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政治共同体建构理论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绪论》:选题依据

代议制民主作为民主理论的第二次转向,它极具创新地将代表制与民主制结合起来。虽然二者的结合过程几近200年的时间,历经曲折,终促使代议制民主成为当代主要的民主模式。但是随着现代民主制度的运转,其理论与制度自身内部的弊端不断呈现,这也使得代议制民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说20世纪是民主胜利的年代,21世纪则是民主受到挑战的时代。民主受到的挑战,不仅源自民主理论自身内部的分裂与多样化,也来自于政治实践中西方民主制度遇到的发展困境和受到西方政治文化影响的国家民主化转型的失败。这场挑战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能否将代表制中的少数人统治与人民主权这一根本原则相融洽,而这也是政治理论界经久不衰的话题[1]。作为现代人民主权理论的倡导者——卢梭,成为这场争论的关键人物,对其政治理论的解读也愈发显得重要。在政治思想的漫长历史中,卢梭可谓是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不仅是在他的那个时代,其写作和思想引起了诸多论战;即使死后,其思想所蕴含的革命性,以及对自由与平等的热爱,使他成为革命的符号与象征,他的理论为世界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平等的理论渊源。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卢梭,其理论一直是左与右争论的焦点,同时也是各家各派汲取养分的宝库。

长期以来,卢梭对人民主权原则的支持,对公民参与的呼吁,以及对代表制的批驳和反对,让研究者将其解读为民主主义者与代议制民主的批判者。参与民主理论的旗帜佩特曼认为,“在参与民主理论家中,卢梭或许可以被认为是最为卓越的代表。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对政治体系本质的理解对于参与民主理论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2]。然而,卢梭思想的复杂性使得对其民主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呈现出单一的模式,特别是在其著作中多次出现看似相互矛盾和冲突的情形。相互冲突的文本使得我们在理解卢梭的民主理论时必须谨慎小心。如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多次反复批评代表制,“代表的观念是近代的产物;它源于封建政府,起源于那种使人类屈辱并使‘人’这个名称丧失尊严的、罪恶而又荒谬的政府制度。在古代的共和国里,而且甚至于在古代的君主国里,人民是从不曾有过代表的,他们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名词”[3]。这段话通常被理解是卢梭对代表制的痛诉,但是这能否理解为卢梭对直接民主的赞同呢?在同一书中,卢梭写道:“就民主制这个名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多数人去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秩序的。我们不能想象人民无休无止地开大会来讨论公共事务。”[4]同一著作出现的双重说法让不同解读者各取所需,这是否说明卢梭的民主理论自身相互矛盾呢?还是有着其他解读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民主问题是卢梭政治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热点。但是,卢梭的政治理论有着宏大的构建,他不满足于成为一名民主理论家或政治思想家,而是想创建一门新的政治科学。政治学是他长期以来最感兴趣的学科,卢梭虽然先在伦理学领域一举成名,但这仅是拓宽和丰富了卢梭对政治学的见识。他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政治权利原理的发现,在这一原理基础上构建自由和平等的政治共同体。通过人类历史学的探究,他发现不论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君主制度,还是现代的自由主义制度,在这原理基础上构建的政治社会或共同体皆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与平等。专制制度建立在强力或暴力基础上,“朕即国家”的绝对君主制是将整个共同体与人民服从于君主的私人意志;商业伦理与自由主义所构建的政治共同体虽然建立在个人意志自主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能将人民真正团结起来,而是碎片化的社会与原子式的个人。理想的政治共同体,在卢梭看来,应该是有着共同利益,在公意与法律统治下的紧密社群。政治共同体不仅依赖于人民,人民也需要在共同体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和身份归属。当前的共同体主义或社群主义正是看到了卢梭对自由主义的批评,从卢梭的理论中汲取着营养。然而,法国大革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印象并没有从人类的脑海中抹去,卢梭理论的批判者将其理论与各种革命运动、社会运动联系在一起,用现代的精细手术刀分析卢梭的核心概念。随着对卢梭政治理论研究的深入,类似于民主的争论,公民参与、人民主权等学说所引起的争议越来越多。卢梭及其思想的命运并没有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盖棺定论,相反,却始终成为人类思想中最具生命力的研究。

卢梭思想并不只是西方人的遗产,它更是人类的精神遗产。虽然卢梭写作的对象是西方人,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之上,他所依据的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源头,但是这不影响他的思想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应有的价值。现代社会是多元的社会,多种文明之间既相互交流也相互冲突,交流与冲突的焦点是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对西方所带来的现代性的接受或否定。综观全球,已经没有哪一国、哪一民族没有受到现代性的影响,或是挑战,或是接受,或是冲突。施特劳斯学派将卢梭放入现代性的潮流中解读,认为他引领了第二波现代性思潮,同时也是第一位对现代性提出挑战的思想家,这就将卢梭及其思想提升到对整个人类现代命运的关注。在中国,卢梭及其思想的传入已有百年,其形象有着多种变化,其命运也更是多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思想界对卢梭的每次热烈讨论都隐藏着对中国命运的关注,隐含着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在近代史上,“卢梭热”与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强国强民的诉求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借助革命性理论反对专制主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卢梭热”与思想家对革命的反思相连,作为革命者的卢梭需要接受新的认知与审判;虽然21世纪“卢梭热”已有些许冷却,研究逐渐转向学院内部而疏离现实,但它仍然与中国的现代性密切相关。然而,与卢梭研究热相映成趣的是,中国学界对卢梭思想却远没有统一的认知,三次“卢梭热”虽然争论的焦点不一,但是却从未有过观点上的绝对一致。

卢梭思想研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学界对卢梭的研究也有百年,为什么一位思想家的个人命运及其思想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研究热度。从宏观上来说,因为人类社会尽管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它所研究的问题始终是永恒的,不受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从微观上看,这位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要么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问题或解决方案,要么是其理论对人类社会和历史事件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到卢梭,首先,他的思想核心是对人的研究,是对现代文明的研究,他对现代人命运的诊断到今日仍然有着某种深刻的认知;其次,法国革命、中国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他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若要弄清这些运动,就必然需要对他的思想和理论有着充分的研究。鉴于上述,笔者认为对卢梭思想的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思想史上永恒的主题,理解现代人的命运;对于国人而言,它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帮助我们厘清现代中国如何发展而来,为何前人选择了今天的道路。与过往国内卢梭研究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不同,卢梭思想的研究需要转向学理上的探讨,从一个更为广阔、公正、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卢梭的理论与他的著作。也许这项工作并不能带来对卢梭的统一认知,否则人类思想研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但希望能为解读卢梭思想提供些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