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虚无主义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便含义混杂,古今中外不同的思想家和学者的使用也不尽相同。[1]尽管争论甚多,但在虚无主义概念上,近年来国内学者日渐存异求同,以获得讨论的共同基础。可以说,大部分学者是在价值伦理和存在论两个层面上探讨虚无主义的。本书所谈论的虚无主义具体而言即指“现代虚无主义”,它有明确而严格的内涵与语境,也即,虚无主义之“无”是生命意义之无,是现代化、世俗化进程这一现代性历史境域下的普遍生命意义根基的虚无。它主要涉及道德(或伦理)的和存在论(或价值论)的两种形式的虚无主义,主要是从道德(或伦理)层面和存在论(或价值论)角度进行的追问。因此,虚无主义是一个批判性概念。虚无主义问题表达了人们对当下生存状态的反思。关于克服虚无主义的讨论反映了人们对人类应然生活状态的追求。
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虚无主义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当代学者对时代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另一方面说明了虚无主义问题已日渐成为生存隐忧。从本质上来说,虚无主义是现代性问题的生存论变异。“现代性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2]因此,当虚无成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映象时,如何走出虚无主义的深渊便成为时代命题。
克服虚无主义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本书的研究主旨在于:第一,系统梳理克服虚无主义的代表性理论资源和批判资源,为我们反思和克服虚无主义提供思想借鉴;第二,澄清当代中国虚无主义的特征、影响程度和发生机制;第三,在各类思想资源的比较性视野中,立足当代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制度、文化资源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域内探寻当代中国走出虚无主义的实践资源。
一 研究基础、视角和方法
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思考虚无主义,仍然是一个起步性的工作。部分学者已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如刘森林在虚无主义与马克思思想主义的关系上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刘先生对物化、资本与虚无主义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澄清,并对晚外发的现代化国家尤其中国应对虚无主义的情况做出了独特的思考,尝试建构中国特色的新形而上学。其《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一书率先立足中国语境展开的对虚无主义问题的深刻思考,展示了当代中国学者对虚无主义问题的系统回应。张有奎在对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对物、意义与虚无进行了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研究。张先生提出,破除虚无主义的根本出路在于历史地超出资本逻辑。这两位学者的研究为我们探讨马克思克服虚无主义的实践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资源。
邹诗鹏的《虚无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对虚无主义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的梳理和批判。值得注意的是,邹先生构建了一套虚无主义诊疗学,包括虚无主义的病因病理、症候分型及其治疗方法。立足当下中国的精神状况,邹先生提出,修复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乃是遏制虚无主义的根本方法。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尤其表现在对当代虚无主义的分析、批判与克服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国人精神信仰的迷失,也包含共产主义价值信仰的迷失。邹先生的观点为我们克服虚无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佐证。
贺来在价值信念的真实承担者和载体问题上,对价值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进行了前提性探讨。刘贵祥对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虚无主义的理论资源进行了探索。罗纲考察了马克思对虚无的四种用法,展示了马克思对待虚无的两种态度:一方面,马克思既反对迷恋主体性的形而上学,又反对丧失主体性的形而上学物质观,斥之为虚无;另一方面,马克思将虚无视为辩证发展的中间环节,以积极的虚无来克服消极的虚无。此外,刘尚明对国内近十年来“马克思哲学与价值虚无主义”研究做了回顾。近年来,除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批判理论克服虚无主义的契机:以阿多诺为中心的分析》(《虚无主义的审美救赎:阿多诺的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外,还出现了数部以虚无主义为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如中共中央党校唐忠宝的《虚无主义及其克服:马克思的启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闫世东的《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虚无现象研究》。