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解构·重塑:当代美国南北战争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相关的学术史的描述

本节将在梳理国内外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总结当代美国内战小说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系统研究美国内战小说的代表性评论集或专著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兼具文学研究和史学研究视角,包括:(1)Fiction Fights the Civil War(Lively,1957):他在前言中指出自己的研究是基于520部内战小说研读基础之上的(examine而不是read),并认为真正有助于国家文学发展的(add much value to the nation's literature)不过十几部。莱夫利具有历史学的背景,他以战后内战小说发展历程为主线,选取了15部“最佳南北战争小说”和30部有代表性的小说,还有开创性地总结了内战小说的十个左右的常见主题,包括:亲人和街邻的分离(divided kinsmen and neighbors),和解与重聚(reconciliation and reunion),南北之爱(North-South love),同情南方的北方人(Northern Copperheads),伤感的爱国主义(sentimental patriotism),少年军人(boy soldiers),战役史(campaign histories),奴隶制及黑人生活的视角(perspectives on slavery and negro life)等。(2)Patriotic Gore(Wilson,1962):该书主要体现于文献价值,因为书中有11个章节论述的是林肯总统、格兰特、罗伯特·李、谢尔曼等南北方将军和相关事件,涉及文学作品评论的只有5个章节。(3)A History of Civil War Literature(Coleman Hutchison,2015):该书包括Context(社会历史背景)、Genre(体裁)、Figures(历史人物、作家)三大部分,汇编了22位研究者的文章。书名中的literature不仅仅指的是文学作品,还指与南北战争相关的文献资料的研究,包括日记(第九章)、回忆录(第十章)、叙述史(第十一章)。该书还涉及与内战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如第二章探讨美国图书贸易与内战的关系,第三部分梳理和评价了与林肯(第十五章、第十六章)、道格拉斯(第十六章)相关的历史事件。其他章节大部分直接与文学研究相关。在社会历史背景方面,同时注重了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时间上从战前斯托夫人的重要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第一章)到战后“美国文艺复兴”(第四章),空间上涉及了跨越大西洋两岸的内战文学史(第三章);体裁方面涉及了现实主义小说(第五章),期刊小说(第六章),诗歌(第七章)、儿童文学(第八章);作家方面的研究包括了Walt Whitman(第十二章),Emily Dickinson(第十三章),Herman Melville(第十四章),Mark Twain(第十八章),William Faulkner(第十九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收录了研究获普利策诗歌奖的当代作家Natasha Trethewey(第二十一章)的文章。

第二类是围绕重点作家展开研究的文集或专著:(1)An Armed America:Its Face in Fiction—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Military Novel(Miller,1970):该书用了将近40页讨论南北战争,重点探讨了德福莱斯特、比尔斯和克莱恩三位作家,指出他们的作品中开创了美国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是美国反战小说的源头。(2)The Unwritten War: American Writers and the Civil War(Aaron,1973):他认为多数作家没有能创作出一部能揭示内战深刻意义的小说,因此南北战争是一场“未被书写的战争”。(3)Classics of Civil War Fiction(Madden,David&Peggy,1991):这是一本由多位专家供稿出版的论文集,共包括14章,先后评介和论述了德福雷斯特、克莱恩、比尔斯、福克纳等在内的有代表性的内战作家。在前言部分,编者指出,出版这部论文集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表明内战并非如Aaron所言是“未书写的战争”。(4)Just What the War is(Schaefer,1997):主要讨论了比尔斯和德福莱斯特的作品,试图从他们的作品中揭露战争狰狞恐怖的一面,讨论“战争究竟是什么”,挖掘战争的本质和意义。(5)Scars to Prove It: The Civil War Soldier and American Fiction(Warren,2009):该书收集了评价《红色英勇勋章》《杀手天使》《飘》等七部经典小说的四篇论文,主要强调了退伍军人回忆录对于内战小说创作的影响。沃伦指出作家尽其所能在缩小他们与那些撰写回忆录的老兵之间的时空和经验距离。

第三类为同时兼顾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内战作品的研究,如 Myth and Memory: The Civil war in Fiction and Film from Uncle Tom's Cabin to Cold Mountain(David B.Sachsman,2007):该文集收录了25篇研究美国内战小说和影视的论文,时间跨度超150年。塞斯曼按照内战小说发展的年代顺序将这些论文分为了四部分,即战前奴隶制和国家权力争辩的相关作品、战争前后的内战文学、20世纪对战争的重述和当代的内战艺术创作,认为这些作品是对内战的创造性回应。不过这种划分略显笼统,没有显示出不同时代美国文学发展对内战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该书旨在通过这些论文展现出各个年代不同艺术媒介对于内战的创造性表现是如何塑造美国人对于战争的观点的。

总体上看,这些专著和论文集主要聚焦于19世纪、20世纪的传统小说研究,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当代美国内战小说的系统研究还比较缺乏。

