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与近世以来福建区域社会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福建区域地理环境

福建靠山面海,东北与浙江接壤,西与江西为邻,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对,距台湾岛最近仅128千米。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丘起伏,河谷和盆地错综其间。主要的平原有漳州平原(面积约566.7平方千米)、福州平原(面积约489平方千米)、兴化平原(面积约464平方千米)、泉州平原(面积约345平方千米),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左右,冠于我国东南沿海诸省,有“东南山国”之称。其中海拔≥800米的中高山地约占土地面积的14.8%,500—800米的低山约占土地面积的31.2%,≤500米的丘陵占土地面积的43.5%,而河谷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5%。由于山丘广阔,地势坡度大,加之外力对坡面的强侵蚀、剥蚀,易发生水土流失、塌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多地少不利于福建发展农耕业,又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使福建沿海地区与内陆山区交通不畅,物资主要通过水运输送。

福建河流众多,流域面积不大,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的仅有闽江、九龙江,小于1万平方千米的有汀江、晋江。闽江是福建最大的河流,长达562千米,干支流经36个县市,流域面积6.0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的一半。从流域平面来看,水系多呈明显的扇状,上游多为扇面,集水区庞大;而中下游多为扇柄形,洪峰集中。每当上游普降暴雨,便造成中下游河段负担过重,往往洪峰暴涨,宣泄不及,酿成洪涝灾害。且福建地表径流量大,年平均径流量达1168亿立方米。如闽江径流量面积只有黄河的1/12,但每年入海的径流量达629亿立方米,比黄河还多。加上水量季节变化大,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占年径流量的75%—80%,一般年内最大月径流量是最小径流量的5—12倍,而年际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之比相差更大。[1]其流量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为172∶1。福建河流水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洪峰集中,易酿成上游山洪暴发,而中下游河谷平原低洼地则水患成灾,尤其是河流下游河口段的水位变化,除了受径流影响外,还受到潮水涨落的影响,每当河流洪峰形成又逢大潮时,洪峰径流受潮水顶托,推波助澜,更加剧了河口段平原低地的水患。

福建为滨海省份,大陆海岸线北起福鼎沙埕南至诏安宫江,长达3051千米,仅次于广东而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率为1∶5.7,居全国第一,大小岛屿1400多个,岛屿岸线长达177千米。就气候而言,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处于东经115.5°—120.4°,北纬23.3°—28.22°之间,靠近北回归线,这一地区属亚热带温暖地区,沿海地区常受到台风的影响,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与海陆界面的活动性使福建处于世界上两条主要的自然灾害地带的交汇处和叠加区,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