唐忠宝对共产主义如何超越虚无主义做了一定的分析。闫世东对当代中国虚无现象及其危害的归纳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总之,国内学界关于克服虚无主义的研究不断深化,其特点有三:一是单一路径的探讨多,多种路径的系统比较少;二是对其西方性和全球性强调得多,对其中国特征挖掘得少;三是理论层面探讨得多,实践层面或将二者结合起来探讨得少。其问题也有三。一是仅从单一的理论资源入手思考虚无主义,视角和路径有所限制。二是对虚无主义的中国症状和特征没有厘清和归纳。对虚无主义根源的挖掘方面,过于重视其原初问题域而强调西方形而上学的影响。对虚无主义呈现为中国问题之后,其产生机制的变异、演化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三是在虚无主义的出路方面,受制于根源和症状的分析,对中国实践资源的总结有待加强。
对此,本书既坚持多维视角的理论分析,也主张在理论的指引下汲取实践资源。基本视角和方法如下。
第一,梳理克服虚无主义的各种代表性理论资源和批判资源,在多维视角的审视比较中,依托著名思想家的洞见,吸取前人的教训,为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提供前瞻性资源和路径引导。
第二,基于学界的争论、实证的调查、个案的分析和理论的剖析,澄清虚无主义的中国特征、影响程度和发生机制,以此说明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而探索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的实践资源。
二 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判断某位思想家克服虚无主义思想的标准有二:一是其思想中有明确的关于克服虚无主义的论述,尼采、克尔凯郭尔[3]、海德格尔、施特劳斯、汉斯·约纳斯、卡尔·洛维特等人是代表;二是其思想中有涉及克服虚无主义的理论资源,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皆属此类。虽然他们并未直接运用虚无主义这一术语探讨问题,但他们对虚无主义的根源、实质和克服方式等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这对克服虚无主义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的首要任务就是梳理各种克服虚无主义的代表性路径,汲取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的理论资源。
第一章阐述尼采对虚无主义的理解与反抗,同时通过将他的审美救赎路径与克尔凯郭尔返回个体的内在信仰路径对比,展示克服虚无主义的两种传统路径各自的优劣之处。尽管尼采最终并未取得成功,但超人式的审美救赎无疑是虚无主义问题史上最具开创性和代表性的路径。海德格尔及其诸多弟子,甚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皆以不同的方式承袭、拓展了这一路径。这足以令我们认真审视审美救赎所独具的魅力和局限。总之,尼采的意义在于:第一,他使后人从哲学层面上严肃地对待虚无主义问题,意识到虚无主义对现代人精神和意义世界的严重冲击;第二,他使后人认真审视审美的现代性意义,对近代理性主义保留反思与批判的空间;第三,他生动演绎了一个虚无主义的克服者坠入虚无主义深渊的历史场景。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是尼采留给后人最大的教训和思考。
海德格尔充分吸取了尼采的教训,不再仅止于在价值-伦理层面上理解和克服虚无主义,而是深入本体论层面理解虚无主义,拓展审美救赎的生存论路径。海德格尔使无家可归的恐惧直击现代人的灵魂深处,也使人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审美认知方式相较于理性认知方式的优越性。遗憾的是,当海德格尔把虚无主义提升为现代人的宿命时,他自身也落入了尼采式的宿命。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克服悲剧般地成为虚无主义的表达。
第二章通过回顾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争辩、海德格尔的技术虚无主义思想、后人的争辩和反思呈现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应对及其困境。总之,海德格尔的意义在于以下两点。第一,他使克服虚无主义成为诸多思想家极力探索的时代使命。在反思海德格尔的基础上,后继者发展出更多的克服虚无主义的路线。例如,海德格尔的弟子约纳斯指出存在主义是更绝望的虚无主义,他通过对古代诺斯替主义与现代虚无主义的对照研究,提出恢复自然的伦理原则,以此修复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进而克服虚无主义;古典主义者施特劳斯洞察到虚无主义的历史主义根基,试图通过返回前现代的德国传统来克服虚无主义。通过比较分析这些多样性的路径可以发现克服虚无主义的丰富资源。第二,海德格尔及后继者的争辩促使我们反思: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反而经常成了虚无主义的表达,这是虚无主义问题本身的悖谬还是思想家自身的方法论限制?这是否意味着虚无主义无法一次性根除?换言之,我们能否在现代性境域内真正地超越虚无主义?倘若可以的话,这需要哪些历史性的条件以及怎样的具体方案?倘若不行的话,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寻找遏制虚无主义的路径?
