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江发展:钱塘江历史文化散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钱塘江:浙江的母亲河(绪论)

丁贤勇

流域是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是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钱塘江流域分水线包围的山脉,主要有天目山、黄山、怀玉山、仙霞岭、大盘山、天台山、四明山,流域内部有白际山、千里岗、龙门山、会稽山等,穿插其间,海拔均在1500—1800米。钱塘江流域面积55558平方公里,其中浙江省境内面积48080平方公里,占浙江省陆域面积的47%;干流总长668公里。以河口流量排名,钱塘江位居全国第24位(年平均1280立方米/秒)。[1]

流域是以山脊(坡地)线为界的一个独立的自然区域。因山水相隔,流域往往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范围,在区域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独特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交通圈、经济圈、贸易区,甚至是婚姻圈、文化圈、信仰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钱塘江就形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区域。

钱塘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浙江省第一大河,是浙江的母亲河。它位于安徽省、浙江省,古称“浙江”,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地理篇载“钱塘江总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自古以来,钱塘江是浙江的交通要道,自然条件和航运条件最为优越。历史上,钱塘江水运之价值不仅在于下游地区与大运河相连接,还在于上游与皖、赣、闽的联通。据1934年《第二次申报年鉴》载:“帆船通行线路尤多,通外省者,除与江苏交通极便外,并由徽江以达安徽屯溪,由衢江以达江西(和福建)边界。”(第968页)从而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沟通华北、华东与华中、华南、西南的最为重要的内陆通道。

钱塘江,是越文化的发源地,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是宋明理学产生发展及至顶峰的区域,明清以来中国十大商帮中有新安、龙游、宁波三大商帮产生于此,也是今天中国新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钱塘江,流经明清时期的徽州(今黄山)、衢州、处州(今丽水)、金华、严州(今并入杭州市)、杭州、绍兴七府,还可加上进入杭州湾的宁波、嘉兴、松江(今并入上海市)三府及今天的舟山市。

钱塘江分为上游新安江与兰江,中游富春江,下游钱塘江,自杭州湾注入东海。钱塘江,每一段有每一段的精彩,每一段有每一段的惊喜。一山一水,一城一镇,以水系城,蜿蜒向东。

一 新安如画境

钱塘江有南、北两源,均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

北源新安江,又称徽港、青溪、歙港,发源于休宁县西南冯村乡东南,与江西省婺源县交界怀玉山脉主峰六股尖的东坡,海拔1629.8米。另说为休宁县冯村乡南部与婺源县交界处的五股尖山,海拔1618.4米。徽州(今黄山市)境内江道长242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占新安江流域面积一半以上,占钱塘江流域面积的11.9%。新安江干流全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经淳安县至建德市梅城镇——原严州府治所在。

徽州,在安徽省的南部,长江南侧。其地理格局,中间徽州盆地,四面群山环绕。东为天目山,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米;南为白际山脉即歙县的发祥地,主峰搁船尖,海拔达1481米;西边是牯牛绛(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最高峰牯牛大岗海拔1728米;北为黟山即黄山,绵亘于歙县、黄山区、休宁、黟县之间,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中间有黟县盆地(长20公里、宽8公里)与屯溪盆地(长60公里、宽10—20公里)。

徽州水系、物产与水上交通示意图

徽州,古称歙州、新安。先秦为古越所在地,秦时设黟、歙二县。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中原衣冠”世家大族纷纷南迁,有部分来到徽州山间,“依阻山险,不纳王租”,后被孙权称为山越。隋开皇九年(589)设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被镇压后,朝廷为炫示武功并警戒严管“首恶之地”,改歙州为徽州(另改睦州为严州),取“绳索、捆缚”之意。有趣的是,南宋绍兴五年(1135)赵佶客死金地,庙号徽宗。明清时期为徽州府,府治在今歙县徽城镇。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今前四县属黄山市,绩溪属宣城市,婺源属江西省上饶市。1988年4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下辖上述四县,另加屯溪、黄山、徽州三区。传承800多年的府地市级名称不复存在。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明代《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徽商开始活跃约在宋代,明代后期到清代中期达到全盛,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开始衰落。徽州人虽“寄命于商”,却“贾而好儒”,可称儒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年。徽商对儒学的尊崇,祖训门风,可谓先天素养。特别是南宋新安理学兴盛后,崇儒重学的风气日炽,仁、义、礼、智、信也作为徽商的基本准则,“不取不义之财”“达则兼济天下”。衣锦还乡后,除求田问舍,定会输金捐银,进行公益建设,修桥、铺路、立祠、兴学,并置桥田、亭田、祠田、学田等,以保证公共建筑永续不断。于是,徽州有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重文风气,“一村之中不染他姓”的村落镜像,“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宗族秩序。“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徽商的崛起不仅涵养了徽州这一方水土,而且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新安篆刻以及吃(徽菜)、穿、住(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雕)行、娱(徽剧)等生活方式,亦随着徽商的经营活动顺流而下,传播江南,并走向大江南北。在江南地区,到处可见的传统建筑中的粉壁黛瓦马头墙,就是传承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今天,博大精深的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起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地方显学。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包括徽州古城、牌坊群·鲍家花园、潜口民宅、呈坎、唐模五大景区。

黄山秀色(2005年,丁镠音摄)

因为群山四围,在传统时代里,水路是走出徽州的最好选择。新安江,横贯徽州,山环水绕,吸纳徽州大部分的地表水系,将一府六县紧紧揽入怀中。当地自古流传着一句话“不慌不忙,三日到余杭”,凭一叶扁舟,从仅及腰深的山溪出发,顺流而下,一路到达钱塘,然后渗入富庶江南的角角落落。“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如果是逆水行舟,有所谓“十日上徽州”之说。当然,也有从陆路走出大山的。徽州府城,就有九条驿道通往四方,俗称九龙出海。全徽州主要有府城—绩溪—安徽宁国(今慈张公路)、绩溪—泾县、府城—青阳、黟县—太平甘棠、府城—安庆,府城—江西浮梁、府城—休宁—饶州(鄱阳),府城—浙江开化、休宁—遂安龙山街、休宁—淳安、府城—昱岭关—昌化(今杭徽公路)、绩溪—昌化(今杭徽古道),杭州—徽州间翻山越岭陆行,少不了要近10日的旅程。

新安江干流为率水(南港),主要支流有横江(东港)、练江等。

北源从六股尖而下,至凫溪口,始称率水(因上游有古率山得名),又称南港、渐江,至屯溪桥与横江汇合进入新安江,长159公里,流域面积1512平方公里,占新安江(徽境)流域面积的23.4%。

休宁,是黄山市下辖县,三国时设县治在鸺山(又名灵鸟山,今凤凰山)之南,取名休阳县;因避吴景帝孙休名讳,改名海阳县,晋又改海宁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取休阳、海宁各一字,改名休宁县。县城海阳,距屯溪18公里。民国四年(1915),胡开文墨店生产的药墨,万安“方秀水元记”“吴鲁衡”“胡茹易”罗盘店生产的日规,汪声潮监制的红茶,均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奖。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休宁出19名文武状元,称中国第一状元县。也是“乡村旅游福地”“中国有机茶之乡”。

休宁溪口是率水上游与中下游的分界线,也是率水最重要的水陆码头、第一重镇。在传统时代,新安江木帆船可达溪口,溪口水埠作为率水往来杭州的起点和终点,故有“杭埠”美称。东距县城近25公里,南过龙湾可达浙江开化,西经板桥可到江西婺源,北达黟县、祁门,故有皖、苏、浙、闽、赣、湘、鄂“七省通衢”之称。

横江,发源于黟县漳岭的白顶山(在洪星乡联光村东部边缘,与际联乡交界,海拔1130米),又称东港、吉阳水、白鹤溪,是新安江较大的支流,过去一直将横江作为新安江之正源。从源头漳水开始,到渔亭折向东南始称横江,至屯溪老桥下,汇入新安江。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997平方公里,占新安江流域(徽境)面积的15.4%。

渔亭,《太平寰宇记》载,商旅至此,“舍舟登陆止此东水”,是新安江水运中最西的码头,也为陆路宁国府至池州府的宁池古道(官路)所经,为商家必经之地,是华中与华东货运的中转站之一,也有“七省通衢”之称。渔亭距屯溪41公里,黟县县城碧阳镇12公里,黄山风景区49公里,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11公里、宏村24公里。

世界遗产宏村(2017年,丁镠音摄)

黟县,是黄山市下辖县,因黟山(黄山)而得名,居黟县盆地中。县城碧阳镇,距屯溪54公里。茧丝绸产业为皖省第一,素称“竹木之乡村”,为全国重点产茶县,有塔川国家森林公园。历史上名人荟萃,有张小泉(明崇祯年间)、俞正燮(1775—1840)、赛金花(1870—1936)、黄士陵(1849—1908)、汪大燮(1859—1929)、舒绣文(1915—1969)等。徽州“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倚庄园”,青山绿水,粉墙黛瓦,云雾低荡,桃源景象,跃然眼前。黟县又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西递,距县城8公里,保存有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124幢、祠堂4幢、牌楼1座,有“明清古民居博物馆”“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誉。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曰:“中国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徽文化和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具体体现,中国民间建筑艺术的宝库。”宏村,位于黄山南麓,以其田园风光、古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教科文组织专家评曰:“像宏村这样美丽的乡村水街景观可以说是举世无双。”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得名黟山。后因传说远古黄帝曾在此炼丹,故名黄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共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1860米)、天都峰(1810米)并称三大黄山主峰。其代表性景观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及黄山松。徐霞客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将其概括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世界遗产黄山(2005年,丁镠音摄)

横水上最重要的水埠码头就数万安镇了。万安,西距休宁县城4公里,万安老街依江而建,绵长2.5公里,旧时为休宁九大街市之首,也是古徽州最长的一条街,为徽州四大名镇之一,有所谓“小小休宁县,大大万安街”之说。

