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巴金(1904—2005),英文名译为Ba Jin或Pa Chin,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作家之一,被学界称为现代文坛六大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之一。虽然中外许多专家学者对巴金做了大量研究,但是他们多是各自为战,对彼此的研究成果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国内学者对国外巴金研究了解不够。因此,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系统的关于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的论著,也没有一部对中国和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的异同进行比较的论著。
本书旨在对英语世界[1]已出版的关于巴金研究的成果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并全面地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比较,力图让中国学者了解英语世界巴金译介和研究的状况,以期借鉴英语世界学者的“他者的眼光”,给中国的巴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推进巴金的全面研究做出贡献;以期为增进中外学者的互相了解,为中外文学交流研究的积累提供史料,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界性与国际化,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一 研究背景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也使文学世界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给予足够的关注,为中外文学交流的研究积累史料,以便使国内的中国文学研究与国外的相关研究同声相应、即时互动,促进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界性与国际化。
中国文学在国际上得以传播,其中一个重要的媒介就是翻译。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既是中国文学外传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文化在异域被接受的典范。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更有利于国内学者了解国外学界研究中国文学的现状,同时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虽然看似有所往来,但实际却一直明显不平衡。国内翻译文学方面研究的专著、论文和期刊等,对外国文学思想、作家和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有较多的关注,但对于中国文学思想、作家和作品的英译方面的研究虽有所涉猎,其研究成果却相对少之又少。查询近年国内现有的、已出版的翻译文学方面研究的专著、博士论文和期刊文章,发现国内研究界对外国文学思想、作家和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硕果累累。但在中国文学思想、作家和作品的英译方面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外文化交汇撞击而催生成长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西学的影响下产生与发展的,其本身不可避免会带有西方思想的印痕。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外传较之古代文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易于为西方学界所接受。但是国内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研究的关注十分不足。因此,本书拟对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进行个案研究。
关于英语世界对巴金的认识,可以从如下几部世界性辞书的巴金条目中见出大概,如:《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巴金条目、《大不列颠新百科全书》的巴金条目、《世界人名百科全书》的巴金条目、《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的巴金条目、《中华民国传记词典》的巴金条目以及《外国人名辞典》的巴金条目等。
巴金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关于他的研究自1929年初发表轰动文坛的处女作《灭亡》之后,一直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从鲁迅、巴金获提名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到高行健、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随着中国文学与国际文坛交流日益频繁,华人作家在全球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高,中国文学备受世界瞩目。中国逐渐从文学“失语”状态到抓住话语权,从接受者到话语者。面对这种潮流,各大出版社相继组织翻译出版中国名家名作,力争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学的世界地位。
本书以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为对象,其中包括所有以英语语言公开发表的关于巴金研究的专著、期刊、博硕士论文、影视报道以及巴金与欧美人士之间的通信等。本书全面搜集和整理分析这些资料,对英语世界研究巴金的成果进行梳理并再研究。国外学者以他们所特有的知识结构,和因不同的文化传统的熏陶而形成的特殊的眼光,从独特的视角对巴金著作做出了颇有独到见解的分析与评价。这些评价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由于研究者的文化背景、研究视角的差异而出现对巴金的“误读”,因此有必要引入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总之,本书试图在对英语学界的相关成果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国内巴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参照系,以期推进国内外同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 巴金研究现状