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决定了马克思的出场。一则,无论是海德格尔、马歇尔·伯曼还是施特劳斯、卡尔·洛维特都从不同角度批评马克思思想,认为其是虚无主义。严肃回应这些批评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分内职责。二则,无论是尼采、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还是约纳斯、施特劳斯等都仅仅是从精神文化和哲学的层面理解虚无主义并试图给出一劳永逸的答案,但结果大多陷入浪漫主义或形而上学困境,寻获不到虚无主义的现实出路。对此,马克思提供了独特的借鉴资源。马克思的思想立场和理论特性决定了他必然是一位虚无主义的批判者甚至克服者。第三章的内容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章,笔者首先回顾关于马克思与虚无主义的论争,系统回应思想界关于马克思的误解和批评;其次,立足思想史的整体性视域,考察虚无主义与马克思的历史性遭遇;最后,立足马克思的思想发生轨迹,考察虚无主义问题如何寄寓于马克思的思想演变逻辑中并获得怎样的回应与解决。总之,马克思为克服虚无主义提供了一种富有特色的历史性实践方案。马克思的意义在于以下两点。第一,他从经济制度层面揭示了虚无主义的深层根源。虚无主义的真正秘密不在精神史中,而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中。资本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是虚无主义的制度屏障。因此,对虚无主义问题的反思和克服,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第二,无论是尼采还是海德格尔等人关于虚无主义的思考,皆遵循一种非历史性逻辑理路,唯有马克思基于总体性的历史视角,将虚无主义理解为历史性的产物。由此,克服虚无主义也就拥有了历史性的实践空间。马克思将自我及其价值建构奠定于社会历史性的劳动实践基础之上,这使得虚无主义的克服不再仅限于精神层面上的审美救赎,而成为切切实实的历史性实践活动。
对虚无主义这一时代命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做出了自己的批判和回应,展示了克服虚无主义的别样路径,但这一重要的批判资源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书第四章系统地呈现这些重要的批判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克服虚无主义的特点在于,他们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视角,也呈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关系图景。从马克思那里继承而来的历史性视角使他们避免了海德格尔的极端,从而对虚无主义问题保持着辩证的态度。他们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把虚无主义问题等同于西方历史的“内在逻辑”,没有把虚无主义的历史理解为现代性本身的历史和“命运”,而是将之诊断为现代性的“病症”。这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虚无主义批判同时呈现超越虚无主义的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皆批判海德格尔,但有意思的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审美救赎的方式。卢卡奇、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都把艺术作为生命本真状态的显现方式,重视审美独特的认识论优势。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殊立场使他们有别于尼采和海德格尔,力图发展出一条具有历史维度和实践特色的审美救赎路径。本书择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代表性人物即卢卡奇、阿多诺和马尔库塞作为典型,呈现他们对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应对。
卢卡奇通过物化批判找到了虚无主义的经济根源和制度根源,试图通过重建总体性的辩证法寻求克服虚无主义的实践路径。卢卡奇的意义在于以下三点。第一,他天才般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问题反思上,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统治方式中生成了虚无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模式。第二,他创造性地提出,虚无主义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虚无主义的产生具有明确的社会历史条件,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由此,克服虚无主义便有了具体的历史实践方案:扬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第三,他尤为重视克服虚无主义的群体性主体的建构问题。马克思虽然提出了克服虚无主义的现实的历史性主体——无产阶级,但对这一群体性主体的建构问题尤其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生发主体性意识和实践自觉问题,马克思并没有具体阐释。卢卡奇填补了这一空白。同时,卢卡奇也为我们克服虚无主义时建构主体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阿多诺在批判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时展示了自己对虚无主义的理解和应对。在对同一性哲学(包括海德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工具理性批判中,阿多诺展示了虚无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与尼采、海德格尔一样,阿多诺试图通过审美救赎克服虚无主义;但不同的是,阿多诺并没有走向与尼采、海德格尔类似的非理性主义,而是力图返回“未经损害的理性”之路。阿多诺此举的意义有三。第一,他希望寻求一种重建主客体和解的方法来解决主客体关系的失衡所造成的虚无主义,而不是像尼采和海德格尔那样将婴儿和洗澡水一同倒掉,彻底放弃理性。阿多诺试图“挽救”主体性,强调“客体的优先性”,通过重建“主体-客体”相互中介的和谐的星丛之光来驱逐现代性的虚无之痛。第二,阿多诺的审美救赎寄寓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境域内,对审美的历史性、审美得以发挥救赎的前提及其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形态做了深刻而细致的考察。这是阿多诺从马克思那里承继的宝贵遗产,也是阿多诺的审美救赎得以超越海德格尔的关键之处。它提醒我们在克服虚无主义时,始终要考虑现实的社会历史维度,对当下的现实的个体生存状况保持高度的关怀。第三,阿多诺的失败再次展示了审美救赎的内在限度以及克服虚无主义的艰难。仅靠一种方案恐怕很难一次性根除虚无主义。虚无主义的克服,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建构,而且需要具体的历史性的实践探索。