横江主河道上游流经齐云山,它距休宁县城海阳镇15公里,因“一石插天,直入云霄”而得名,是有“黄山白岳”连称的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有36奇峰、72怪岩,乾隆题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而且,齐云山还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

练江,发源于黄山东麓黄花尖(海拔974米)西麓,又名徽溪、西溪、练溪,是新安江上游较大的支流之一。以扬之水为正源,为一扇形水系。扬之水、丰乐水、富资水、布射水四条河于歙县汇合后始称练江,至浦口入新安江。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1576平方公里,占新安江流域(徽境)面积的24.4%。

其中,扬之水(又名扬之河、练水、练河、东河)有三源。正源出绩溪龙耸山,绩溪境内长42公里,中经绩溪县城华阳镇。华阳镇,为皖南腹地的南北通衢,自古就有“左接金陵右拉杭”之誉。西源大源,古称芦水,源于上金山南麓,长46公里。东源登源,源出古杭徽古道“江南第一关”大鄣山逍遥岩,长55公里。三源于临溪汇合,经江村环入歙县境,歙县境内18公里。临溪,西临登源河,北倚扬之河,距绩溪县城11公里,为黄山与浙赣要冲,历史上是著名的水陆码头、商品的集散转销口岸,今有京福高铁、皖浙铁路和215省道贯穿南北。有“蚕乡”之美誉。

绩溪,现为宣城市下辖县。位于黄山与天目山连接部,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40多座,重峦叠嶂,称“宣歙之脊”。山谷相间,呈“多”字形延展。唐永泰二年(766),平息旌德县王万敌起义,刺史长孙全绪奏置绩溪县。胡开文墨庄所制“地球墨”,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由绩溪民间乡土菜肴演变形成的徽菜,跻身于中华八大菜系,因此绩溪有“徽厨之乡”“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之称。绩溪森林覆盖率达到76.5%,为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名人有胡舜陟(1083—1143)、胡宗宪(1512—1565)、胡雪岩(1823—1885)、胡适(1891—1962)等。

丰乐水(西河),源于黄山兴岭,长64公里,流域面积392平方公里,沿河有岩寺、潜口、呈坎、唐模、篁墩、棠樾等著名村镇,是徽墨的主产地。

岩寺,东距歙县县城11公里、西距屯溪15公里,位于徽州区东部,处皖南山区最大的盆地,历为皖南重镇,今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徽州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皖南主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也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交通四通八达,有徽杭高速、合铜黄高速、芜屯公路、205国道和皖赣铁路过境。向北54公里,为世界旅游胜地黄山,有“黄山南大门”之称。过去商品运输以丰乐水运为主,人们便在水上做盐商木客。当地有“养七不养八,养八就要杀”,指孩子长到8岁,就要帮助分担家务,或外出学艺谋生,这也推动了徽商发展。明代汪道昆《太函副墨》说“岩镇什七贾而什三儒”,重商重文,蔚然成风。流传着“书声喧两市,一镇四状元”的佳话,南唐及宋明清各有一人状元及第。唐末以来,这里还是徽墨主产地,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今天这里依然有曹素功墨厂,曹墨远销各地。这里还是新四军军部所在,有“北有延安,南有岩寺”“江南小延安”之称。

潜口,古称阮溪、潜川。地据黄岳、天马之间,为黄山南面万山之出口,距屯溪21公里、岩寺5公里。“潜”有两义,一为纪念陶渊明(名潜)在此隐居,二指当地为众山之口,万峰潜伏于后。交通便捷,205国道、黄千旅游公路、呈歙旅游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对接口于潜口;京福、杭黄、皖赣高速铁路途经。当地迁建形成的潜口民宅(紫霞山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呈坎,原名龙溪,已有1800多年历史,朱熹称之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21处,被誉为“国宝之乡”,称“锦绣江南第一村”。村落按《易经》的“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八卦风水理论布局,依山傍水,有二圳五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龙溪河犹如玉带,呈S形由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阴阳鱼的分界线;村四周有八山矗立,构成天然八卦图。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巧妙融合,称为“中华八卦村”,是中国古村落建设的奇迹,也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之一。当地还有传承千年的“游呈坎一生无坎”的过坎文化。刘海粟曾说“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

唐模,距徽州区岩寺镇10公里,距屯溪26公里,为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后唐时,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决定依盛时规模建立村庄,取名“唐模”(一说以唐时的模式、标准建立)。迎村驿道穿檀干园(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过,水口以桥堰为关锁,以亭庙坊为镇物,以古树山峦为背景,将山水、田畴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风格,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之誉。并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植檀花和紫荆,园内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胜景,故又称“小西湖”。汪华(586—649),绩溪登源里汪村人,隋末割据一方,“镇静地方,保境安民”,促进山越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唐武德五年(622)归唐为臣,受高祖封上柱国、越国公、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州刺史,贞观二年(628)入朝为臣(左卫白渠府),以使徽民得以休养生息,文教随之发展,死后谥“忠烈王”。百姓奉其为神,有“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之称,成为当地的汪王信仰。徽州庙会“以祭祀汪华为最”,在其生日正月十八举办的“花朝庙会”,成为当地最久远、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汪氏宗族在唐开元(713—741)间成为名门望族世家。其后裔人丁兴旺,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说,自唐至清有807人中进士,其中8人中状元。

棠樾,为中国“牌坊之乡”,歙县城西5公里,谐音“棠”为“唐”,“樾”为“越”,为纪念唐代越国公汪华,也寓意甘棠树枝叶繁茂、利及后人。为鲍氏村落,历代以经商为生。以牌坊群而闻名于世,七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三清四,勾勒出传统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体现“以商入仕,以仕保商”的基本信念。牌坊群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坚实挺拔、高大恢宏、华丽轩昂。其中有两座为贞洁坊。歙县现存82座牌坊中,贞节牌坊占到37座。新南街有座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孝贞烈坊,上刻:徽州府属孝贞烈节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诉说着“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语出《二程遗书》卷二十二)的残忍与悲凉。

富资水,源出黄山黑门尖、上扬尖等山峰南麓,有丰、防二源。丰源出绩溪县南界之上扬尖金坑,至小石门纳白蛇溪,再经岩源、上丰,到丰口与防源汇合;防源出黑门尖,至许村纳前溪,经跳石,至下蒲田纳塔山水,到丰口与丰源汇合。流经富堨至沙溪,纳白沙河,流至歙县县城附近。长38公里,宽30余米,流域面积212平方公里,河床多积砂卵石。

许村,位于歙县县城西北20公里,源于汉唐。南宋徽商兴起后,依托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箬岭官道,徽北要冲)走向繁荣。明清时期,村落因徽商发达而迅速发展。许村有“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之谚,是历史上有名的“进士村”,曾出1名状元、27名进士;现在仍有“一村四院士”“一门四博士”的佳话。至今保存有元明清和近代徽派建筑100余座,保持“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风水态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布射水,源出绩溪南界黄山上扬尖东南麓,流经大谷运至双河纳跳岭河水,再经歙县双河、黄村、宋村、岑山至县城附近,与扬之、富资、丰乐等水汇合而注入练江。河道长35公里,宽25—40米,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河床多砂卵石。

歙县,是黄山市下辖县,旧徽州府治所在地,治所今徽城镇,是徽州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中国歙砚之乡、徽墨之乡(曹素功)、徽剧(徽班)之乡、徽文化之乡、牌坊之乡,及“徽商故里”“东南邹鲁”“程朱故里”等美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徽州国家森林公园。明清两代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并因“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谈。歙县有毕昇(约971—1051)、方腊(约1076—1121,一说睦州青溪人)、陶行知(1891—1946)等历史名人。

渔梁,出歙县南门,从西干山下沿练江走新安古道,下行3里处,曾是徽商出入徽州府的咽喉要道,最盛时码头上时常停靠着300余艘大小船只,是徽州最繁华的水运商埠和商业街区之一。因其形态似鱼称鱼(渔),梁即为水坝。渔梁坝是隋末地方首领汪华所建,以徽式风格榫头,将块块重达数吨的花岗岩巨石牢牢锁住,有“江南都江堰”之誉。

练江,沿歙县东南下行15里,至浦口,汇入西来之新安江。

屯溪,处白际山—天目山、黄山之间的休屯盆地,“两江交汇,三省通衢”,扼横江、率水与新安江汇合处,是皖浙赣结合部及古徽州最重要的商埠,为休宁县首镇。历史上,屯溪以其水运优势而成为皖南物资集散中心和经济中心,孕育产生了明清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州商帮(新安商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已是中国著名茶市之一。抗战期间,大批商贾和难民涌入,人口骤增,经济繁荣,有“小上海”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为省辖市建制,数撤数设。1988年,省辖黄山市成立,屯溪改为市辖区。是徽(新安)文化的中心,孕育了享誉中外的徽商、徽菜、徽剧、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影响了江南人们的生活、文化;产生于屯溪的程朱理学,更是成为宋明时期中国主流思想的核心内容。屯溪老街,北依华山,南傍新安江,坐落在屯溪中心地段,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全长1272米,宽5—8米,由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组成,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另有戴震纪念馆、程大位故居、程氏三宅、老大桥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屯溪而下,沿江有篁墩、雄村、深渡、街口等乡镇。

篁墩,位于屯溪东北郊4公里处,在新安江畔慈张公路与王小公路的交会处,为屯溪东大门,现为屯光镇驻地,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村中民宅多徽派建筑。理学奠基者洛阳程颢、程颐是篁墩人,理学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也在篁墩,朱熹母亲为歙县县城人,父亲朱松曾在城南紫阳山老子祠读书,故称“程朱阙里”。最值得关注的是,类似洪洞的大槐树,篁墩是迁居全国的新安程氏的始祖居住地。1000多年来,历经战乱,通过程氏宗谱把篁墩与各地程氏后裔联系在一起。篁墩程氏祠堂为统宗祠,约1940年统宗祠下共有108派,每年均在篁墩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进行寻祖活动。由各派安排人员参加,每年确定几派别负责从联络到祭祀的全程活动,十年一轮流,分工细致,安排周密,令人惊叹。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迁,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而改称。距歙县县城7公里,依新安江傍,被誉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有桃花古坝、竹山书院及大中丞功名牌坊。小南海是新安江中的第一个岛屿,又称岑山,与普陀山“大南海”遥相呼应。春天桃花盛开,形成十里红云的盛景。