国外研究当代南北战争小说的论文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针对与内战相关的社会问题所做的研究。Alisa Clapp-Itnyre(2006)研究了4本出版于90年代的写给美国青少年的内战小说,关注到小说中性别与战争的关系,认为在这些书中年轻女性表现出对政治和军事的漠不关心,而年轻男性则常使用有力的、政治化的语言。这其实与历史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不过为我们研究近年来南北战争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变化提供了参照。Bickford(2018)重点研究了“9·11”之后美国历史小说家描写南北战争的作品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作品面向的群体的年轻化和对于战争的态度倾向的变化。

第二类是聚焦于作家作品的个体研究,涉及当代作品与古典作品的比较、历史与虚构的关系、艺术形式的审美研究、叙述视角的作用研究等。从数量上看,对于《冷山》《大进军》的研究相对较多。关于《冷山》有三篇文献是从作品与古希腊经典作品之间的渊源来探讨英曼归乡之途的精神内涵。Emily Mcdermott(2010)认为查尔斯·弗雷泽在小说中不断涉及“黄金时代”失落的天堂的经典主题。具体而言,作者最初传递了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Works and Days)中表达的关于人类发展不断走向堕落的悲观观点,而随着主人公最终完成身体上的和心灵上的归乡之旅,又唤起了维吉尔在《农事诗》(Georgics)中所表达的充满希望的观点,即黄金时代最终会归来,带来安宁与满足,从而取代战争与痛苦。最常见的是将小说与《荷马史诗》的《奥德赛》进行比较。Bill McCarron and Paul Knoke(1999)特别指出,该书体现的不是物质层面的奥德赛,而是精神层面的奥德赛,英曼和艾达共同完成的内心精神之旅,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之旅。Ava Chitwood(2004)则注意到小说中同时存在的奥德赛的世界和赫拉克利特的世界,这是两个彼此矛盾的分别代表着史诗性的和哲学意义的世界。主人公直面艰辛生活的种种挣扎,以及故事情节的张力形成,都是两个世界交织汇合的结果。Piacentino(2002)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开展了研究,他关注到了弗雷泽关于种族关系的描写,认为《冷山》中跨种族的纽带关系反映了后民权时代社会对种族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体现了作家对于不同种族、不同宗教派别形成联盟的乐观性,进而指出小说的一个核心主题是强调拥有凝聚力的社区、稳定的社会和团结的民众的必要性。Byer(1998)察觉到小说中的“诗性特质”(poetic vision),她认为这种特质成就了《冷山》完美的结构,其中蕴含着历史、地方风俗、人物品性所给予的创作财富。关于《大进军》,Thomas Ware(2008)借用了莱夫利专著“小说打内战”的标题,以“小说仍在打内战”(Fiction Still Fights the Civil War)为题,探讨了历史真实与创作想象之间的关系,指出小说中的“进军”是对一系列人物进行内在描写的媒介(inner vignettes of a range of characters),并且着重探讨了小说如何将军事遭遇的实际细节、历史事件同强有力的文化碰撞带来的人类恐惧相结合的问题。Scott Hales(2009)探讨了《大进军》中,如何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虚构想象无缝衔接,构建起一个暴力血腥、混乱无序、毫无意义的战争世界,给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带来了无可调和的疏离与痛楚,从而掩盖了调和主义的视角和主题。对于其他一些小说,目前的评论和研究还不多,Casey Clabough(2008)在梳理了the Count of Concord,Fall of Forest等作品如何将新世纪的时代精神与历史叙述结合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少年罗比的秘境之旅》中视角的特色和作用。作家通过14岁少年的视角,对叙事进行过滤,从而削弱了小说中史实的重要性。除了以上两类之外,还有一些文献是对作家的专访,如对《南方的寡妇》作者Robert Hicks,对《少年罗比的秘境之旅》的作者Robert Olmstead等的访谈。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南北战争小说的系统研究还不多。罗小云(2019)将南北战争小说的发展划分为早期尝试、20世纪后半期繁荣和新世纪再度崛起三个阶段,并提出南北战争小说发展中最突出的是以历史重建的方法探寻分裂的根源和治愈战争创伤的良方。李公昭是国内比较系统研究南北战争小说的学者,他在2009年发表的论文中,将美国内战小说大体分为两类,并回顾了美国评论界对内战小说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还评介了从70年代到90年代四部研究美国内战小说的重要著作。李公昭于2012年出版了美国战争小说研究的专著,这是一项有开拓意义的工作,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该书“第二部分”(第四章—第八章),他详尽梳理了百余年来美国内战小说的发展史、批评史,按照不同作家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政治观点等对作品做了分类讨论,为国内南北战争小说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该书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色,一是在第八章中特别探讨了内战的现代叙说,涉及的最新的当代小说包括《冷山》和《大进军》。二是关注到南方女性作家群体作品中的立场倾向和艺术特征。王延彬(2014)在有关战争文学的博士论文中专辟一章探讨了美国南北战争小说的审美特征。总体看来,作者侧重于从作品主题、政治立场等角度梳理一些代表性作品的审美结构,对于作品艺术形式层面的审美研究并不多。胡亚敏(2021)的专著《战争文学》涉及了中国、亚非、欧美的战争文学,并从媒体功能、意识形态、战争创伤、科技、民族等不同侧面探讨了美国的战争文学。关于内战小说部分,该书的亮点在于关注到内战时期的黑人战争书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将南北战争与黑人种族问题关联起来的研究。综上,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南北战争小说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相关成果大多是美国战争文学研究的一部分。