马尔库塞是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最有代表性的桥梁,这种关联同样体现在虚无主义问题中。马尔库塞的单向度批判以富有西方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模式全面具体地描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虚无化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状态。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的意识形态批判揭露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虚无主义根源,而他关于重建审美解放的乌托邦思想则展示了一条虚无主义的超越路径。马尔库塞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三点。第一,他以自身的理论实践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与西方当代主流思想的对话和融合,并将这种对话和融合注入对时代问题——虚无主义的具体解决中。这为我们当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为基础,吸纳其他克服虚无主义的思想资源提供了理论榜样。第二,他对技术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功能的洞见使他超越了海德格尔,形成了富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特色的社会批判维度。第三,他对艺术自律性的极端强调充分展示了审美救赎的乌托邦色彩。这进一步说明了克服虚无主义时,对具体的社会历史维度的考察以及实践方案的探索非常具有必要性。
总之,克服虚无主义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要想真正走出虚无主义的深渊,我们需要充分参照现有的多种理论和批判资源,依托著名思想家的洞见,避免重蹈覆辙。而对于当下中国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参照西方的方案,而是要立足中国的特殊境域来寻找突破点。这是本书所坚持的基本立场。
2.我们为什么要克服虚无主义
在当下中国思考虚无主义,无论我们持何种态度,最根本的还是要明确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虚无主义之于国人,为何虚无,如何虚无;国人之于虚无主义,是否切身,如何切身。这是我们碰触虚无主义的现实基点,也是中国式表达的话语根基。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便是考察虚无主义的中国特征、影响程度和发生机制,以此说明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我们将在最后一章阐释以下观点。
第一,当下国人还没有虚无主义的生存论体验,但已经普遍感受到了虚无主义的核心症状即信仰缺失、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物欲和利益冲击是产生当代中国虚无主义现象的最直接原因;个体的具象的世俗价值(尤其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信仰的缺位,使虚无主义问题隐蔽在物的丰裕表象下;迷茫与反抗同在,批判与建构并存。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虚无主义问题的中国特征。
第二,虚无主义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遭遇的意义危机,但虚无主义不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必然命运。当代中国的“反现代”特征使其处于既遭遇虚无主义又反抗虚无主义的双重境遇。资本逻辑的运行引发了中国式虚无主义的具体症状,但当前中国式的现代化实践及对资本逻辑的自觉限定展示了对虚无主义的个性反抗。
总之,虚无主义之于中国是一种现代性症结,这也预示着克服虚无主义之可能。考察中国的虚无主义问题,目的不在于如尼采、海德格尔般投入虚无的深渊中,而是引起我们对当下生存状态和意义的反思。考察中国的虚无主义问题,绝不能站在虚无的角度诋毁当代中国的各种信念或因问题域的产生而陷入盲目的悲观,而是要在同样的语境下为人类共同的问题找到一个中国式的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说,虚无主义之于中国,不仅是问题危机的倒逼,还是责任担当的体现。克服虚无主义,需要理论逻辑的建构,更需要实践资源的探索。当下中国新时代的思想探索和现代化实践中,就蕴含着抵御虚无主义的现实资源。这体现在我们对资本原则与公正原则辩证关系的建构、精神家园与心灵秩序的重建以及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上,它们分别从经济制度层面、精神价值层面与文化心理层面对虚无主义进行系统的遏制。这些实践资源的汇集和不断发展,预示着一条走出虚无主义的中国道路正在开启。
[1] 笔者在《“虚无主义”及其争辩:一种思想性的梳理》(《现代哲学》2012年第3期)一文中已对虚无主义的内涵、形式、争论、共识、历史和语境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2] 〔英〕吉登斯:《法律与宗教》,赵旭东译,三联书店,1991,第35页。
[3] Kierkegaard,译为克尔凯郭尔、基尔克果、齐克果等,本书中的引文依所引文献而定,行文统一采用“克尔凯郭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