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古籍整理和研究事业蓬勃开展(代序)
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门类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的重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务院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出版过“二十四史点校本”等古籍整理成果,以及大型工具书和资料性丛书等。
改革开放不久,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方面,印发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中发〔1981〕37号),明确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基于此,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启动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甲骨文合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大藏经》《中华大典》等重大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工作委员会部署了跨世纪古籍整理工程“八全一海”(《两汉全书》《全唐五代诗》《全宋诗》《全宋文》《全元文》《全元戏曲》《全明文》《全明诗》《清文海》)。
进入21世纪,新一代党中央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意义。2013年8月,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基本完成古籍普查工作,推动古籍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号召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扬日受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学术工作——古籍整理也被空前重视。继中华书局等68家出版社于2001—2005年出版(或发排)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重点规划”的《全宋文》(巴蜀书社)、《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太平广记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等198种古籍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2006—2010年)重点规划》又将8类196种古籍(其中,“文学艺术类”47种、“语言文字类”6种、“历史类”53种、“出土文献类”12种、“哲学宗教类”14种、“科学技术类”18种、“综合参考类”42种、“普及读物类”4种)列入出版资助计划。国家图书馆实施了文化部部署的“古籍数字化工程”,使古典文献的流通和利用将更加便捷。从2008年起,全国社科规划办除在一般项目、重点项目中开始受理古籍整理类项目申报外,还策划设立古籍整理类重大项目。
同时,古籍整理任务也增添了新内容。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千百年来流散境外的数量相当庞大:隋唐以来,不断有典籍流播海外;明清以来,日本等国的文化机构陆续来华大量采购;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以武力大批掠走。据统计,全球汉籍现存30万部中,境外所藏约11万部,其中港澳台地区约藏3.7万部,日韩约藏2.3万部,北美地区约藏1万部,欧洲约藏3.2万部,俄罗斯约藏8700部。境外所藏中,约有近千部著作为国内所无,数千种版本为国内所缺,数百种著述或版本可以实施各家馆藏间的合璧性缀合。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境外古籍的再生性回归,与中国大陆所藏形成“合璧”,编修大型数字化汉籍丛书——《全球汉籍合璧》,并遴选珍本分批影印出版,为深入开展国际汉学研究奠定学术资料基础,成为古籍整理工作的新内容。
目前,全国古籍整理队伍庞大,有古籍整理研究机构百余个(其中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联系的古籍所有25个),专门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专职人员有千余人,加上从事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科技等研究人员的部分参与,估计有近万人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
可以说,古籍整理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具备了前所未遇的好条件。我们应当珍惜,更应当努力。努力推动古籍整理和研究事业的蓬勃开展,多多推出扎实可靠的古籍整理著作,实施海外中华古籍的数字化回归,多多产出创新性观点迭现的古籍研究作品,为传承发展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郑杰文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