国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北战争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作家作品的评论,近几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呈现增加的趋势。很多研究都注意到了历史题材小说中历史与想象、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金莉(2007)、薛玉凤(2007)分别从历史的真实与文学遐想的结合和借古讽今谈战争的角度,评介了布鲁克斯的小说《马奇》。穆白(2008)从历史重塑、人物重塑的角度评介了《大进军》。张琼(2008)探讨了《大进军》的文化记忆元素如何对人们理解中的真实进行重组、建构、改写,达成意义填补的目的。朱云(2021)特别强调了《大进军》中“大人物”与“小人物”不同视角下多条叙事线索的交织,展现了由个体创伤折射国家创伤的历史画卷,并进一步阐释了进军的流动性在小说中以及美国文化系统中的意义。她还指出小说以“伪文献”的形式凸显个体叙述与见证的历史,还原历史可能的本真面目,展现了多克特罗历史叙事中的他者历史正义观。蔡玉侠(2017)关注到《大进军》中狂欢化的叙事策略对于复杂而多元化的历史的建构作用。胡亚敏(2022)关注《大进军》中“地方”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即人物从熟悉的“地方”被连根拔起,抛入陌生而未知的空间,进而探讨了“地方”与“空间”的变迁与个体身份建构、民族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李巧慧(2017)以《上帝鸟》为文本探讨了布朗起义中黑人对自由的不同态度、黑人与布朗运动的脱节、黑人觉醒的可能性以及书写对黑人觉醒的重要性。李慧娟(2020)从文本的历史性入手,探讨了《上帝鸟》如何参与建构历史,并进而从历史的文本性的视角,研究了小说重构历史的策略,重点关注了作家如何通过将大历史小写化,解构严肃的官方历史,凸显黑人的书写能力,展现黑人女性的领导力等方式,颠覆主流意识观念。

还有一些研究者针对具体文本从不同角度撰写了系列论文,加强了对当代重要作品的研究深度。唐微(2015)阐述了多克特罗创作观中叙述与现实、神话与历史、小说与见证等多方面的关系。唐微(2016)则关注到《大进军》中女性的成长问题,即艾米莉从一个战争受害者到历史见证者再到世界修复者的转变历程。唐微(2017)主要探讨了小说中的“摄影”作为一种历史见证所起的反讽和颠覆作用,突出了个体见证对于历史理解的伦理和认识论意义。董雯婷(2019)分析了《林肯在中阴》中荒诞和嘲讽的背后表现出的后现代小说对经验理性的排斥和历史不可知性的认识,同时指出小说中承载着的人文主义精神。董雯婷(2021)在另一篇论文中从另一个视角对该小说展开研究,她指出作家不仅继承了后现代的颠覆性传统,而且在讽刺与诚恳的叙事态度之间游走,并通过死亡叙事从诗学层面上重新概念化了那段美国历史。她认为作家致力于在奇幻性与合理性之间取得一种张力平衡,目标在于以晚期后现代的模式重写美国统一神话,具有明确的政治指涉性。

另有一些论文是对有南北战争背景,与南北战争间接相关的小说的研究。李靓(2018)发表的两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基列家书》中的记忆书写问题,其中一篇讨论的是记忆如何推动叙述者实现宗教身份认同,另一篇是关于个体记忆与历史叙述、集体文化记忆和自我身份认同重建之间的关系。胡碧媛(2016)探讨了《基列家书》中个体如何获得非时间性存在,从而实现现实与永恒的统一。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对于美国当代内战小说的研究总体上有四点不足:(1)目前的当代内战小说研究集中于几部作品,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于获奖作品(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小说奖)的研究多于非获奖作品。像《南方的寡妇》《少年罗比的秘境之旅》等同样给读者带来震撼的优秀作品,国内外的评论和研究都很少。另外,近五年出版的内战小说中,极具突破意义的《林肯在中阴》《无人幸免,2074—2095》也没有引起足够关注。(2)对当代南北战争小说的整体性研究还比较少,主要停留于单一作家的散点研究。目前的研究缺乏对当代内战小说总体特征、发展趋势的整体性分析和评价,缺乏与美国其他战争小说,如“一战”“二战”小说的比较分析,更没有将内战小说置于世界文学背景下与其他国家战争小说进行横向共时的比较研究。(3)缺乏置于文学发展时代背景下的考量。研究者很少将作品置于新现实主义转向的大背景之下去进行考量,往往忽略掉写实与现代派、后现代派技巧交融的风格创新、演变在文学审美、历史反思、话语建构(参与当代意识形态建构)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缺乏在新现实主义框架下对当代内战文学的发展和流变的考察。(4)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对作品阐释的视角各异,但是研究视角的选取具有一定主观性,且缺乏系统性,没有对作品中与战争相关的社会问题、哲学问题展开系统讨论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