1.国内巴金研究现状
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旬刊》发表的《复芾甘》一文开始,巴金研究就被中外学者所重视。中国的巴金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大致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巴金研究萌芽期(20世纪30—4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巴金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此类文章共有170余篇。当时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沈从文等名家给巴金及其作品以高度的评价,但这些文章多是随感性的评论文章。如:1935年4月1日《刁斗》第2卷第1期上老舍的《读巴金的〈电〉》;1943年3月柳州文丛出版社出版的林萤窗的《论巴金的家春秋及其他》,专门论述巴金的《家》三部曲;1947年3月24日上海《文汇报·新文艺》的郭沫若的《想起了斫樱桃的故事》等。
第二阶段:巴金研究的阻滞期(20世纪50—70年代)。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巴金研究被当时的主流意识所左右,仅出现个别具有研究价值的成果,巴金研究并没有取得进一步的发展。1950年5月法国的明兴礼的《巴金的生活和著作》被译成汉语引入国内,主要介绍了巴金的生平及其早期的文学创作。1957年7月扬风的《巴金论》和1957年12月王瑶的《论巴金的小说》,是国内学者开创巴金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两位学者均从思想上肯定了巴金的创作。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对于巴金作品的讨论,则更多的是政治批判,纵观这一时期的巴金研究,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都受到了主流观念的束缚。
第三阶段:巴金研究的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巴金研究在国内逐渐复兴,重新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在思想文化界拨乱反正的背景下,各报刊相继刊载文章,重新肯定巴金的作品。此时,具有学术意义的巴金研究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突破与进展。贾植芳等编的《巴金专集》,李存光编的《巴金研究资料》,陈丹晨的《巴金评传》,张慧珠的《巴金创作论》,陈思和、李辉的《巴金论稿》等研究资料、评传、论著以及大量研究论文的出版发行,不仅为巴金研究提供了厚实的资料基础,而且在巴金的思想、作品研究上有了深化与突破,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虽无统一组织但却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从总体上显示了巴金研究的良好态势。另外,这时期的巴金研究呈现出开放型、多样化的格局。有些专著对巴金的生活、思想历程和创作全貌,做了较完整的叙述和探讨。1981年,陈丹晨的《巴金评传》出版发行。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评述巴金的专著。此后,李存光的《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谭兴国的《巴金的生平和创作》和张慧珠的《巴金创作论》相继出版。1985年,汪应果的《巴金论》和陈思和、李辉的《巴金论稿》相继问世,这两部各具创见的著作,以及后来出版的花建和袁振声的同题专著《巴金小说艺术论》、艾晓明的《青年巴金及其文学视界》、张民权的《巴金小说的生命体系》等,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和刻板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开研究,从而丰富了研究内容,拓展了研究空间。本时期的专著和其他众多论文,对巴金探求真理的思想、创作道路的特点及分期,对巴金思想(无政府主义、民主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与创作的关系,对巴金与世界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巴金的文艺思想,对《家》《寒夜》《随想录》等一系列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都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颖阐述和各具识见的深入探究。
第四阶段:巴金研究的多样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巴金研究较之80年代显得相对沉寂,但是对于巴金研究的思维空间有所拓展,并且研究方法、表达话语趋于多样化。1994年的26卷本《巴金全集》,1998年的10卷本《巴金译文全集》。这两部全集除收入巴金全部文学创作和译作外,还收录了大量集外佚文和现存日记、书信,以及近50年来未重印过的其他单行本书和译作。这一时期出现了徐开垒的《巴金传》、李存光的《巴金传》、陈思和的《人格的发展——巴金传》、张明权的《巴金小说的生命体系》、陈丹晨的《巴金的梦——巴金的前半生》、吕汉东的《心灵的旋律——对巴金与文本的解读》等著作及多部重要的研究论文。从数量上看此期关于巴金研究的论文、作品评论以及传记性期刊文章1200百余篇,正式出版的巴金研究专著50余种,如李存光的《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和《巴金研究文献题录》、余思牧的《巴金与中外文化》等。此外,学界先后举办了十余届专题性的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结集成册以《巴金与中西文化》《世纪的良心》等为题名出版。因此,该阶段从传记、创作论、思想、表达话语及国际交流等层面为巴金研究提供了更加系统、多样化的参考资料。
