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前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历史全球化的重要转折时期,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是这一历史时期备受瞩目的重要作家,也是一位活在激辩与论战中的小说家。康拉德作品无论在价值取向、思想意识还是创作风格上都不是单一、明晰的,而是意义多重复杂、含混不清,且常常充满自我矛盾的。这种含混朦胧的矛盾对立,不仅体现在康拉德小说创作过程中所设置的种种文本谜团里,也同时体现在康拉德分裂的多面思想意识以及读者与评论家对文本产生的多样批评阐释上。这些多样批评阐释所引发的争论历百年而不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康拉德作品对全球一体化的深度观照。为了更深入地推进康拉德研究,本书拟从康拉德身处的波澜壮阔的全球一体化背景出发,采用威廉·燕卜荪的复意理论(Ambiguity),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找寻并挖掘出康拉德文本中深厚的思想底蕴以及作者对全球一体化的深度观照,这对于康拉德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其一,从全球一体化背景出发探讨康拉德及其作品,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更加清晰地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也有助于梳理分析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文化潮流的发展趋势,深入剖析在精神破碎、社会瓦解、动荡分裂的社会政治历史环境中作家创作时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动机。对于我们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如何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问题,如何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也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其二,虽然处于社会和历史转型期的作家往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多重性、矛盾性,但是,康拉德的复意性与其他作家相比显得更为含混和深奥,也更具有思想价值与国际视野。因而,运用复意理论对其复意性的研究,可以创造一个多元化、宽容的对话空间,确保不会单一化和统一化,使我们可以清晰、辩证、整体地看待康拉德的小说创作并促使我们对康拉德小说创作的意义和价值作理性的深入思考。
其三,康拉德作品中对全球一体化的观照所展现出的多重复意性集中代表了他思想观念上的怀疑性与前瞻性,是他整体的艺术思想精华。从全球一体化背景出发对康拉德小说创作复意性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高更深的层面反观与诠释康拉德的小说创作,更加准确、客观地认识康拉德及其作品,认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外批评家们从众多理论视角出发,对康拉德小说创作进行了大量阐释与分析,对康拉德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得以从不同方面、全方位了解康拉德。如:外国学者威廉·班克罗夫特的《约瑟夫·康拉德:他的生活哲学》、J.H.斯内普的《约瑟夫·康拉德》、伊安、瓦特的《康拉德在19世纪》、理查德·科勒的《约瑟夫·康拉德:研究》、约翰·多齐尔·戈登的《约瑟夫、康拉德:一个小说家的诞生》、中国学者宁一中的《狂欢化与康拉德的小说世界》、胡强的《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庞伟奇的《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约瑟夫·康拉德创作精神主体研究》、李文军的《文化批评视角下的约瑟夫·康拉德研究》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围绕康拉德创作思想的方方面面始终争论不下,针锋相对,无法达成共识。评论家们始终不能清晰地探寻到康拉德设置的层层表象下的深层内涵,始终拨不开笼罩其上的层层迷雾,无法真正深入到康拉德的思想深处,批评家们几乎在所有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
比如,关于康拉德思想取向的研究,包括康拉德作品对殖民主义的矛盾认识问题、对女性态度的争论、对康拉德的政治取向问题等方面,学界众说纷纭。尼日利亚黑人作家查诺·阿契贝强烈谴责康拉德彻底的种族主义倾向,把东、西方完全对立起来,而英国学者亨特·霍金则认为康拉德其实是站在反对种族主义立场的。而关于康拉德对女性态度的问题,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尼娜·施特劳斯、贝特·伦敦、肖瓦尔特以及中国学者孙述宇等都坚称康拉德具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是典型的父权制拥护者,而那德哈夫特和苏珊·琼斯则为之辩护,认为传统认识对康拉德的女性观有很大的限制,女性角色在小说中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重要。
又如,关于康拉德的精神文化、声望与地位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讨论也是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对于作家康拉德的思想意识和创作意图,很多批评家们都表示他是一个难以捉摸和把握的小说家,文本中体现出的悖论和僵局源自于作家思想意识上的矛盾。如美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指出康拉德的艺术是一种导致僵局和困惑的意识矛盾的艺术;英国学者基思·卡拉班也指出,康拉德敏锐地认识到世界的一切是处于矛盾斗争当中的,人具有双重特性;伍尔夫则认为读者在阅读康拉德作品的时候总是会发现这种不协调感,使读者产生困惑。
再如,关于康拉德作品的评价,评论家们对康拉德同一作品往往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如康拉德后期作品《阴影线》,F.R.利维斯对这部小说评价甚高,认为它要高于康拉德饱受赞扬的代表作《黑暗的心》,认为康拉德这部小说的成功在于其无处不在、普通却又具体的船员形象。康拉德研究史上重要的评论家爱德华·W.赛义德也认可《阴影线》是康拉德极为优秀的经典作品。可是仍然有不少评论家坚称这部小说与其他后期小说一样呈现质量下降的趋势,认为《阴影线》的结构层次不够丰富与复杂,文本架构和叙事手法显得较为普通和平淡。
总之,到目前为止,关于康拉德小说创作的争论仍在胶着中,研究立场的固化与研究视角的单一直接制约着研究的深化,康拉德小说文本众多矛盾表现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历史印记以及他对人类文明忧思和一系列哲学与人文思考并未得到有效发掘,这从另一个方面又限制了康拉德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因此,从全球一体化背景出发,在康拉德小说研究中引入“复意性”的范畴与方法,或可以一个新的视角认识康拉德,更深入、准确地把握其作品的精神内核。
本书拟从全球一体化背景出发,借用“复意性”这一英美新批评流派的研究范畴与方法,探讨康拉德及其作品。以康拉德小说创作复意性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变革及人文精神为切入点,探讨他所处的时代对其作品的深刻影响,历史地反观并诠释康拉德小说创作中的复杂、含混与矛盾,发掘其中蕴含的对人类文明的忧思以及一系列哲学与人文思考,在新的全球化视野中为推进康拉德研究略尽绵薄。
作者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