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勤政救不了大明,夹棍可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崇祯:已老实

崇祯当然不是躺平了。

上朝固然没有什么卵用,但他也不会吃饱了没事干故意激怒文官。

见过孙承宗之后,他是真有紧急重要的事情要办——搞钱。

被欠了军饷的大头兵可不管你这督师,那尚书的,天王老子来了没钱也不会给面子。

得搞一笔钱让孙老头带去辽东,帮他树立威望稳住人心。

崇祯让曹化淳搜集账本,找来洪武以来,所有能查到户部的明账和内帑的私账。

前世剪视频查资料的时候他想了三四个点子,觉得凭借自己身为穿越者领先明朝人五百年的见识,哪一条都能有效解决晚明的财政问题。

看过一遍账本之后心凉了半截,已彻底老实。

崇祯年间大明朝廷年收入只有400万两白银左右,年支出最高的时候却高达3000万两白银。

这时又没有合理的金融工具,甚至没法“相信后人的智慧”,

这踏马能拖十七年才亡国,已经堪称奇迹!

明朝税收统计口径繁多,

有米,绢等实物税,

有大明宝钞这种后期只能当废纸的东西,

还有徭役。

崇祯光是绞尽脑汁回忆自己查阅的历史资料,把账本上各种不同实物税,赋役全部按照银本位折算就花了整整三天时间。

洪武年间百废待兴,那真是只要肯卖力气就能过上好日子的年代,朝廷年收入快速从1000万两涨到了1600万两。(洪武年间主要收税粮,按照粮银比3:1-2:1计算,考虑《明太祖实录》可能有夸大的成分。)

此后历经永乐,洪熙,宣德,大明财政年收入画一张图,几乎呈四十五度一路稳步上升。

一直到明英宗时,这条曲线出现第一次向下转折。

一则自然是因为堡宗旷世名作,三十万打三万被人打死了十五万人,土木堡输得太惨,以至于国本受损,

二则是一个大明从出生之时就埋下的根本性问题。

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就决定要用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财政收入的大头一直是农业税。

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人均生产力很快在正统年间到达阈值,老百姓们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尤其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哪怕碰上灾荒找亲戚接济一下,勉强还能凑合得过去,

但碰上狠一点的胥吏……这些人是真的能拿着鸡毛当令箭,只要自己能多捞一钱银子,就各种手段一起上把庄稼汉往死里整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普通老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和徭役,捎给胥吏盘剥的机会,让自己过得好一点,

都会选择把自己的田地寄放在有免税特权的士绅或者宗室名下,名曰寄主。

田地一旦寄存到寄主那里,贻害无穷。

第一,百姓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多半只要时间,寄田就名正言顺变成了士绅老爷的田,自己从自由农变成了打工的。

第二,这些田地本该上交国家的农业税,从此进了士绅宗室的口袋,

没啦!

从太祖建国到正统年间过去不到两百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80多万顷增长到了1000万顷(《明实录》),足足增长了五倍。然而大明从农业获得的税收却只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在明英宗治下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到了嘉靖年间,道长虽然二十年不上朝,却着实为收拾大明烂摊子做出了不少努力:

一是颁布《宗藩条例》,《优免则例》。前者限制宗室人口,削减俸禄标准;后者打击文官士绅免税特权。

二是听从桂萼建议,在部分区域试行“一条鞭法”,为改革打好了基础。

紧接着,来到万历朝。

大明财政收入一改连续多年滞涨,甚至负增长的颓势,

突然出现了一个超级高峰。

张居正横空出世,掌权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将桂萼的“一条鞭法”发扬光大,把各种名目的赋役折全部合成银两,防止了胥吏利用火耗。

其次在全国范围丈量隐田,增加纳税土地面积约180万顷,比原来的赋田足足增加了30%,大规模扩大农业税税基。

最后还有“考成法”,实行官员绩效考核,要求做到“月有考,岁有稽”

KPI不够,直接裁汰冗官20%。

一套组合拳打出来,挽狂澜于既倒,直接把大明从烂泥潭里拉出来带飞!

万历登基后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大明财政年收入像坐了火箭一样,从2000万两左右暴增至4600万两。(税银2650万两,米,绢等实物税按照当时的汇率折算成银两约2000万两。)

要是到崇祯接盘的大明有这种经济实力,小小的后金算个屁?

学会了太岳哥的运营,剩下的就是A。

哪怕再来三个后金,用钱堆都堆死他。

“皇上请用。”

崇祯正在看着自制的大明编年财政总表,在上面涂涂画画,曹化淳端上一浓茶。

趁着崇祯喝茶的时间,他趁机扫了一眼御案上堆积如山的账册。

真的假的?

连续六七天待在乾清宫,对着这么一大堆账本别的什么事都不干,还不让别人碰。

他是信王府老人,知道崇祯明明连打算盘都不会,真的看得懂吗?

曹化淳忙完伺候的事情就退到一边,低着头余光继续暗中观察。

虽然皇帝很大可能在自以为是做无用功,但事关重大,还是要确保万无一失——最近半年,有些账本是经他手出来的,里面猫腻要是被发现那可真是死路一条。

崇祯没在意他的小动作,

他心中感慨:也许真是老天打定主意要大明亡国。

猛人张居正呕心沥血,酷酷干了几年,把文官同僚,士林大佬得罪个遍,留下一世骂名挂了。

大清的救星,天降猛人朱翊钧终于能发挥作用了。

哥们随随便便两下,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让张居正一生心血付诸东流。

崇祯看着万历十年之后,大明财政收入呈90度掉头向下直接坠机,

直线从历史最高4600万掉回2600万,感觉自己的心都在滴血。

这一年,绝世猛人张太岳去世。

本来张居正走了也没啥,基础已经打好,只要萧规曹随坚持下去,哪怕接任首辅的申时行能力和张居正比不了,执行上再打折扣,为大明续命个两百年是毫无问题的。

然而,

万历在摆脱张居正之后,就像放出笼子的鸟儿,逆反心理彻底爆发。

先是在1582年(万历十一年)圣母心大发,颁布“仁政”《停清丈田亩诏》(注1):

指在张居正执政期间实施全国全国丈量土地的过程中,各地官员为了完成KPI急功好利,

强迫良民地主多报耕地,虚增面积,甚至连房屋、坟地也列到耕地之中,搞得民(宗室和士绅大地主)不聊生。

注1:“上谕户部:清丈田亩原为均赋,然有司奉行过当,虚增顷亩,致民骚然。其即行停止,已丈者准为实额,未丈者悉从旧制。“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