第五阶段:巴金研究综合拓展期(2000年至今)。巴金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定期召开的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使巴金研究步入常态化,标志着巴金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批评话语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社会历史研究、审美研究,研究者还从心理学、人类学、思想史、女权主义、出版学等文化学角度进行研究,以往不被重视的巴金的编辑思想、翻译思想开始进入研究视野,创作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对于巴金创作思想、美学观、小说人物形象及巴金与中外文化等专题研究上呈现出综合开拓的态势。
但国内学界对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关注并不多,系统全面地梳理英语世界的巴金成果的论著尚未出现,仅有个别论著提及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状况,如:1985年,张立慧等的《巴金研究在国外》,收录了美国几位研究巴金的学者的文章;2004年,陈思和等编的《生命的开花——巴金研究年刊卷一》,提及2003—2004年美国巴金研究的学术成果;2009年,李存光的《巴金研究文献题录》提及个别美国巴金研究的著述题目、出版信息及部分摘要;2010年,李存光的《巴金研究资料》提及奥尔格·朗(Olga Lang)及茅国权(Nathan K.Mao)的关于巴金研究的论文。此外,还有一些会议论文、期刊文章及学位论文涉及了美国巴金研究概况,有些文章将巴金与美国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如:肖明翰的《巴金与福克纳家庭小说的比较》[2],甘光磊的《两首封建家庭制度的葬歌——巴金〈激流〉三部曲与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之比较》等。
2.英语世界巴金研究现状
与日本、法国、俄国、韩国等的巴金研究相比较,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开始较晚,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有相应的研究成果问世。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的发展也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巴金研究的萌芽期(20世纪40年代)。美国关于巴金的研究最早始于1942年,O.布赫耶赫(O.Buchviehe)在《俄亥俄大学学报》第3卷第3期发表“中国现代浪漫作家巴金”(Pa Chin:A Chinese Modern Romantic Writer)。1946年,奥尔格·朗(Olga Lang)的《中国家庭与社会》(Family and Society in China)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出版。该书主要介绍巴金的作品。1948—1950年,巴金与美国无政府主义者爱玛·高德曼(Emma Goldman)、巴尔托洛梅奥·凡宰蒂(Bartolomeo Vanzetti)、费迪南多·萨柯(Ferdinando Nicola Sacco)等人有70余封英文书信往来,交换无政府运动资料及文学作品。
第二阶段:巴金研究阻滞期(20世纪50年代)。自巴金的作品在美国得到零星译介与研究之后,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在这一时期进展十分缓慢,并未出现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巴金研究的繁荣期(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部分高校东亚文学专业将巴金的作品列为学生必读书目,巴金研究开始进入美国大学课堂,并成为学位论文的热门题目。如:1961年,斯坦福大学的拉里·肯特·布朗宁(Larry Kent Browning)的《〈雷〉的介绍与翻译》(Thunder:A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1965年,路易斯安那西北州立大学的金南茜(Nancy Au)的《新生活:中国小说英译本》(New Life:A Chinese Novel Translated into English);196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王贝蒂(Betty Wong)的《巴金小说创作中期〈激流三部曲〉与〈火〉中的人物分析》(Pa Chin in His Middle Period As a Novelist:an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The Torrent Trilogy and Fire)等。这一时期美国也相继出版了关于巴金研究的著作,如:1962年,美国汉学家奥尔格·朗(Olga Lang)的学位论文《作家巴金与他的时代:变革时期的中国青年》(Writer Pa Chin and His Time:Chinese Youth 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1967年,奥尔格·朗的著作《巴金及其作品:两次革命之间的中国青年》(Pa Chin and his Writings:Chinese Youth Between the Two Revolutions)。在该书中,作者概括指出:“Western political and moral ideas and Western literature had a strong impact on China primarily because they had functional value in an era when this acient agricultural society was in transition to a modern industrial nation.”[3](西方政治与伦理思想,以及西方文学之所以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是因为这些政治思想和文学在这个从古老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国家的时代,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她还敏锐地抓住了与西方属于同一体系的俄国的特殊之处,把俄国与西方分成两种文化实体,并以这种限定划分为准绳,具体地说明了俄国是在西方列强中被中国发现具有值得思考的精神价值的最后一个国家,从而深刻地阐述了巴金接受外来影响的特点及其途径,并论述了他的思想对国际无政府主义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作者还举例说明了巴金对左拉、罗曼·罗兰、莫泊桑、列夫·托尔斯泰等的文化主张、创作思想、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情节构成等方面的借鉴。