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诸侯争霸
第4章 诸侯争霸
却说在人才济济的楚国,出身贫寒的范蠡,虽然腹有才学、胸藏韬略,但却没有机会崭露头角。怎么样攒人气,养名气呢?他采用的是当时的牛人惯用的手法,即《史记》所说的“佯狂倜傥负俗”——假装疯癫,“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
恰好范蠡所在的宛县,当时的县令叫文种,也是个遗落人间、落落寡欢的英雄人物。文种的志向,就是找一个最佳拍档,一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范蠡佯狂的举动,引起了文种的注意。
文种先派了个小吏去请范蠡。小吏回来报告说:“范蠡这个人真的有病,您看走眼了。”
文种听后哈哈大笑:“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说白了,文种在赌范蠡是真狂还是佯狂,是真有病还是装病,这个概率是五五开;加上当时的社会,正赶上一个秩序崩溃与重建的时代,一切人和事往往都是反着来的,所以文种也说“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这么算下来,范蠡是贤士佯狂的概率大增。
真的被文种赌对了。
当他亲自去拜访范蠡的时候,第一次范蠡在他面前学狗叫,对着他狂吠,他毫不在意;第二次范蠡就放弃了疯癫之态,修整衣冠,以一个君子的形象出现在了文种面前。
两人彻夜相谈,越聊越投机,相约前往当时的新兴国家——吴越两国,寻求实现个人抱负的机遇。
两人先到了吴国,此时的吴国已经有楚国人在那里主政,著名的伍子胥、太宰嚭都是楚国人。
两人觉得在吴国留下来建功立业的胜算不大,于是继续前往实力更加弱小的越国,当时的越王允常接纳了他们。
在吴越两国最初的交手中,吴王阖闾几乎是常胜将军,越王允常却总是吃败仗,最后含恨而死。
公元前496年左右,允常的儿子勾践即位,阖闾认为新君不稳,这是攻击越国的最佳时机。没想到越国在国丧期间受到攻击,反而激起极大的斗志。越国出动一批敢死队,分成队列,步伐坚定地冲到吴国阵前,然后大声叫喊一阵后,齐刷刷地挥剑自杀。这种残酷的死士打法,把吴国军队打懵了。最后越国发起真正的进攻,吴国大败而归,吴王阖闾被击伤,随后不治而亡。
阖闾临死时交代儿子夫差说:“绝不可忘记越国之仇。”夫差遂以复仇为志,专门找了一个人站在院子里,一看到夫差就大声提醒:“夫差,你忘了越王的杀父之仇吗?”夫差一定会回答:“不敢忘!”通过这种仇恨宣传,吴国上下弥漫着一股复仇的气息。
公元前494年,勾践叫嚣着要灭掉吴国,于是带越军向吴国发动进攻,双方激战于五湖(今太湖),越军一败涂地,狼狈逃回越国。吴国乘胜追击,连战连捷,勾践一退再退,最后在五千战士的护卫下退守会稽山。越国面临亡国之灾。
勾践听从范蠡的建议,派文种前往吴国求和。文种用美女和厚礼贿赂太宰嚭,太宰嚭便在夫差面前替勾践求情。伍子胥坚决反对饶过勾践和越国,他说天要灭越国,如果吴国不接受,一定会反遭其殃。夫差有过三秒钟的犹豫,但最终还是退兵放过越国,条件是勾践夫妇一起到吴国做夫差的奴仆。
出发前,勾践要带上文种。范蠡表示自己愿意代替文种,随勾践同行,他说文种擅长内政,理应留下来打理战败后的国家;而自己擅长外交,应当陪同越王一起为奴。
在吴国,吴王夫差生病时,勾践亲自去尝他的粪便,以此迷惑和打动夫差。夫差果然动了恻隐之心,三年后允许勾践等人返回越国。
接着吴国向北方扩张,准备对齐国发动战争。伍子胥强调要把力量用来防范越国。夫差不听,而进攻齐国也取得了胜利。伍子胥认为胜利了不一定是好事。这时太宰嚭跟夫差说伍子胥是一个批评者,但不是一个爱国者,他并不爱吴国。
夫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命令伍子胥自杀,让太宰嚭主管国政。伍子胥临死的时候对夫差说:把我的头颅挂在城头吧,我会看到越国灭亡吴国的!
伍子胥自杀后,勾践要伐吴,范蠡劝阻说,天时未尽。
吴国遭灾,水稻歉收,勾践又要伐吴,范蠡又劝阻说,人事未尽。
勾践大怒道:我跟你谈人事,你就跟我谈天时;我跟你谈天时,你又跟我谈人事。你是存心耍我吗?
范蠡解释说,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相结合,方可大功告成。今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共度内忧外患。大王仍宜歌舞欢饮,迷惑吴国,夫差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散,便能一举成功。
夫差在黄池之会上达成了吴国的霸业,但他没有料到,巅峰过后便是漫长的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