深渡,《读史方舆纪要》称:“浦口东南四十里,亦曰深渡。盖自严州界溯流而上,穹山峻流,峰峦掩映,萦纡旋绕,清深若一,故皆以深渡为名。”是歙县南部的商业中心,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有“九省通衢”之称,现在是黄山市最大的水陆码头。

从深渡顺江下行20公里,即为街口。街口因街源之口得名。因地处皖浙两省交界之口子,又叫界口。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水因山青,山以水秀,深潭浅滩,万转新安”。它是歙县的南大门,也是歙县南乡街源地区的物资集散地。

1930年歙县民船概况表

历史上,黟县渔亭、休宁屯溪,一苇直达杭州。到了近代,在中水位以上,小型轮船也可行至屯溪。新安江水库建成后,航线中断,航运停顿。

淳安,是杭州市下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距杭州151公里,面积4417.48平方公里,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击败当地山越,设始新县、新定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定为遂安县。唐开元二十年(732)改新安县为还淳县,永贞元年(805),避宪宗李纯名讳,改称青溪县。1958年10月,因新安江水库建设撤销遂安县并入淳安县。是今天千岛湖所在地,也是革命老区。历史上有进士308名,其中状元3名,榜眼、探花各1名,武进士9名。名人有陈硕贞(620—653),唐高宗永徽四年(653)聚众起义,称“文佳皇帝”,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农民起义女领袖”(翦伯赞语);方干(836—903),晚唐著名诗人,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称“方三拜”,后人赞其“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明朝状元商辂(1414—1486),在乡试、会试、殿试中皆第一,称“三元及第”,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称“三元宰相”。为中国最佳自然生态魅力名镇、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旅游强县等。

原淳安贺城,今没入湖中(淳安县档案馆提供)

新安江在浙江境内主要有新安江水库和寿昌江。新安江水库,位于新安江主流上,淳安境内。当水库在正常水位108米时(黄海),面积在3亩以上的岛屿有1078个,故又称千岛湖。新安江水库大坝,位于从屯溪下行200公里的铜官峡,设计高度105米(海拔115米),于1957年破土动工,1959年9月建成蓄水。千岛湖集水面积约10442平方公里,水面积580平方公里,总库容216.2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02.66亿立方米。在水位108米时,平均水深34米,库容178.4亿立方米。大坝即为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于1960年建成投产。千岛湖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

新安江下游最主要的支流为寿昌江。寿昌江,又名艾溪,因流经旧寿昌县(1958年11月并入建德县)境得名。源于建德、淳安、衢州交界处之三井尖,海拔1283米。由西南向东北,在罗桐埠汇入新安江。主流长64公里,平均河宽55米,流域总面积689平方公里。在上游李家镇乌龟洞,发现10万年前的“建德人”,是浙江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繁衍生息的遗址。

千年古府严州——大南门新城墙(2019年,马鹏摄)

古严州,位于浙江省西部,为中山丘陵区。唐武德四年(621),改遂安郡为睦州,府治最初在今桐庐旧县街道,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迁往建德县梅城。下辖淳安、建德、桐庐、分水、寿昌、遂安六县。经合并成今天杭州下属的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宋宣和三年(1121)因方腊起义改睦州为严州,明清均为严州府。在明清以来的府州地市中,严州是浙江省唯一不再保留地市级建置的。

建德,杭州市下辖县级市。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始置建德县、新昌县,县城在今梅城、大同。晋太康元年(280),新昌县更名寿昌县。1958年,撤销寿昌县,并入建德县。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影响力旅游名城、最佳休闲旅游胜地、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和谐城市绿色环保示范城市、碳酸钙产业基地、五金工具产业基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十大世外桃源、生态文明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草莓之乡、有机茶之乡、优质柑橘之乡、高山蔬菜之乡,有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历史名人有宋兴(三国时人,生卒年未详)、李频(818—876)、戴不凡(1922—1980)等。新安江镇(街道),位于新安江水库大坝下游6公里处,原为江边小村——白沙村,因建设新安江水库而兴起的山水旅游城市。1960年8月,县城由梅城镇移此。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因大坝下游10公里为冷水恒温区,水温常年保持在14℃—17℃,水质清澈,是饮用水、饮料和啤酒行业绝佳的原料,也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有“清凉世界”的美誉。也因坝底下泄水温底,特别是在早晨,与空气温差大,凝成了水汽,产生平流雾,形成了从大坝到白沙大桥一带迷人的“白沙奇雾”景观。

二 兰江蕴芬芳

衢江,是钱塘江的南源,古称瀫水,又称信安溪、信安江、衢港。自休宁县发源至兰溪市婺江(金华江)汇流处止,衢江主河道流程233公里,流域面积11138平方公里。源头为休宁县龙田乡板仓村附近的青芝埭尖北坡(一说开化县之莲花尖),海拔1441米。上源称马金溪,下接常山港,与江山港汇合后称衢江,沿途接纳乌溪江、芝溪、灵山港等溪流。

寿昌江注入新安江之罗桐埠(2015年夏摄)

常山港,是衢江两大干流之一,为衢江北源,是钱塘江的南源,因主要流经常山县而得名,主河道流程176公里,流域面积3210平方公里,属山溪性溪流。上游马金溪,又名金溪,是开化县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南源,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龙田乡青芝棣尖,干流长104公里,流域面积1068平方公里。经岭坑、龙田、桃林到西坑镇进入开化县,过齐溪水库,经霞山、马金,在徐塘汇入何田水,再经底本、音坑、城关镇、青山底,在华埠镇纳入北来的池淮溪和西来的龙山溪,称常山港,在溪口进入常山县。又经文图、何家、辉埠、湖东(上埠),纳龙绕溪水,经常山县城天马镇,在三里滩有南门溪水汇入,流经青石、阁底,汇虹桥溪、芳村溪,经招贤镇,在官庄村下游进入柯城区沟溪。经航埠、万川,在双港口汇入衢江。

马金溪流经开化县城(2016年夏摄)

开化,是衢州市下辖县级市。北宋乾德四年(966),吴越王钱弘俶分常山县西境的开源、崇化等七乡设开化场,各取开源、崇化一字而得。太平兴国六年(981)升场为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是连接浙西皖南和赣东北的交通要冲,有浙江“西大门”之称。是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主要有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因深山中有田,有古森林,林中有古田庙,故名)等,出产名茶开化龙顶。因处浙西中山丘陵,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814毫米,无霜期252天,有“中国的亚马孙雨林”之称。位于何田乡的福田山,地势险要,景色秀丽,是土地革命时期浙皖特委所在地。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为国家5A级景区。历史名人有程宿(971—1000,18岁状元及第,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张瑞荣(1852—1930,孝廉方正)等。

华埠,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为开化南大门,马金溪、池淮溪、龙山港三溪汇流之地,始建于唐朝末年,清代曾在此设华埠营。是开化南部的经济重镇和交通枢纽,历来是浙皖赣边境木材及林特产品的集散地,是衢屯(205国道)、衢婺、衢淳公路的中转站,水路终年可通航。是浙江通往皖南、赣西的水陆交通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钱江源头第一埠”,自古商业发达,素有“浙西小上海”之美称。

“东南锁钥”仙霞关(2016年夏摄)

常山,是衢州市下辖县,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建县,称定阳县,设治于原定阳乡三冈(今何家乡钱塘村)。唐咸亨五年(674),另置常山县,因治所南有常山(又名长山,即今湖山,招贤镇之古县、古县畈)。位于金衢盆地西部边缘,以丘陵为主,耕地23.3万亩,称“八山半水分半田”。与江西省玉山县接壤,有“四省通衢,两浙首站”之称。据《常山县志》载,“常山两浙上游,水陆之会,赣闽、楚粤、滇黔、川蜀之运,上达京师,与夫自上而下者,无不到经于此”,故有“八省通衢”之称。白石镇曾有乾隆亲笔所书的“八省通衢要隘”坊,为由浙赴赣的主要通道。常山,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75%,空气质量常年在II级以上,出境水质为II类水标准,有“千里钱塘江,最美在常山”之美誉。是全球低碳生态景区、国际慢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胡柚之乡、油茶之乡(浙西绿色油库,有30万亩油茶)、食用菌之乡和观赏石之乡,浙江省重要生态屏障。三衢山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

江山港,古名须江,为衢江南源,发源于双溪口乡,浙闽交界处仙霞岭北麓之苏州岭与龙门岗(龙井坑),由西南向东北贯穿江山市中部,上游众小溪汇入峡口溪峡口水库(1973年建成),流经峡口、凤林、淤头、贺村、清湖,过市城、大溪滩、后溪、前河等,在双港口与常山港汇合而成衢江。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

江山市,是衢州市下辖县级市,居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省的西南门户。唐武德四年(621),始建须江县,因城南有须江得名。吴越宝正六年(931),钱镠因县南有江郎山,改称江山县。1987年撤县设市。浙赣铁路复线和京台(黄衢南)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先后被命名中国猕猴桃之乡、白鹅之乡、白菇之乡、蜜蜂之乡、水泥之乡、村歌之乡、幸福乡村、木门之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江南毛氏发祥地等。历史上有9位尚书、240多名进士。曾有著名的“三毛一戴”(毛人凤、毛森、毛万里、戴笠),现有院士5名。有仙霞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俗称三爿石,称“神州丹霞第一峰”,为国家5A级景区,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美誉。有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黄巢起义遗址仙霞关。唐乾符五年(878)义军经仙霞岭(海拔1413米)直趋福建建瓯,开辟仙霞古道,设仙霞关,雄关险峡,为浙、闽、赣要冲,有“东南锁钥,八闽咽喉”之称。古道所经廿八都,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历史上是边区的重要集镇,素有“枫溪锁钥”之称,专家誉之为“文化飞地”“方言王国”“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世界遗产江郎山(2016年夏摄)