1972年,由奥尔格·朗作序,西德尼·沙博里(Sidney Shapiro)翻译的巴金的小说《家》的英译本正式出版。该译本的出版及奥尔格·朗对巴金的研究,在美国汉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1976年美国康奈尔大学为了指导学生阅读《家》,专门出版了由库布勒C.科尼利厄斯(Cornelius C.Kubler)编写的《巴金〈家〉的词汇与注释》(Vocabulary and Notes to Ba Jin’s Jia:An Aid for Reading the Novel)。1977年,美国学者弗拉底米格·穆拉兹(Vladimiro Munoz)的《李芾甘和中国的无政府主义》(Li Pei Kan and Chinese Anarchism“Men and Movement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Anarchism”);1978年,美国学者茅国权的《巴金》(Pa Chin)等都是关于巴金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同年,茅国权的《〈寒夜〉英译本序》(Cold Nights)(二)出版发行,巴金成为当时美国汉学家研究的热门选题之一。
第四阶段:巴金研究的多样化阶段(20世纪80—90年代)。1982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史仲文制作的电影一部:《沉默中回归》(Return from Silence):讲述了中国五位杰出的作家巴金、茅盾、丁玲、曹禺和艾青的生活与作品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1986年,美国学者路易斯·罗宾逊(Lewis S.Robinson)的《双刃剑: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Double-Edged Sword:Christianity and 20th Century Chinese Fiction)主要研究了基督教对中国现代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的影响以及其带有宗教色彩的小说。其中,对巴金及其作品《火》作以简要评述。除了著作、电影,英语世界的报刊也对巴金给予足够的关注:如《亚洲研究杂志》、《纽约时报》(东海岸)、《中文教师协会杂志》、《北美版中国日报》、《亚洲华尔街日报》等报刊上均有关于巴金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围绕巴金作品、他的文学思想和语法修辞等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的关系展开的。
第五阶段:巴金研究的综合开拓阶段(2000年至今)。该阶段的巴金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介绍巴金的生平业绩和著作的状况,而进入了在占有资料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综合论述、纵横比较的更高层次的研究阶段。如:2000年,密歇根大学冯晋的《从“女学生”到“女性革命者”:中国“五四”时期小说中的非传统女性代表》(From“Girl Student”to“Woman Revolutionary”: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Deracinated Woman in Chinese Fiction of the May Fourth Era),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说明了巴金笔下的女学生和女性革命者在促进激进男性的成长方面的作用。2005年刘佳佳的《革命的个人与外部世界:马尔罗和巴金的文化与跨文化危机》(The Revolutionary Individual and the External World: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Crises in Malraux and Ba Jin),则从社会文化与政治话语视角解读两位作家。2005年哥伦比亚大学宋明威的《青春万岁:1900—1958年间的国家复兴和中国启蒙小说》(Long Live Youth: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Chinese Bildungsroman,1900—1958)审视了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青春话语实践与历史显现。2010年哈佛大学李杰的《往事并不如烟:毛时代的纪念馆》[The Past is not Like Smoke:A Memory Museum of the Maoist Era(1949—1976)]研究毛时代的自传记忆与历史记忆给年轻一代以启迪。此外,这两部博士论文都涉及了巴金。
迄今为止,英语世界学者翻译的巴金作品英译本有四十余部,如:孔海立(Kong Haili)和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第四病室》(Ward Four:A Novel of Wartime China);翟梅丽(May-lee Chai)翻译的《巴金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Ba Jin);茅国权和柳存仁(Liu Ts’un-yan)翻译的《寒夜》等。英语世界关于巴金的期刊文章、新闻报道等百余篇;研究巴金的学位论文40余篇,其内容主要是针对巴金作品中的写作特点、文学思想、无政府主义等展开研究的。个别论文对巴金作品与其他中美知名作家作品进行平行比较,如:巴金与福克纳、巴金与鲁迅、老舍等。这些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巴金研究以启示和借鉴。所以本书力图对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与分析比较,以期填补国内学界的这项空白。
三 研究内容及意义
本书除前言外,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是英语世界巴金研究的传播与介绍。第二章是英语世界对巴金生平与思想的研究。第三章是英语世界巴金的《家》的研究。第四章是英语世界的巴金其他作品的研究。第五章是英语世界的巴金与中外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第六章是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与中国的巴金研究的比较研究。
