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公共外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著名公共外交学者阿什温·加内什(Ashvin Gonesh)和扬·梅利森(Jan Melissen)认为开展和实施公共外交,其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分析两国的双边关系状况,考察和评估他国公众对本国的印象和认知;(2)设定目标、选择信息,即明确开展公共外交应该关注哪些主题和问题以及哪些是最重要的信息;(3)确定目标群体,即确定谁是各种发出信息最主要的目标群体;(4)选择工具,即采取使用何种工具和手段接触和影响目标群体;(5)明确要对公共外交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估以及如何评估。[62]阿什温·加内什和扬·梅利森指出了公共外交开展和实施的基本过程和步骤,为公共外交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充分考虑上述方面对于公共外交的开展和实施很有必要,但并非所有公共外交活动都要完全按照上述步骤来展开。通常来说,一国开展和实施公共外交,第一,必须明确开展和实施公共外交的主体和对象,即明确由谁开展和实施公共外交以及向谁开展和实施公共外交;第二,需要确定公共外交的基本理念、战略定位和预期目标;第三,需要分析自己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正确评估所拥有的公共外交资源,明确开展和实施公共外交的优势和劣势;第四,需要结合公共外交的主体对象、预期目标、环境条件等因素,设计出公共外交规划,确定公共外交的组织结构、主题信息、实施策略、开展形式、效果评估指标等;第五,根据公共外交规划,确定公共外交具体的实施路径。因此,本书在吸收借鉴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论、结合中西方公共外交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涵盖理论分析、概念界定、环境评估、策略规划、路径选择等环节构成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这一新命题展开探索性研究。根据分析框架,全书内容安排如下(见表0—1)。
表0—1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逻辑框架

续表

第一章阐释公共外交的相关理论以及“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提出背景和意义。首先,对公共外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辨析,并对公共外交的基本特点与政策功能进行了阐释,指出公共外交具有主体的多元性、对象的特殊性、方式的非政治性、过程的互动性、目标的渐进性以及政府参与的间接性等特点,其政策功能主要包括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促进国家间关系、维护国家安全、服务国家战略以及拓展国际影响力等。其次,对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和动力进行了分析,指出公共外交与外交一样,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大致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到专业化、复杂化的发展历程,而公共外交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和发展却是在传统外交式微背景下,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公民社会形成、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进步的结果。再次,对公共外交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论述,指出公共外交主要包括国际关系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以及文化传播理论范式三大理论范式,包含主体、对象、主题(理念)、内容、目标、任务、体制、机制、传播、公关、模式(形式)、评估等构成要素,遵循“传播—对话—合作”的运行机制。最后,提出面对国际社会和“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误解和责难,应该充分发挥公共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向“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
第二章论述“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相关概念范畴。作为一种具体的公共外交形态,“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内涵、外延及其相关概念范畴需要得以明确。所谓“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就是指中国各类政府行为体和非政府行为体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信息传播、国际公关、人文交流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向“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全面、准确、鲜活地展示、宣介和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对话和交流活动,以纠误解惑、增信释疑,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与外部环境,深化“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具体来说,“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秉承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理念,开放包容、互鉴互融的文明共同体理念以及复兴发展、互存互荣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国内各类政府行为体与非政府行为体为主体,以“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为对象,以传播丝路文化、传递丝路友谊、讲好丝路故事、弘扬丝路精神为内涵,以消除疑虑与误解、提升“一带一路”认同,夯实社会民意基础、增进各国战略互信,强化共同体意识、化解中国崛起困境为目标。
第三章评估“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施环境。任何公共外交活动的开展和实施都会受到一国自身条件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国所具有的自身条件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从根本上决定着公共外交的方向、空间、范围和效果。因此,对公共外交的实施环境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和评估是开展好公共外交的前提。基于此,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的现实基础,认为中国外交思想与理论的创新与丰富、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拓展与深化、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资源的潜能与优势、国外公共外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分别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基础、资源基础和经验借鉴。其次,分析了影响和制约“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效果的内外部因素,认为国内支撑体系的有效性、文明与文化间的融合度、域内外国家的政治社会环境以及国家间关系与地区地缘形势等内外部因素将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预期目标和实施效果。
第四章探讨“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策略规划。公共外交规划是公共外交活动的行动路线图。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需要结合“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预期目标、实施环境拟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规划,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体制架构、策略安排、形式选择、效果评估等事务和工作进行明确、妥善的筹划和安排,以确保“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各项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因此,第四章首先从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责分配、组织运行等方面明确“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体制架构。其次,从主题形象定位、媒体信息传播、公关营销促进、教育文化交流、危机风险管控等方面明确“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施策略。再次,根据“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目标、对象、环境等实际情况,提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可采取媒体网络公共外交、文化宗教公共外交、跨国企业公共外交、对外援助公共外交、华人华侨公共外交等具体公共外交形式。最后,从理论依据、方法技术、指标体系、过程控制等方面探讨“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效果评估问题,提出从影响性维度(Affective)、规范性维度(Normative)两个维度以及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的效率、目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三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第五章探寻“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践路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系统工程,为保证各项预期目标的实现,根据“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战略规划,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寻“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践路径。