衢州,浙江省地级市,距省会杭州250公里,居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金衢盆地西端,福建、江西、安徽、浙江四省交界处,史称“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古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载,“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东汉初平三年(192),设新安县,为建县之始。唐武德四年(621),置衢州,以州内有三衢山而得名,州名始于此。明清为衢州府,1979年复称衢州市。有围棋仙境、“青霞第八洞天”烂柯山,有邹鲁流韵的南孔氏家庙。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1.5%,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全市区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86.8%,PM2.5浓度平均值为每立方米42微克。有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特产之乡、特色魅力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

衢江,上源由常山港、江山港至衢州双港口汇合而成。干流东南经衢江区、龙游县境,至兰溪市汇入金华江(又称婺江)后称兰江。河段干流长83公里。流域面积11138平方公里。衢江在衢州市区绕城而过,在北地藏寺附近有大头源(柘溪)汇入,在航头街有庙源汇入,南岸有乌溪江(东溪)水汇入。乌溪江,又称东溪、周公源,为衢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仙霞岭山地,主源为浙江省龙泉市龙镇住溪村与宝溪乡高山村青井自然村的披云山(海拔1680米,浙江省第三高峰,又名天狮山),曾为粟裕将军办公地、中共处属特委驻地。经遂昌县,流入衢州。主流长161.5公里,流域面积2632平方公里。所经崇山峻岭之间,山清水秀,局部高山还保存了较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有湖南镇水库(仙霞湖)、黄坛口水库(九龙湖)等大小景点30多处,有“乌溪江风景甲富春”之誉。乌溪江汇入后,衢江再分南北两道,北有邵源、铜山源汇入;南有上山溪、下山溪汇入。合流后,经安仁、篁墩,北有芝溪汇入,东折入龙游县,经马叶、团石、詹家,流经县城,在虎头山有塔石溪汇入,在驿前有灵山港水穿龙游县城汇入衢江。经七都、士元,北纳模环溪南收社阳港,流2公里后进入兰溪市境内。

龙游,是衢州市下辖县,居金衢盆地中部,有“四省通衢汇龙游”之称。商周时为姑蔑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设太末县,为建县之始。唐贞观八年(634),更名龙丘县。吴越宝正六年(931),吴越王钱镠以“丘”与“墓”近义不吉,又据县邑丘陵起伏如游龙状,遂改龙丘为龙游。龙游英才辈出,素有“儒风甲于一郡”之誉。主要历史名人有徐伯珍(414—497)、传灯(1553—1627)、余绍宋(1883—1949)、华岗(1903—1972)等。龙游商帮是中国明清十大商帮之一,是唯一以县域命名的商帮。明人徐复初说:“邑当孔道,舟车所至,商货所通,纷总填溢。”主要经营珠宝业、垦拓业、造纸业和印书业等,发轫于南宋,活跃于明中叶,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明万历时,“龙丘之民,往往糊口于四方,诵读之外,农贾相半”;天启间,“远行商贾,几空县之半”。万历《龙游县志》称,商人们“挟资以出守为恒业,即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舍,俗有遍地龙游之谚”,自古即有“东游西游不如龙游”的说法。今有大竹海国家森林公园。龙游石窟被称为“千古之谜”。竹林面积近40万亩,为中国竹子之乡、黄花梨之乡、乌桕之乡。

衢江在洋埠进入兰溪市境,经罗埠、游埠、张坑,在上华(马公滩)纳金华江,至兰溪城区。

金华江,又名婺江、东阳江,是金华市的主要河流,由义乌江、武义江汇合而成。全长195公里,流域面积6782平方公里。主源北江发源于磐安县尚湖镇岭干村(婺江源头第一村)的龙乌尖,自东向西流至史姆(今双溪)称西溪,经横锦水库,在东阳境内通称北江,流入义乌后称义乌江。东阳江在义乌佛堂镇北纳入南江。南江,又称画溪、南马江,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西南仰槽尖附近山谷。流经磐安县城安文镇、南江水库、湖溪、横店、南马、黄田畈、画溪,入义乌市境。长72公里,集雨面积952平方公里。东阳江在金华城东接纳最大支流武义江。

磐安,是金华市下辖县,处浙江省中部大盘山区,是浙江地理中心所在地,有“浙江之心”之称。大盘山主峰海拔1245米,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万山之国”之称,是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为国家自然保护区。1939年在抗战烽火中设县,县名出自《荀子·富国》“国安于盘石”,1983年复置。被誉为“浙中盆景,天然氧吧”,全县森林覆盖率75.4%。是中国药材之乡、香菇之乡、生态龙井之乡、名茶之乡、茶文化之乡、香榧之乡,中国舞龙发源地、国家生态县。是江南最大的孔氏聚居地,榉溪孔氏家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历史名人王霆(1180—1245)、周师锐(1182—1231)等。

东阳,是金华市下辖县级市,东汉兴平二年(195)建县吴宁,取“吴地安宁”义。唐垂拱二年(686)建东阳县,因“在金华山之阳水之东”义。有“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的独特地貌,文化悠远,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被誉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文化影视名城(三乡一城)。自古就有勤耕苦读之风,英才辈出,历史上累计进士有305人,其中武状元6人,曾任正、副宰相的5人。据统计现有东阳籍博士和博士后300多名,具有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的东阳籍人士2100余人。历史名人有乔行简(1156—1241)、蒋雪舫(1841—1926)、邵飘萍(1886—1926)、金佛庄(1897—1926)、严济慈(1900—1996)等。横店影视城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是国家5A级景区,有“中国好莱坞”之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恐龙之乡、香榧之乡、国家卫生城市、世界木雕之都。东阳火腿有1200多年的历史,有“金华火腿出东阳”之称。“雪舫蒋腿”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获一等金质奖。

义乌,是金华市下辖县级市,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建县乌伤,传说秦人颜乌,事亲至孝,父死后负土筑坟,一群乌鸦衔土相助,结果乌鸦嘴喙皆伤,故称。唐武德七年(624),改名义乌县,其义与乌伤同。地处金衢盆地东部,物产丰饶,红糖、火腿、南枣被称为义乌三大宝。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有历史名人黄初平(约328—约386)、骆宾王(约626或627—684后)、宗泽(1060—1128)、朱丹溪(1281—1358)、陈望道(1891—1977)、冯雪峰(1903—1976)、吴晗(1909—1969)等。

磐安高姥山(2017年初夏摄)

武义江,是婺江最大的支流,干流长129公里,流域面积2520平方公里。发源于武义县项店乡千丈岩,源头董源坑(新建溪),经缙云县新川(谷川)、新建,至东川称南溪。北流经永康县前仓、新店至石柱纳杨溪,至永康县城纳华溪后称永康江。西折至武义县城壶山镇东北,汇入熟溪后称武义江。在临江纳白沙溪。西北至范村,进入金华市区,经江东、雅畈、东湄(汀村),与东阳江汇合,始称金华江。再经板桥进入兰溪市境,在上华(马公滩)汇入兰江。

武义,是金华市下辖县,唐天授二年(691),始置武义县。传武则天执政时新设县须冠“武”字,又以县东有百义山,故名。萤石储量居全国之首,温泉资源“华东第一、全国一流”,有“萤石之乡,温泉之城”的美誉。所产宣莲为国内三大名莲之一。有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机茶产量居全国之冠,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天然氧吧。历史名人有徐邦宪(1157—1233)、汤恩伯(1898—1954)、千家驹(1909—2002)等。

永康,是金华市下辖县级市,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孙权母亲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保安康”,病愈赐名。每年农历八月初至九月重阳节前后,方岩庙会俗称胡公庙会,声势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浙中之最。永康是国家卫生城市。历史名人有胡则(963—1039)、陈亮(1143—1194)、胡长孺(1240—1314)、王崇(1496—1571)、吕公望(1879—1954)等。

金华,浙江省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建长山县,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普通五年(524)间,改名金华郡,明清为金华府所在。因《玉台新咏》中“地处金星与婺女(即织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古称婺州。地形为“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入围大陆创新能力最强25个城市之一,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金华火腿为最著名的土特产,北山双龙洞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国家森林公园,八咏楼史称江南第一名楼。有历史名人辩机(619—649)、吕祖谦(1137—1181),现代金华“何氏三杰”之何炳松(1890—1946)、何德奎(1896—1983)、何炳棣(1917—2012),施复亮(1899—1970)、施光南(1940—1990)父子及艾青(1910—1996)等。

兰溪,是金华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侧,距杭州132公里。唐咸亨五年(674)建兰溪县。自古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光绪《兰溪县志》载:“邑虽褊小而实当四冲。踞杭严之上游,职衢婺之门钥,南蔽瓯括,北捍徽歙。定职方者,谓为浙东之要区。”婺衢两江在兰阴山麓汇成兰江。自古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称,兰溪港是浙江五大内河港之一。明清时期有“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小小兰溪赛苏杭”之誉,民国时期人称“小上海”。为中国杨梅之乡、兰花之乡、毛竹之乡、乌桕之乡、蜜蜂之乡,中国织造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游埠,为龙游县下游的商埠,故名,商业繁荣,自古以来就是金兰龙三地毗邻地区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集散地,有“瀫西重镇”“钱江上游第一埠”之誉。诸葛八卦村,城西18公里,是中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村落按九宫八卦图式而建,以村中钟池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八条弄堂,将全村分为八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历史名人贯休(832—912)、舒元舆(791—835)、金履祥(1232—1303)、赵志皋(1524—1601)、李渔(1611—1680)、诸葛韵笙(1871—1942)、郎静山(1892—1995)、曹聚仁(1900—1972)、赵一荻(1912—2000)等。

兰溪至梅城称兰江,自南向北流,至建德三河乡入杭州市境,经麻车、大洋、洋尾、南峰,在梅城与新安江汇合。全长45公里。兰江流域面积19350平方公里,主流长300公里。其中在建德境内的流域面积419平方公里,河段长23.5公里。