前言部分首先阐明本书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并简要介绍国内和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本书的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英语世界巴金研究的传播与介绍。本章对英语世界新闻报道及报刊对巴金在英语世界的活动、与英语世界人士的通信、英语国家的会议报道、影视节目、学位论文等对巴金的关注以及英语世界对巴金的文学创作、思想观点等方面进行评介的文章进行系统的归纳和综述。此外,还对巴金在英语世界的翻译概况给予简要介绍,并以其作品《寒夜》为例,运用比较文学译介学和变异学为理论依据进行实证性的考察研究。通过比较研究以期了解译者在跨语言翻译过程中的迥异的美学思想、翻译风格以及巴金作品在被译介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层次的变异。具体分析在跨异质文明语境下,因文化过滤及文学误读导致变异现象,并着重分析探讨英语世界学者受不同的意识形态影响而对研究对象采取的不同态度甚至偏见。
第二章,英语世界对巴金生平与思想的研究。英语世界学者对巴金的研究成果,无论是著作还是学位论文都对巴金的生平做了简要或详细的介绍,为巴金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本章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语世界的学位论文、英语世界巴金的传记研究、英语世界巴金思想的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其中,学位论文以《对巴金小说〈家〉中欧化文法的研究》和《巴金的梦想:〈家〉中的情感和社会批评》为例;传记研究以奥尔格·朗的《巴金和他的时代:过渡时期的中国青年》和《巴金和他的著作:两次革命中的中国青年》为例;思想研究主要阐释英语世界巴金的小说《家》及其他作品与无政府主义,巴金与无政府主义,巴金其他思想研究,和中国学者对巴金思想的研究及中外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说明中国和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的差异,既有客观的历史原因,也有固有的主观原因;既有文化因素的作用,也有制度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中美巴金研究之所以有着重要的差异,最根本原因是巴金及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过程中,因语言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而产生的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第三章,英语世界巴金的《家》的研究。《家》是巴金最重要的作品。英语世界学者较多专门对《家》进行研究,并在研究时采用不同的角度。本章主要从文学及语言学的视角对英语世界巴金《家》的研究进行阅读阐释。虽然《家》深受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欢迎,其强大的说服力胜过了技术上的失误,但是英语世界的批评家认为《家》的主要目的是提出社会理论,是一部失败之作,并将其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情节和人物没有深入的发展。此外,还从思想背景、对传统家庭体制的反抗,以及对非传统女性形象的研究对《家》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在巴金的笔下,女学生、女革命者都是促进男革命者成长的因素,也是凸显男革命者的参照。另外,巴金对中国前现代作品中的文学手法的借鉴以及巴金在面对传统与现代问题上的矛盾,也颇有启发性。
第四章,英语世界的巴金其他作品的研究。除了研究《家》之外,英语世界的学者还对巴金的其他作品进行了研究。本章首先结合学位论文《巴金1949年前的生活与作品》对巴金在1949年之前的生活和作品进行了研究。该论文是英语世界较早研究巴金在1949年之前的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情况的学位论文。虽然其介绍和分析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将其放回到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史中来考察,该论文对英语世界的读者了解巴金及其创作是有帮助的。另外,正如作者在论文中声明只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对巴金的创作进行的文学批评一样,该论文的写作目的是针对那些对巴金的批评:当中国人在批判这个著名作家时,大洋彼岸的学者却在为巴金鸣不平。其次,以茅国权的著作《巴金》为例,指出其对巴金在1949年之前的创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巴金这一时期的作品做了全面的分析。该著作关注巴金作品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者及叙述特点时,能兼及巴金为何要选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有何特点,与表达主题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此外,茅国权在分析过程中指出了巴金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误判”与“错解”,这些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最后,英语世界巴金创作的研究,如早期的《雷》《房东太太》《罗伯特先生》和《好人》的介绍与翻译;对巴金的《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的研究,对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火》的研究及其后期创作的研究。
第五章,英语世界的巴金与中外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者大多为有着中国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或者在英语世界工作生活的华人。他们既关注巴金及中国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与生活,又对国外的相关作家作品十分感兴趣。因此,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将英语世界的巴金与中外其他作家作品联系起来,并进行了卓有意义的创作研究。本章首先对巴金与福克纳进行比较研究,以《家》与《纯真年代》为例,具体通过其中的社会特征对比现实主义与人物性格刻画及现实主义与叙事手法等进行分析比较。其次,巴金与中国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如巴金与鲁迅的“家庭小说”及《家》与《红楼梦》中的伤感元素和社会批评的比较研究。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讨论中西学者对巴金著作的写作手法及人物形象分析等两种文化之间的挣扎和选择,更能深化我们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进一步说明这样的研究思路可以更好地展现巴金对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具有的价值和面临的困惑。