一是构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体系。“一带一路”倡议在对外展示、宣介和传播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掌握和提升“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因而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需要从制定“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战略、创新“一带一路”国际话语内容、传播“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以及培养“一带一路”意见领袖等方面构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体系。二是丰富“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公关模式。国际公关活动在塑造一国良好国际形象,赢得他国公众好感、理解与支持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而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需要借助公共关系的手段,通过政府公关、游说外交、委托外交、战略沟通等多种公关模式来增进“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的好感和认知。三是拓展“一带一路”公共外交交流领域。人文交流是与他国公众建立长期、稳定、良好人际关系,赢得人心和建立信任最为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因而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需要加强同“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及公众在教育学术、科技医卫、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等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加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机制建设。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是公共外交各项工作和活动正常开展和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而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需要通过建立高层磋商机制、交流对话机制、整合引导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等来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协调和保障。
[1]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第3版。
[2] 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10月4日第2版。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4]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第4版。
[5] 《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 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人民日报》2016年8月18日第1版。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0页。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页。
[8] 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9日第2版。
[9]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第1版。
[10] 《借鉴历史经验创新合作理念 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5月1日第1版。
[11] 孙敬鑫:《“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当代世界》2015年第4期。
[12] 仇华飞:《美国学者视角下的中国“一带一路”构想》,《国外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13] 龚婷:《“一带一路”:国际舆论反应初探及应对建议》,《对外传播》2015年第3期。
[14] 卢新宁:《讲好丝绸之路的现代故事》,《对外传播》2015年第4期。
[15] 周凯:《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5年第3期。
[16] 寇立研、周冠宇:《“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需要把握的十对关系》,《对外传播》2015年第3期。
[17] 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1页。
[18] 孙存良、李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国际援助》2015年第2期。
[19] 孙存良、李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国际援助》2015年第2期。
[20] 胡昊、王栋:《推动中国民间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冬季号第7期。
[21] 郭宪纲、姜志达:《“民心相通”:认知误区与推进思路——试论“一带一路”建设之思想认识》,《和平与发展》2015年第5期。
[22] 李自国:《“一带一路”愿景下民心相通的交融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3]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编:《欧亚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蓝皮书2014—2015》,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第244页。
[24] 李自国:《“一带一路”愿景下民心相通的交融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5] 王秋彬:《开展“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思考》,《理论视野》2015年第6期。
[26] 陈杰:《公共外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30日第4版。
[27] 唐小松、张自楚:《中国对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外交》,《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6期。
[28] 陈杰:《公共外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30日第 4版。
[29] 唐小松、张自楚:《中国对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外交》,《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6期。
[30] 钟新、邝西曦:《新丝绸之路外交: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多主体之间良性互动》,《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冬季号第7期。
[31] Amrita Jash,“China’s‘One Belt,One Road’:A Roadmap to‘Chinese Dream’?”Indra Stra Global,No.2,2016,http://www.indrastra.com/2016/02/OPINION-Chinas-One-Belt-One-Road-Roadmap-to-Chinese-Dream-002-02-2016-0030.html.
[32] Theresa Fallon,“The New Silk Road:Xi Jinping’s Grand Strategy for Eurasia”,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Vol.37,No.3,2015,pp.140-142.
[33] Nadège Rolland,“China’s New Silk Road”,Washington D.C.: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2015,http://www.nbr.org/research/activity.aspx?id=531.
[34] Robert Kahn,“A Bank Too Far?”Washington D.C.: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March 17,2015,http://www.cfr.org/global-governance/bank-too-far/p36290.
[35] Nicola Casarini,“When All Roads Lead to Beijing.Assessing China’s New Silk Road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urope”,The International Spectator,Vol.51,No.4,2016,p.95.
[36] 《“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新脚步》,新华网,2016年9月9日,http://news. xinhuanet.com/world/2016-09/09/c_1119542596.htm。
[37] Amrita Jash,“China’s‘One Belt,One Road’:A Roadmap to‘Chinese Dream’?”IndraStra Global,No.2,2016,http://www.indrastra.com/2016/02/OPINION-Chinas-One-Belt-One-Road-Roadmap-to-Chinese-Dream-002-02-2016-0030.html.
[38] Theresa Fallon,“The New Silk Road:Xi Jinping’s Grand Strategy for Eurasia”,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Vol.37,No.3,2015,pp.144-147.