20世纪30年代,浙赣铁路开通,一改以水路为中心的运输格局。1930年3月9日,浙赣铁路在萧山举行开工典礼,1933年11月30日全线竣工,1934年1月1日萧山江边至江西玉山全线正式通车营业。这对钱塘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分布等影响极大。

三 富春美如许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469—520),在《与朱元思书》中,用144字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就是富春江。

富春江,从梅城三江口至东江嘴三江口河段。在梅城三江口,南源、北源汇合。桐庐境内长39公里、富阳境内长63公里,全长102公里。

梅城,处建德市东部,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汇合处。北枕乌龙山,南临三江口。因古城墙临江一段筑成梅花形而得名。三国吴黄武四年(225)置建德县,即为县治。唐神功元年(697),睦州州治由雉山(今淳安)迁至梅城,直至1959年一直为州、府、路、专署驻地。严州人有俗话说:梅城人一天不见乌龙山就会哭,表达出浓郁的恋乡之情。在传统时代它是钱塘江上最重要的水陆码头之一,因近代铁路公路兴起,受到交通运输条件改变的冲击,日渐衰落,今天仅为建德市下辖镇。

富春江七里扬帆乌石滩至子胥渡段(2016年,马鹏摄)

七里泷,是富春江起始段,全长23公里,分为“一关三峡”即“乌石关、乌龙峡、子胥峡、葫芦峡”,沿途有梅城镇、双塔凌云、子胥野度、葫芦飞瀑、七里扬帆、子陵钓台等名胜古迹。“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是富春江上风光最美的一段,有浙西唐诗之路、小三峡之誉,是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桐庐,是杭州市下辖县,地处钱塘江中游。《严州府志》:“上古桐君,不知何许人,亦莫详其姓字。尝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隈桐树下。其桐,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相传桐君老人为黄帝大臣,古代最早的药学家,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称其地为药祖圣地。山名桐君山,县称桐庐。始建于吴孙权黄武四年(225),1958年分水县并入。有“钟灵毓秀之地、潇洒文明之邦”之美誉。北宋名臣范仲淹感慨于这片土地的奇山异水,赞之为“潇洒桐庐”,并写下了《潇洒桐庐郡·十咏》的传世名篇,其后裔生活在今瑶琳镇范村,是浙西地区经济实力第一强县,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淘宝”全覆盖的县域。有中国民营快递之乡、诗歌之乡、优秀旅游名县,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长寿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剪纸)、制笔之乡(分水镇)、针织名镇(横村镇)等。有大奇山、瑶琳两处国家森林公园。历史名人主要有章八元(743—829)、喻兰(1742—1809)、濮振声(1844—1907)、袁昶(1846—1900)、叶浅予(1907—1995)等。

从江南远眺桐君山(2015年,邵亦乐摄)

《风正一帆悬》(伯洲摄)
钱塘江中游“桐庐附近之江景。白云、春树、水光、山岚,画境不如也”。(上海《中华图画杂志》第33期,1935年4月)

分水江,因流经旧分水县得名。又称天目溪、紫溪、桐溪、学溪、横港,是富春江的最大支流。从临安紫溪村上溯有昌化溪、天目溪两支源流。西源昌化溪,发源于安徽省绩溪县荆洲岭饭蒸尖(海拔1349米),在新桥乡西舍坞之西流入临安境内,经龙岗、昌化、河桥等。主流长72公里,流域面积1430平方公里,其中在临安境内面积1376平方公里。东源天目溪,发源于临安与安吉交界的桐坑岗(海拔1506米)东关溪,流经於潜、堰口、塔山等乡镇,主流长57公里,流域面积788平方公里。昌化溪、天目溪在紫水乡紫溪村汇合后称分水江。在印渚乡贺州村进入桐庐境内,经过分水、毕浦、元川、浪石、横村、旧县等地,沿途接纳后溪、琴溪、前溪等支流来水,至桐君山脚、浮桥埠汇入富春江。分水江干流长165公里,流域面积3430平方公里。河道曲折、滩多流急、暴涨暴落,是较为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水力资源丰富。分水江曾为旧时桐庐、分水、於潜、昌化四县水路运输要道,溪流虽小却串连起四个县城。近代以来,因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1969年“7·5”特大洪水后,河床抬高,今天除桐庐至横村尚通舟楫之外,其余已不能通航。2001—2005年间,在分水江五里亭(分水镇上游2.5公里)峡谷处建起一座以防洪为主,辅以发电、灌溉、供水等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五里亭水库,分水江水患得以根治,水景资源也得到开发利用。

莪山畲乡野山一景(2006年春摄)

临安,是杭州市辖区,位于杭州市西部。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丹阳郡,领县有於潜,东汉更名於潜县。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分余杭设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更名临安县。唐垂拱二年(686)析於潜置紫溪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紫溪改名昌化县。1958年、1960年临安、於潜、昌化三县合并成临安县。1996年设市,2017年撤市设区。境内东苕溪,属太湖水系;分水江主源昌化溪,主要支流天目溪,属钱塘江水系。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绿色发展百强区,中国竹子之乡、山核桃之都、竹笋美食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等。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美誉的天目山,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是韦陀菩萨的道场。有“世界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200多株,最大的树龄在千年以上;有胸径2米以上,高40多米的林柳杉群;在开山老殿前有浙江最高的古树,高58米的金钱松王(树龄660年,胸围3.22米)。素负“大树王国”“清凉世界”盛名。为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MAB)网络。境内另有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历史名人有钱镠(852—932)、方克猷(1870—1907)、骆耕漠(1908—2008)等。

富阳区万市浮云岭(2019年,江城摄)

富阳,是杭州市下辖区,位于杭州市的西南角,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设县富春,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简文帝生母宣太后郑阿春讳更名富阳。地处丘陵,两山夹江,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半山区。富春江横贯全境,达52公里。有三国吴帝孙权(182—252)、许敬宗(592—672)、晚唐诗人罗隐(833—910)、清代书画家董邦达(1696—1769),现代大文豪郁达夫(1896—1945)、缪凤林(1899—1959)、孙晓梅(1914—1943)等一批名人。富阳有黄公望结庐和创作《富春山居图》的隐居地,周雄孝道文化发祥地等。它也是中国造纸之乡、书法之乡、白板纸基地、球拍之乡、赛艇之乡,为中国工业百强县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投资潜力百强区、科技创新百强区、绿色发展百强区。龙门古镇,为孙权后裔聚居地,因东汉名士严子陵畅游龙门山时留下“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而得名,是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地古镇。

浦阳江,发源于浦江县花桥(盛田畈)乡天岭岩南麓岭脚,由花桥东流经安头(今通济桥水库),经浦江县城浦阳镇、黄宅、郑宅、白马(傅宅),入诸暨境内,经安华、牌头,经诸暨城关的茅渚埠,分东西两江。主流西江北流至祝桥,经姚公埠至三江口与东江汇合。从三江口,经萧山尖山、临浦、义桥,流至闻堰镇南侧小砾山注入钱塘江河口段。干流长150公里,流域面积3452平方公里。在浙赣铁路及公路修筑之前,浦阳江水道是浙江中部金华、永康、义乌、诸暨通往东部、北部萧山、杭州的主要运输线之一。

浦江,是金华市下辖县,处浙江中部、金华市北部,东汉兴平二年(195)建丰安县,唐天宝十三年(754)置浦阳县,因境内浦阳江得名。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为浦江。浦江名人辈出,有元代文学家柳贯(1270—1342)、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1310—1381)、中国花鸟画大师吴茀之(1900—1977)等。传统工艺品中花边、竹编、草编、麦秆贴画和绒绣,称为“五朵金花”;绗缝制品、自行车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水晶、挂锁占有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且是原材料的最大集散地之一,是中国水晶玻璃之都、挂锁星火特色产业基地、绗缝家纺名城。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之称。郑宅郑义门,为郑氏后裔生活起居之地,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代人,同财共食,人数最多时达3000余人,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明太祖赐名“江南第一家”,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缩影。境内有浦阳江国家湿地公园。

诸暨,是绍兴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境内四周群山环抱,浦阳江纵贯其中。是西施故里,为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设诸暨县。庆隆《诸暨县志》载,“禹会计而诸侯毕及也”,诸为众,暨者及也,故名。是中国袜业之都、珍珠之都、香榧之都,中国无公害茶叶之乡、名品衬衫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百强县市、福布斯中国最富有的10个县级市排名第2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有历史名人良价(807—869)、王冕(1287—1359)、陈洪绶(1598—1652)、杨维桢(1296—1370)、戴思恭(1324—1405)、蒋尊簋(1882—1931)、何燮侯(1878—1961)、蒋鼎文(1895—1974)、金岳霖(1895—1984)、金海观(1897—1971)、宣中华(1898—1927)、俞秀松(1899—1939)、姚文元(1931—2005)等。诸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浣江—五洩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五泄国家森林公园和香榧国家森林公园。在赵家镇榧王村西坑自然村马观音山有中国香榧树王,树龄1360多年,胸围9.26米,平均冠幅26米,树高18米,2米左右处分为12条粗壮的树枝,覆盖面积近1亩。生长旺盛,年产鲜蒲600公斤。枫桥,距县城东北19公里,唐代大将尉迟恭在枫溪渡口架桥设驿,称枫桥和枫桥驿,故名。地处“婺越驿道”隘口,桥埠为枫溪江航运起点,婺越山货土产的集散地,有“婺越通衢”之称。枫桥香榧,以壳薄、肉满、松脆、香酥而名闻大江南北,枫桥是中国香榧之乡。诸暨还是全国重点镇、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中心镇。也是毛泽东批示的“枫桥经验”诞生地,陈洪绶、王冕、杨维桢被称为“枫桥三贤”,周恩来曾在枫桥大庙进行抗日演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阳卢宅(2012年春摄)