第六章,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与中国的巴金研究的比较研究。英语世界学者在研究巴金时会由于文化过滤的机制而产生“误读”。同时,他们立足于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文化背景来研究巴金时能够给中国巴金研究者以参考与启示。本章通过对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中的巴金研究,对中国与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概况分类进行简要梳理,比较中国的巴金研究与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的异同,来探讨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与中国巴金研究的互鉴。
综上所述,由于英语世界的学者在文化传统、学术训练、知识结构和问题意识等方面与中国学者不同,所以他们才会得出上述在我们看来有较大差异的结论;正是由于他们从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没有顾及巴金作品背后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背景,所以才会出现这些“误读”。对此,我们首先要指出其“错解”之处,其次要明白会产生这些“误读”的原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者的互相理解与平等对话提供借鉴,以期增进不同文学与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此外,本书将搜集到的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的相关资料,包括学位论文及著作等按照时间顺序分阶段进行分类和概括,首先对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成果进行一次系统分析与比较,梳理出英语世界巴金研究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在广泛的搜集并仔细研读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的著作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与观点,对其进行介绍与评价。其次,对中国与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将丰富中国学者对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状况的掌握,并使英语学界对中国巴金研究有更深层的了解与互动,同时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为中外文学交流的研究积累提供史料。另外,运用文献梳理法、比较文学译介学、比较文学变异学、海外中国学研究理论等,将多种理论综合起来,以反映出中外巴金研究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而且,中国巴金研究者多以巴金本人的著述为依据,而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者则补充了很多中国学者难以获得的史料和实证,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由不同文化传统熏陶而成的“他者眼光”,从独特的视角对巴金研究做出颇有独到见解的分析与评价,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与理论价值,为巴金思想的全面研究提供一个参照系。此外,本书还将搜集到的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的文献资料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一一列出。以期对中国巴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促进巴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虽然本书尽可能全面搜集、分析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的相关材料,但是因客观条件有限,无法囊括历史上所有的文献资料。因此,在资料方面本书仍存在遗漏。拟通过今后进一步扩大文献搜索范围和开拓文献获取渠道的方式加以补充和完善。而且,现有英语世界的相关文献资料中涉及大量的英语人名、著作名、专有名词及威妥玛拼法等,本书中个别未查到的只能按其汉语音译标记。拟通过今后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来弥补该缺陷。此外,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涉及误读、误译,甚至出现明显的错误。虽然个别的有指出,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展开考证、探讨及分析。
[1] 英语世界,主要指的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英语为母语和交往手段的国家。本书的英语世界指的是以英语为语言媒介来进行写作、译介和研究的国家和地区。其研究对象包括以英语为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作者所撰写的相关英文论著及研究成果等。
[2] 肖明翰:《巴金与福克纳家庭小说的比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第46—52页。
[3] Olga Lang,Pa Chin and His Writings:Chinese Youth between the Two Revolution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p.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