,线条虽不规整,却充满了创意。赵建国悄悄拿出手机,拍下了这温馨的一幕,并发给陈默,还附上了一句话:“你当年在宿舍教我们装机的样子,又回来了。”看着手机屏幕,陈默的眼眶不禁微微湿润,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大学时光。
那天回到家,雨桐蹦蹦跳跳地跑到玄关处,仰着小脸突然问道:“爸爸,你在学校修的电脑,是不是和我学习机里的小游戏一样?”陈默蹲下身,看见女儿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软盘——是赵建国送的纪念品,上面还贴着“雨桐专属”的标签。“比那个厉害多了,”他温柔地摸着女儿的头,笑着说,“那些电脑能记住爸爸年轻时候的样子。”
深夜,陈默在修鞋摊前,看着父亲戴着老花镜,仔细研究学生送的贺卡:“默啊,这画里的人是你?”卡片上,画着穿着工装的陈默,周围环绕着老式显示器、软盘和打印机,俨然像个技术世界的老船长。母亲则在一旁,戴着顶针,认真地缝补着陈默的工牌,还把女儿画的小太阳别在蓝色底纹上,嘴里念叨着:“当老师比坐办公室强,你看雨桐最近总说爸爸会变魔术。”陈默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心中满是感动与欣慰。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赵建国发来的视频。视频里,镜头缓缓扫过焕然一新的机房,老主机旁贴着学生们手写的标签:“陈工程师的时光机”。那个穿 AJ的男生正在用 WPS写日记,打印机吐出的纸页边缘,他还画了个戴着安全帽的卡通形象——和陈默送外卖时戴的那顶一模一样。看到这,陈默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了笑容。
深秋的夜风轻轻掀起教案纸,陈默低头看着自己在备课笔记上写下的话:“技术的传承不是新旧更替,而是让每个时代的智慧都能发光。”远处传来电动车的鸣笛声,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软盘,金属外壳上的划痕像极了掌心的纹路,记录着 17年的职场风雨,也承载着此刻教室荧光屏里,那些年轻眼睛里闪烁的光。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在校园的跑道上,陈默把母亲缝的工牌别在胸前,蓝色底纹上的小太阳在晨光里格外醒目。路过银行大厦时,LED屏还在循环播放着招聘广告,上面“35岁以下优先”的字样依旧刺眼,但他的步伐却格外坚定。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中学机房——那里有更重要的使命,让旧代码里的温度,传递给下一代,让每个像他一样的中年人懂得:所谓危机,不过是生命在提醒你,该换个方式,继续闪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