四 钱塘道古今

富春江流至东江嘴,揽入浦阳江后称钱塘江。经滨江区、江干区,至萧山区新湾镇(北岸入海口为盐官东十里亭),向东汇入东海(杭州湾)。三江口至新湾镇,长81公里。闻家堰河宽500—600米,至杭州闸口河宽约1000米,盐官河宽约2500米,低潮水深仅1—2米。富春江水电站坝下至入海口全长282公里的河段是感潮河段。

杭州历史城址变迁图
(新编《杭州市志(第一卷)》,中华书局1999年版)

杭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截至2018年,杭州下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6853.57平方公里(包含钱塘江水域面积,钱塘江河海分界线采用海盐澉浦—余姚西三闸连线)。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隋开皇九年(589)设杭州。大业六年(610),杨素凿通江南运河,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杭州一跃为“咽喉吴越,势雄江海”,确立起了它在整个钱塘江下游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后为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明清以来为省城及府城(市)所在。得益于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交通条件,加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近代以降,又因沪杭铁路等及上海的带动,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今天,随着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业的带动,互联网经济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国际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居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7位。2017年,常住人口946.8万人,城镇化率76.8%。

20世纪30年代从吴山俯瞰杭城,一片白墙黛瓦马头墙景象

杭州历史上名人辈出。有写下“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的南齐歌伎苏小小,初唐四大书法家、唐朝宰相褚遂良(596—658),唐代大诗人贺知章(659—744),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梦溪笔谈》作者沈括(1031—1095,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南宋四大家之一、山水画家夏珪(生卒年不详),南宋四大家之一绘画大师马远(1140—1225或1227),写下《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于谦(1398—1457),明代高僧莲池(1535—1615),明代科学家李之藻(1565—1630),明末辽东抗击后金总兵毛文龙(1576—1629),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1623—1716),清代戏曲家、诗人、《长生殿》作者洪昇(1645—1704),“扬州八怪”之一金农(1687—1763),清代著名诗人、学者厉鹗(1692—1752),清代诗人、文学家和美食家“随园先生”袁枚(1716—1797),近代民族英雄葛云飞(1789—1841),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龚自珍(1792—1841),晚清重臣王文韶(1830—1908),著名画家任伯年(1840—1895),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举人杨乃武(1841—1914),衙前农民协会领袖李成虎(1854—1922),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汤寿潜(1856—1917),晚清著名篆刻家、书画家、西泠印社创设者之一厉良玉(1865—1940),晚清外交家、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1867—1931),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陈叔通(1876—1966),历史演义作家蔡东藩(1877—1945),中国民进创办者马叙伦(1885—1970),杰出电影艺术家夏衍(1900—1995),著名文学家梁实秋(1903—1987),诗人、翻译家戴望舒(1905—1950),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1918—2000),历史小说家许晏骈(1922—1992,笔名高阳),等等。

滨江区,杭州市下辖区,位于钱塘江南岸,滨临钱塘江而得名,距杭州市中心约7公里,原属萧山市,1996年12月12日由原萧山市西兴、长河、浦沿三镇设立而成。2017年工业百强县区、2018年列中国百强区第84位。是杭州实施“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中心腹地。2016年,浙江省首次发布的县域经济30强,杭州滨江区成为三冠王,经济竞争力全省第一,发展潜力全省第一,创新力全省第一。有西兴古镇、长河古镇。西兴,初名固陵,因其位于会稽郡西端,遂易名西陵,后梁乾化二年(912),以“陵”非古语,更名为西兴。民国《萧山县志稿》称“据钱塘要冲,两浙往来一都会”,为钱塘江渡口,隔岸与杭州相对,又为浙东运河起点,水陆交通便利,浙东唐诗之路的入口。古代在此设渡置驿,元代萧山学官赵子渐描述道,“西陵通南北之商,古驿候往来之使;亭灶课煮海之程,乡民羡湘湖之利,或蚕丝以资生,或力田以输赋”(《萧山赋》),为商旅聚集之地,称为萧山最古老的集市。长河,为萧然文化的发源地,乡谚有“三石六斗芝”之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这里称夏孝乡,以三国时吴孝子夏方命名。清末民初,因境内有一条长河(又叫槐河),遂以河名镇,沿用迄今。方言口语“萧山长河头”被说书人写进了“莲花落”,因此长河头在浙江乃至全国,也曾是小有名气的。

因钱塘江与浙东运河水位差,过往需人力翻坝(20世纪20年代)

萧山区,杭州市下辖区,与杭州主城区一江之隔,北濒杭州湾。唐天宝元年(742),以萧然山为名,改永兴县为萧山县。《汉书·地理志》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率剩下兵卒曾在此停留,四顾萧然,故称萧然山,亦名萧山。为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第一名、大陆极具投资地第一名、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十强,全国十强县、农村综合实力十强县(市、区)、明星县(市)、百强县(市、区)第七名、十大财神县(市)、百强区前三、工业百强县区、科技创新百强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投资潜力百强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纺织生产基地、羽绒之都、钢结构之乡、中国伞乡、中国镜乡,中国化纤名城、中国制造业十佳投资城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淋浴房之乡、卫浴配件基地、花边之都、花木之乡、纸业之乡、民间文艺艺术之乡等。湘湖位于萧山城西,被誉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是浙江文明的发祥地。钱江潮是天下第一奇观。钱江观潮城,位于南阳街道钱塘江畔、美女山下,离市区10公里,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钱江国际观潮节在这里隆重开幕。“奔竞不息、勇立潮头”是萧山精神的集中体现。

西湖区,杭州市下辖区,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平原、山地约各占半,有“五地四山一分水”之称。1927年为杭州市第四区,1949年5月30日建立西湖区人民政府。是杭州市区五个老城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区,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辖区内西湖为世界遗产,有西湖、西溪湿地两个国家5A级景区,还有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宋城等知名景区景点;是著名的文教区,拥有浙江大学等名校和小和山高教园区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投资潜力百强区、科技创新百强区、绿色发展百强区。

上城区,杭州市下辖区,位于杭州市中心偏南,东临钱塘江,西贴西湖,南枕玉皇山。南有吴山,传为春秋时吴国界山,海拔98米,为区内制高点。其是杭州中心城区之一,南宋皇城所在地(因南宋时建皇城于城南,杭州一些地名习惯称南上北下,故名),隋唐至民国时期州治所在地,是杭州商贸旅游中心、文创中心。上城区也是浙江省面积最小、单位GDP最高的城区。国家智慧城市、中国工业百强县区、中国城区发展100强。

下城区,杭州市下辖区,位于杭州城区中部。因地处南宋皇城北,习惯上以北为下,故称。唐宋以来,一直是杭州丝绸业和文化教育中心;元明清时期为仁和县所在。现在成为杭城新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新闻中心、文体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现代服务业十强区、中国商业名区、中国最具竞争力中央商务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CBD,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等。

江干区,杭州市下辖区,位于杭州城东部。江即钱塘江,干即岸,故名。清宣统二年(1910),设钱塘县江干乡和仁和县江干乡、会堡乡。民国16年(1927)10月江干区建区。是杭州的交通枢纽中心,上海进入杭州、连接浙东、浙西交通网络的Y型支点,拥有铁路、公路、水路、空运、地铁等各项便捷的交通,城站火车站、火车东站、汽车客运中心、旧笕桥机场均在区内。是全国唯一集工业园区、高教园区、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国家级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下沙高教园、杭州CBD(钱江新城)的所在地。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卫生先进城区、社区建设示范区等。

拱墅区,大运河的最南端,是运河杭州段运河古迹保存最完整、文化底蕴最深厚、旅游资源最丰富的一段。因境内有最古老的拱桥——拱宸桥和最繁华的湖墅地区,而各取一字得区名,1949年5月杭州解放,设立拱墅区。有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全国“幸福百县榜”。

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处杭州市区西、北部,从东、北、西三面成弧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公元前21世纪,大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今绍兴),乘舟航行经此,并舍其杭(即舟)于此,故名禹杭,讹禹为余,得名。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钱唐(含杭州城区)、余杭两县,钱唐几经变更,至民国为杭县,余杭区系由原余杭县和杭县大部地域合并而成。2001年,撤市设区。是“中华文明曙光”——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的发祥地,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等美称。为中国百强区、工业百强县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综合实力百强区、绿色发展百强区、科技创新百强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等。境内径山,位于杭城西北50公里处,主峰凌霄峰海拔769.2米,为杭州市内海拔最高点,有径山(山沟沟)国家森林公园。有唐代古刹径山寺,宋时盛时有3000余僧众,居江南“五山十刹”之首,被誉为“东南第一禅寺”。径山是日本临济宗的祖庭,日本“茶道”源于径山“茶宴”。

五 大湾迎海潮

钱塘江离开杭州,就进入杭州湾。杭州湾,西起海盐县澉浦和上虞区间的曹娥江口收闸处,东至扬子角到镇海角连线,是中国最著名的海湾之一。南岸为宁绍平原上的绍兴市、宁波市,北岸为长江三角洲南缘的嘉兴市、上海市,东为舟山群岛。南岸有曹娥江注入。

杭州湾为喇叭形海湾。湾口宽近100公里,自外向内逐渐收狭,至澉浦为20公里,至海宁宽仅3公里。而且湾底形态独特,从湾口至乍浦地势较为平坦,金山卫与乍浦间沿岸海底有一巨大的冲刷槽,最深处达40米;但从乍浦起,以0.1‰—2‰的坡度向西抬升,在乍浦至仓前、七堡至闻家堰江底形成巨型沙坎,长、宽、厚约为130(公里)×27(公里)×20(米)。尽管钱塘江是浙江通航里程最长、最主要的天然河流航道,但受泥沙沉积影响,船只无法出海,航运价值受到极大影响。目前,杭州湾已有嘉绍大桥(全长10.1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连通南北。