[39] Peter Ferdinand,“Westward Ho-The China Dream and‘One Belt,One Road’:Chinese Foreign Policy under Xi Jinping”,International Affairs,Vol.92,No.4,2016,p.954.
[40] Peter Ferdinand,“Westward Ho-The China Dream and‘One Belt,One Road’:Chinese Foreign Policy under Xi Jinping”,International Affairs,Vol.92,No.4,2016,pp.952-954.
[41] James McBride,“Building the New Silk Road”,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May 25,2015,http://www.cfr.org/asia-and-pacific/building-new-silk-road/p36573.
[42] Erica Marat,“Domestic Challenges,International Opportunities:Understanding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sia”,Asia Policy,No.16,July 2013,pp.179-181.
[43] James McBride,“Building the New Silk Road”,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May 25,2015,http://www.cfr.org/asia-and-pacific/building-new-silk-road/p36573.
[44] Peter Ferdinand,“Westward Ho-The China Dream and‘One Belt,One Road’:Chinese Foreign Policy under Xi Jinping”,International Affairs,Vol.92,No.4,2016,pp.952-953.
[45] Joanicjusz Nazarko,Katarzyna Anna Kuzmicz,Katarzyna Czerewacz-Filipowicz,“The New Silk Road-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of New Eurasian Transport Corridors”,Business & Management,2016,http://depot.ceon.pl/handle/123456789/9 636?locale-attribute=pl.
[46] [塔]古萨勒·玛耶蒂诺娃:《中亚一体化项目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载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编:《欧亚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蓝皮书2014—2015》,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第49—51页。
[47] Rachel Brown,“Where Will the New Silk Road Lead?The Effects of Chinese Investment and Migration in Xinjiang and Central Asia”,Journal of Politics & Society,Vol.26,No.2,2016,pp.84-85.
[48] Justyna Szczudlik-Tatar,“China’s New Silk Road Diplomacy”,PISM Policy Paper,Vol.82,No.34,2013,pp.5-6.
[49] [俄]鲍里斯·古斯列多夫:《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俄中关系发展的影响》,载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编:《欧亚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蓝皮书2014—2015》,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页。
[50] [比利时]乔纳森·霍尔斯拉格:《确保新丝绸之路的安全》,李亚丽译,《国际安全研究》2015年第1期。
[51] Min Ye,“China’s Silk Road Strategy”,Foreign Policy,November 10,2014,http://foreignpolicy.com/2014/11/10/chinas-silk-road-strategy/.
[52] Shannon Tiezzi,“The New Silk Road:China’s Marshall Plan?”The Diplomat,November 6,2014,http://the diplomat.com/2014/11/the-new-silk-road-chinas-marshall-plan/.
[53] Rachel Brown,“Where Will the New Silk Road Lead?The Effects of Chinese Investment and Migration in Xinjiang and Central Asia”,Journal of Politics & Society,Vol.26,No.2,2016,pp.82-83.
[54] Muhammad Saqib Irshad,Qi Xin,Hamza Arshad,“One Belt and One Road:Dos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benefit for Pakistan’s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Vol.6,No.24,2015,pp.203-204.
[55] Justyna Szczudlik-Tatar,“China’s New Silk Road Diplomacy”,PISM Policy Paper,Vol.82,No.34,December,2013,pp.6-8.
[56] Michele Penna,“China’s Marshall Plan:All Silk Roads Lead to Beijing?” World Politics Review,December 9,2014,http://www.worldpoliticsreview.com/articles/14618/china-s-marshall-plan-all-silk-roads-lead-to-beijing.
[57] Robert Lawrence Kuhn,“The‘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trategy:Actualizing President Xi Jinping’s Foreign Policy”,ChinaGoAbroad,June 20,2014,http://www.chinagoabroad.com/en/commentary/15952.
[58] Lucio Blanco Pitlo Ⅲ,Amruta Karambelkar,“India’s Perception and Response to China’s‘One Belt,One Road’ Initiative:Views From Indian Mainstream Media”,Asian Politics & Policy,Vol.7,No.4,2015,pp.667-671.
[59] [俄]鲍里斯·古斯列多夫:《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俄中关系发展的影响》,载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编:《欧亚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蓝皮书2014—2015》,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164页。
[60] Robert Lawrence Kuhn,“The‘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trategy:Actualizing President Xi Jinping’s Foreign Policy”,ChinaGoAbroad,June 20,2014,http://www.chinagoabroad.com/en/commentary/15952.
[61] Rachel Brown,“Where Will the New Silk Road Lead?The Effects of Chinese Investment and Migration in Xinjiang and Central Asia”,Journal of Politics & Society,Vol.26,No.2,2016,pp.69-90.
[62] Ashvin Gonesh and Jan Melissen,Public Diplomacy:Improving Practice,The Hague: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ingendael,2005,Appendix,p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