钱江潮。因湾面收窄的喇叭形态及湾底逐渐抬升的沙坎,外宽内窄、外深内浅,加上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杭州湾常常出现涌潮或暴涨潮,形成著名的钱江潮。海潮来临,远远出现细小白点,转眼即成银线,伴随阵阵闷雷般潮声,白线翻滚而至。瞬息间,潮水呼啸而至,宛如银带,后浪赶前浪,层层相叠,排山倒海。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涌潮最大,潮头可达三四米,历史上最大潮差近达9米。苏东坡有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钱江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以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景象,吸引无数人前往观潮。因捍潮防浪之需,在钱塘江下游及杭州湾两岸形成独特的海塘景观,高6—7米,全长300多公里,犹如海上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为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有曹娥江与萧绍运河水系等河流。

浙东运河萧山钱清段

曹娥江源于磐安县境的城塘坪长坞,上游称澄潭江,向北流与支流长乐江、新昌江、黄泽江等呈扇形状,汇集于嵊州县城附近,均属山溪性溪流。从嵊州县城关附近向北流经三界、上虞,入杭州湾。全长182公里,流域面积5931平方公里。三界以上,黄沙淤塞严重,流水含沙量每平方公里约400吨,为全省之冠。三界至上浦,枯水期仍会出现徒涉之处。上浦至入海口,宽90—200米,常水位与枯水位水深2.2—2.8米、0.5—1.8米。入海口受涌潮冲积,淤塞严重。曹娥江下游,将宁绍平原割裂成东、西两个部分。

萧绍运河从钱塘江南岸西兴镇开始,经萧山城区,到衙前镇后进入绍兴县钱清镇与西小江汇合,经绍兴过上虞县,到达曹娥江,长78.5公里。由于它横贯萧绍平原,萧山、绍兴一带的人们习惯称其为萧绍运河。再与曹娥江以东运河、姚江等连接,直达宁波,成为著名的浙东运河,全长200多公里。历史上运河的渡、河、塘、站四项工程均纳入官办范畴,呼名为官渡(浙江渡)、官河(运河)、官塘(纤道)、官站(驿站)。河宽约30米,并与绍兴的鉴湖水系连贯,西与湘湖、白马湖、小砾山输水河相连,南与南门江、西小江相通,进而形成了一个以运河为东西主干、沟通大小湖泊与众多河渠为南北网络的运河水系。近代鉴湖被逐渐垦废后,其蓄水除残留部分形成新河湖网外,大部分通过运河逐步转入北部平原水网,促进运河为主干之水系发育。浙东运河被钱塘江、曹娥江、姚江、甬江等几条大河切割,各段水位高低不等,只能分段翻坝,也影响到了其通航能力。

杭州湾南岸绍兴市、宁波市,北岸嘉兴市、上海市,东侧舟山群岛简介如下。

绍兴市,浙江省辖地级市,浙江第四大城市,处杭州湾南岸,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是越文化的中心地,唐以前一直是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载,大禹治水成功,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死后葬于此山,故改茅山为会稽山;春秋时期,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改今钱塘江以南为会稽郡,治山阴;唐武德四年(621)改会稽郡为越州。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下诏次年正月起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明清均为绍兴府。下辖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新昌县、嵊州市、诸暨市。地貌为“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六山一水三分田”,以“水乡泽国”享誉海内外。绍兴是越剧的发源地,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有兰亭、五泄、南山湖、香榧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绍兴纺织业、小电机、节能照明、生物酿造业极发达,纺织业出口产品占世界纺织面料交易额的60%。另外,绍兴出产的黄酒更是闻名遐迩,成为国宴专用酒。有兰亭国家森林公园、嵊州南山湖国家森林公园和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含宁波市海曙区、奉化区、余姚市,绍兴市上虞区、嵊州市),新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绍兴不仅风景秀丽并且人才辈出,有“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前520—前465),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铸剑的鼻祖、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充(27—约97),水利专家马臻(88—141),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嵇康(224—263),大书法家王羲之(303—361)、王献之(344—386),名士军事家谢安(320—385),晋代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才女谢道韫(约349—409),宋代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元代画家王冕(1287—135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1472—1529),明代文学家徐渭(1521—1593),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1875—1907),民主革命家陶成章(1878—1912),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1881—1936),当代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1882—1982),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1890—1974),中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陈建功(1893—1971),历史学家范文澜(1893—1969),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周恩来(1898—1976),著名电影导演谢晋(1923—2008),等等。

1911年的余姚县城

宁波市,简称甬,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地处东南沿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七千年前这里有先民创造了河姆渡文化,夏代这里为“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明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义,改明州为宁波。以后一直为宁波府州,近代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宁波商帮所在地。是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下辖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鄞州区、奉化区、余姚市、慈溪市、象山县、宁海县。是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最佳旅游休闲城市、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文明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特色魅力城市、公众首选宜居城市、最具安全感城市、品牌之都、文具之都、紧固件之都、十大最佳会展城市、创业先进城市、物流节点城市、十大智慧城市、电子商务最具创新活力城市、再就业先进城市、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国际形象最佳城市、外贸百强城市,等等。有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溪口国家森林公园、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

宁波历史上人才辈出。南宋时“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的鄞县史氏家族。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的明代名臣方孝孺(1357—1402),还有四位内阁首辅沈一贯(1531—1615)、张煌言(1620—1664)、熊汝霖(1597—1648)和沈宸荃(1615—1652)以及多位尚书等。宁波商帮兴起于明代中晚期,以创办同仁堂的乐显扬(1630—1688)为代表。近代开埠以后,宁波商人登陆上海,有李也亭(1807—1867)、镇海方氏家族、严信厚(1828—1906)、叶澄衷(1840—1899)、虞洽卿(1867—1945)等。二战以后,宁波商帮转移到中国香港、北美等地,其代表为王宽诚(1907—1986)、包玉刚(1918—1991)、邵逸夫(1907—2014)等。文化名人有黄宗羲(1610—1695)、万斯大(1633—1683)、万斯同(1638—1702)、全祖望(1705—1755),文学家姚燮(1805—1864),戏曲家周信芳(1895—1975),书法家梅调鼎(1839—1906),学者陈布雷(1890—1948),作家柔石(1902—1931)、殷夫(1910—1931)、唐弢(1913—1992),书法家沙孟海(1900—1992),国画大师潘天寿(1897—1971),近现代教育家蒋梦麟(1886—1964)、地质学家翁文灏(1889—1971)、生物学家童第周(1902—1979)、遗传学家谈家桢(1909—2008),等等。出生宁波和祖籍宁波的两院院士总数超过百名,是著名的院士之乡。

河中舟楫往来,岸上牛拉水车(20世纪30年代)

嘉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浙江省东北部、钱塘江北岸,是浙江省地级市,上海都市圈重要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杭州湾湾区核心城市、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下辖南湖区、秀洲区、海宁市、平湖市、桐乡市、嘉善县、海盐县。春秋时,名长水,为“吴根越角”“吴头越尾”之地。秦设由拳县、海盐县。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后晋天福五年(940),在嘉兴置秀州。明清为嘉兴府。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西北境为秀水县、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称一府七县。自古为繁华富庶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弘治《嘉兴府志》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成为江南地区的核心发展区。西塘与乌镇成为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有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嘉兴块状经济发达,形成海宁皮革、桐乡羊毛衫、嘉善木业、平湖服装、海盐标准件、秀洲丝织、南湖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同时,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源等的临港产业集群、标准件等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迅速。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科技进步先进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特色魅力城市、皮衣之都、最安全城市外贸百强城市、童车生产基地,西瓜之乡、瓜灯之城、纽扣之乡、服装名城等。

嘉兴名人辈出,涌现出顾欢(南朝齐)、褚无量(646—720)、顾况(唐,生卒年不详)、朱淑真(约1135—约1180)、吴镇(1280—1354)、倪瓒(1301—1374)、姚绶(1422—1495)、钱士升(1574—1652)、柳如是(1618—1664)、吕留良(1629—1683)、朱彝尊(1629—1709)、李善兰(1811—1882)、沈曾植(1850—1922)、张元济(1867—1959)、王国维(1877—1927)、李叔同(1880—1942)、蒋百里(1882—1938)、张宗祥(1882—1965)、陆费逵(1886—1941)、沈钧儒(1875—1963)、丰子恺(1898—1975)、徐志摩(1897—1931)、张乐平(1910—1992)、茅盾(1896—1981)、谭其骧(1911—1992)、陈省身(1911—2004)、朱生豪(1912—1944)、程开甲(1918—2018)、孙道临(1921—2007)、金庸(1924—2018)等名家大师。

嘉兴自然风光潮湖河海并存,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有南湖、乌镇、西塘三个5A级景区。有中共一大胜利闭幕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嘉兴南湖、钱江潮观潮第一胜地海宁盐官。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会址。杭州湾两座跨海大桥均在境内。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海盐郑家埭,南至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世界第四长桥梁;嘉绍大桥北起市海宁,南接上虞,全长1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

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南岸、长三角东角、杭州湾北侧,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下辖黄浦、徐汇、静安、长宁、普陀、虹口、杨浦、浦东新区、闵行、嘉定、宝山、金山、松江、黄浦、奉贤、崇明16个市辖区。其中金山区、奉贤区、浦东新区,濒临杭州湾。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G60科创走廊核心城市。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时,因渔民创造“扈”作为捕鱼工具,又称江流入海处为“渎”,因此这里被称为“扈渎”,后改“扈”为“沪”,成为上海简称。唐置华亭县,宋设上海镇,元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县升为府,次年改松江府;至元二十九年(1292)始设上海县,明清均属松江府。1843年,上海开埠后,迅速发展成为远东最繁华的港口和经济、金融、文化中心,并将江南吴越文化与西方的工业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海派文化。有崇明长江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佘山、东平、海湾、共青四家国家森林公园。上海GDP居中国城市首位、居位亚洲第二。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第六位,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

上海市主要历史名人有陆逊(183—245)、黄道婆(1245—1330)、徐阶(1503—1583)、董其昌(1555—1636)、徐光启(1562—1633)、孙元化(1581—1632)、陈子龙(1608—1647)、夏完淳(1631—1647)、钱大昕(1728—1804)、黄炎培(1878—1965)、杜月笙(1888—1951)、顾维钧(1888—1985)、“宋氏三姐妹”[宋霭龄(1889—1973)、宋庆龄(1893—1981)、宋美龄(1898—2003)]、宋子文(1894—1971)、张闻天(1900—1976)、陈云(1905—1995)、傅雷(1908—1966)、胡蝶(1908—1989)、阮玲玉(1910—1935)、钱学森(1911—2009)、顾准(1915—1974)、张爱玲(1920—1995)、程十发(1921—2007)、高锟(1933—2018)等。

舟山市,为浙江省的地级市,也是中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居杭州湾东侧东海海域。四面环海,为舟山群岛所在。春秋时称“甬东”,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翁山(今定海)县。宋熙宁六年(1073),应原鄞县令王安石奏请,析鄞县富都、安期、蓬莱三乡,置昌国县。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建舟山镇。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诏改“舟山”为“定海山”。次年建定海县(原定海县改为镇海县)。1953年设舟山专区,改称舟山地区,1987年撤地建市,下辖定海、普陀两区和岱山、嵊泗两县。

舟山桃花岛之悬鹁鸪岛远眺(2015年夏摄)

舟山背靠上海、杭州、宁波和“长三角”腹地,面向太平洋,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长江流域和“长三角”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舟山是中国最大海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渔场,有“东海鱼仓”“海鲜之都”的美称。2017年底,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大港,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另外,位于嵊泗县,由大洋山、小洋山等众多岛屿组成的洋山深水港,2005年开港,是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深水港;在2017年,其货物吞吐量是美国全国港口吞吐量总和,占世界总量的1/10。

舟山为国家森林城市、卫生城市、节水型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其普陀山、朱家尖、嵊泗列岛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普陀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观音道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有1390个岛屿,占我国海岛总数的1/5,海域面积2200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371平方公里。舟山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适宜开发建港的深水岸段有54处,长280公里,占浙江省的55.2%,全国的18.4%。

近代以来,舟山产生了黄式三(1789—1862)、黄以周(1828—1899)、朱葆三(1848—1926)、周祥生(1895—1974)、王启宇(1883—1965)、叶友才(1888—1952)、刘鸿生(1888—1956)、金维映(1904—1941)、袁仰安(1905—1994)、董浩云(1912—1982)、安子介(1912—2000)、丁光训(1915—2012)、乔石(1924—2015)、三毛(1943—1991)等名人。

六 拥江谱新篇

2017年7月,在杭州市委十二届四次(扩大)会议上,杭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了杭州“六大行动”战略,第一战略即“拥江发展”战略。2017年11月30日,正式出台《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意见》《杭州市拥江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8—2021年)》,2018年1月24日《杭州市拥江发展战略规划(草案)》公示,《钱塘江文化保护与发展规划》也在编制之中。与此同时,2018年6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2018年7月《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出台。

“拥江发展”的提出是为适应国家、浙江省、杭州市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比如杭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如2017年杭州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其中滨江区达5.28万美元、上城区为4.27万美元,超过或接近香港的4.6万美元)、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空间格局、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国家省市战略而产生的。包括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浙江省杭州湾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全域旅游推动;杭州都市圈建设,杭州市的世界名城、世界级滨水区域建设等。

“拥江发展”现有的基础条件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钱塘江流域独特的奇山异水的自然条件。流域内自然山水,“天下独绝”,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生态水平达到最顶级的状态,被赞誉为“天下第一秀水”的千岛湖水质为Ⅰ类水标准,不用加工处理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杭州市森林覆盖率(66.83%),在省会城市中居首,与日本66%相近。二是诗情画意的人文底蕴。流域内有世界顶级风景长卷: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串三湖(西湖、湘湖、千岛湖),大海(东海)大湾(杭州湾)连二山(黄山、江郎山),加上南北连延的大运河,它是华东地区最为秀美的山水画廊。这里是十大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诞生地,也是最具江南神韵的诗画长廊、文人创作的“人间天堂”,留传下来千余位历史名人的3000多首诗词佳作。三是弄潮实干的精神活力。杭州,2017年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在六项国际性榜单中稳步上升,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组织(GaWC)排名由261位升至140位;是中国新一线城市的领军者;杭州是“互联网+”领域中的“领跑者”。2017年全国85%的网络零售额、70%的跨境贸易额和60%的B2B交易额是在杭州的电子商务平台上完成,全国1/3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和专业网站落户杭州,“电商之都”“数字经济第一城”之称可谓名副其实。杭州城区产业,以金融、创新为主;在外围县市,是新经济的萌芽(大健康等生态休闲经济、创客、生态+、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已建成一大批美丽乡村、特色村,网红村,如东梓关(以骨伤科名闻遐迩)、文村(“乡村城市化”的社会实验)、环溪村(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聚集地)、芦茨(方干故里,全国首个慢生活体验区)、合岭村(莪山畲族乡《富春大岭图》实景地)、下姜村(受到四任省委书记重视而脱贫)、天坪村(淳安最偏远、海拔最高的村落),等等。

“拥江发展”发展规划(2018—2049)主要分为三阶段。一是近期(到2021年,即2022年第19届亚洲运动会前)。这一时期钱塘江中上游区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下游城市中心区段两岸地区功能品质显著提升。以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为中心的城市新核心基本建成,奥体博览城和亚运村全面建成,大江东新城核心区、下沙新城、钱塘江国际金融科技中心、萧山科技城、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湘湖新城、望江金融科技城、之江新城、富阳江南新城、桐庐富春山健康城、建德高铁新区、淳安高铁新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流域地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拥江发展”展现新貌。二是中期(到2035年)。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以钱塘江为中轴的市域“拥江发展”格局,基本建成钱塘江生态带、文化带、景观带、交通带、产业带、城市带(六位一体),成为杭州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重要展示带。三是远期(到2049年)。这一时期是战略深入推进阶段,钱塘江世界级自然和人文生态魅力进一步彰显,“世界级滨水区域和三个示范区”战略定位全面实现。

钱塘江流域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首先,它是美好的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江南是一个面海的扇形区域,以山为分界线,以水为中心区,可划分为四大流域(水域)。一是太湖—运河流域,包括明清时期的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还包括松江所属的上海,太湖流域及江南运河两岸,具像形成一为“01”形态,这是江南的核心区,是吴文化区;二是狭义的长江下游沿江区域,从江西九江、安徽芜湖开始,经南京、镇江,到上海,这是个沿江的狭长地带,构成为江南的北翼,是长江文化区;三是东部沿海及东海海域,从福建宁德,经浙江温州、台州、宁波、舟山,至崇明、上海,大致上这是江南的东翼,这是海洋文化区;四是钱塘江流域,从徽州、衢州两个源头开始,经金华、严州,到杭州、绍兴等,这是江南的次核心区或南翼,是越文化区。历史上的江南,就是一个由上述四大区域共构形成的山地、平原、河湖、大海相嵌的整体,钱塘江流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钱塘江有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自然形成的,“老天爷”赐予我们的文化,主要是钱塘江流域秀美的山水文化。这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有无限的春江花月,出产农夫山泉,有千岛湖,到处是天然氧吧。在这里大自然带给人的是一种绿色、宁静、祥和之美。在下游有“八月十八日,壮观天下无”的海潮文化,并孕育出弄潮儿、勇闯天下、勇立潮头的时代精神;有利用自然、战胜自然的海塘文化等。中上游山地与下游平畴,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二是人文历史的,是“老祖宗”留传下来的文化。如远古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在进入文明社会后,这里是越文化的发祥地,它充满了奋发向上、卧薪尝胆、入世情怀等精神内涵;明清时期则有博大精深的新安(徽)文化,涵养江南500年。越文化与徽文化是区域内最具有张力的两大历史文化。又如商儒文化。先秦以来,中国的文明中心长居于北方,所谓“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即为明证;及至唐宋,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文明中心开始移至大运河两岸;南宋至明清时期,文明中心移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地区。钱塘江即为其核心区之一,并长时间主导了中国的经济与思想。如中国十大商帮中,有“无徽不成镇”的新安商人(徽商)、“遍地龙游”的龙游商人和“无宁不成市”的宁波商帮。三大商帮均出自钱塘江流域,这是绝无仅有的。徽商自宋朝及至近代,主导了长三角地区及全国经济命脉。在思想文化上,宋明理学之程朱三位大哲均生于斯(徽州)长于斯;余姚王阳明是心学之集大成者。理学与心学,主导中国思想约500年。另外,讲求“经世致用”“实学”的浙东学派,源历宋明,至黄宗羲发展至顶峰,它对浙江人精神世界的型塑,作用至巨。又如隐逸文化,如从黄帝时代的桐君、汉时严子陵、宋代林逋、元代黄公望等,一脉相承,缥缈于山水之间;它是一种与世无争、回归自然、放飞自我、出世自觉的精神境界,展示的是一种人的宁静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还有生动的民族文化,如华东地区的“高山族”畲族、九姓渔户。有瑰丽的诗画文化,诗的朗朗上口与画的栩栩如生相结合,声形兼备,一江春水一江诗,钱塘江就是一条“唐诗之路”。有国医药文化,如著名的医码头兰溪、诸葛八卦村、桐君老人、东梓关骨伤科、久负盛名的胡庆余堂等。有革命年代与建设年代的红色文化及地灵人杰的名人文化等。

三是自然与人文交融文化。有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包括了吃、穿、住、行、劳作的方方面面,诸如这里有无与伦比的茶文化、丝绸文化,还有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耕读文化等。

最后,认识钱塘江的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地方历史文化是祖国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将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物化、固化、活化与转化。梳理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的传承脉络,探求地域文化之当代价值所在。比如隐逸文化与当下休闲文化,国医药文化与大健康产业、康养旅游,自然山水与生态文明,海潮文化的勇立潮头、创新发展……钱塘江流过这一片神奇的土地,钱塘江文化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丰厚,愈加诱人。

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百年,中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并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社会将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新时代的大学生将在第一个百年的后30年施展才华,成为建设国家的主力军。经过30年的奋斗,伟大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1] 相关数据,参见新编《钱塘江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及各地方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