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姐的老有所为
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温饱问题解决了,但精神生活还是比较匮乏,文化活动也很少,城乡差距还很大。
2002年,五姐带头建起了大李庄西村文艺队。文艺队成立前期的一些活动用具,如腰鼓、演出服等,都是她自己花钱买的,请老师也是她花钱。刚开始有人说闲话,妇女们不好意思唱跳。五姐就先说服自己的两个儿媳妇、一个妯娌示范。慢慢地,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年纪从30多岁到70多岁不等。
操劳农民文艺队,众人喜得幸福感
文艺队使部分村民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也使农村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村里有个中年妇女叫王金菊,腰椎间盘突出,花了2万元做手术还没治好,自从参加了文艺队,腰病就减轻了。有个老年人参加了腰鼓队,以前的愁眉苦脸也变成了眉开眼笑。她经常说:“今天又蹦又唱了,就是明天死了也心甘。”
由于操劳文艺,五姐的冠心病、头痛病加重,去城里看病时,队员们争相写诗、写话送给她,表达感激和祝福。有不识字的,就请人将话写在手上、烟盒纸上、火柴盒面上、小片纸上。有诗写道:“赵丰兰操持多,文艺队恁领着,全村老少乐呵呵,我的团长啊。操心文艺不用说,还得照顾恁自个,身体不好影响着,全村老少都难过,我的团长啊。家中有帮最亲的人,心里话儿道不完,望在海南身体健,家里人心才会安,我的团长啊……”
大李庄文艺队闻名远近乡里,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生活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有反映劳动场景、劳动人民生活方式的秧歌舞,还有群体娱乐节目——打腰鼓,以及豫剧、河南坠子、快板、歌曲、小品等农民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很多节目都是来源于生活。他们不仅在本村拥有很高的声誉,也经常到外村、外乡去演出。谁家办喜事、商店开业等都请秧歌队去“热闹热闹”,村里老人们都感谢五姐搭建的平台。
“通过组建农民文艺队,由农民自编自演本土化的节目,可以将先进的文化、理念、知识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彼此传递,互相影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晓峰教授看来,农民文艺活动虽小,意义却大。这种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抵制赌博、麻将等封建落后思想的侵蚀,给农民闲余生活带来一股清风,能够把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给农民,还能使农民在活动中锻炼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切身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成立开封第一个老年协会,奉献到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生产,还要考虑农民的精神需求,否则乡村就会成为文化的空白,成为精神贫瘠之地。
2004年7月2日,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当时在兰考县挂职任副县长的何慧丽的支持下,大李庄西村成立了开封市第一个老年协会,五姐赵丰兰被选为会长。在儿子景柱看来,这也是母亲的“第三次创业”。
老年协会为老年人搭建一个融入社会的桥梁,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营造出关爱老人、尊敬老人的良好氛围,更促进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协会成立仅半年多时间,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老人们争相报名,会员从30人发展到150余人。
老年协会的宗旨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在文化娱乐、调解矛盾、尊老爱幼、帮助困难户、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民间诗歌等创作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成绩。
五姐发现,城里人对农村用碎布制作的十二生肖手工艺品很感兴趣,她就发动部分会员去做,她从式样、质量、包装上把关。后来,这些手工艺品远销北京、海南等地,既为老人们增加了收入,也将乡亲们的产品销向了四面八方。老人王金菊挣了几千块钱,给孙子买了衣服,又交了学费。70岁的周大娘用挣来的钱,带上了女儿去旅游,激动得热泪盈眶……
老年协会还在乡村矛盾调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景柱看来,中国的乡村治理自古至今靠宗族和法礼维持。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社会乡绅阶层逐渐消失了,乡规民约也淡化了,经常有不孝顺,甚至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存在。而老年协会及现代乡贤们发挥了他们在法礼共治、反映民意、化解矛盾、引领民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村里某个独生子的媳妇,结婚后和婆母一直合不来,常因经济问题吵闹不休,互相怨恨,矛盾激化而难以解决。五姐与双方分别谈心,拿婆母的好典型教育媳妇,拿媳妇的好典型教育婆母,指出双方的缺点错误,终于使双方认了错,媳妇向婆母赔礼道歉,婆母感到内疚也落下眼泪,重归于好。媳妇把家业和孩子放心地交给婆母协管,儿子和媳妇高兴地到外地打工挣钱,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全家都说:又是五姐和协会领导帮咱过上了好日子。
大李庄西村村民有啥解不开的疙瘩、解决不了的矛盾,都去找五姐,村里的矛盾调解室只能“空岗”。村干部自豪地说:“俺村的矛盾调解室形同虚设,啥问题还没到村,五姐她都给解决了。”
用五姐自己的话说:“我是一名党员,活到老,我奉献到老。”
成为村里的“明星”,乡村建设功绩赫赫
2009年,老年协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吸引了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兰考新农村建设考察团来大李庄西村考察调研。该考察团由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带队,考察团里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土耳其、智利、印度尼西亚、韩国等6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团员,他们与老年协会共同探讨世界发展中国家农民生活改善的经验和道路。
温铁军一直关注着老年协会的发展。他发现,经过5年的发展,老年协会已从1个村发展到14个村。他们去调研时,五姐一呼百应,招呼了邻近8个村的四五百名会员,打起腰鼓,扭开秧歌,欢迎城里来的教授。
“农民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农村才能稳定,农村才能经得起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长久占据农村阵地。”温铁军给予赵丰兰带领的老年协会极高的评价。在他看来,兰考人民不失穷则思变的革命本色,是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的典范,大李庄西村成立老年协会是组织领导和群众积极性的完善结合,是振兴乡村老年事业的一大壮举。他还赞扬老年协会的成立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社会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五姐和老年协会的事迹被河南电视台、《开封日报》《汴梁晚报》等媒体广泛报道。2004年8月4日,《汴梁晚报》以《党员赵凤兰 村里的“明星”》为题报道了赵丰兰(赵凤兰)成立老年协会的事迹,说她带着大家“办秧歌队远近闻名,做工艺品远销北京”。
其他乡镇的老年人纷纷要求老年协会去各地传经送宝,五姐成为乡亲们口中尊敬的“赵老师”。她带着老年协会曾到许河乡,堌阳镇的贺庄村、秦寨村、雷寨村,三义寨乡的南马庄村,葡萄架乡的贺村等村镇,教老年人扭秧歌、打腰鼓、跳健身舞等,掀起了一场农村文化活动的热潮。
参加“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活动,代表中国妇女赢荣耀
2004年开始,一个名为“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活动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展开,目的是在全球提名一千名女性争评诺贝尔和平奖,从而引起世人讨论何谓“和平”,并确认女性对和平的贡献。
远在兰考农村的赵丰兰没想到,她也成为这一千名女性之一。
因为在农村文艺活动和老年协会的突出贡献,2005年赵丰兰被推选为中国108名和平妇女代表之一,参加“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活动。中国的108名入围和平妇女中,包括中国大陆81位、中国台湾18位、中国香港9位。其中有“全国道德模范”、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有打官司让日本承认细菌战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选,有承包万亩沙田的“治沙女杰”牛玉琴等,五姐有幸入选。
对五姐来说,这是她人生的高光时刻之一。作为耕耘农村基层的女性,她也因此走出了乡村,走向了世界,让中国妇女在“生态、生计、文化与可持续和平”方面作出的贡献被全世界看见。
2004年,“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活动在中国启动后,数百名高校学者、志愿者、作家、记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书籍《多彩的和平——108名妇女的故事》,拍摄了纪录片《让世界看见》,举办了多次国际和国内的和平妇女交流研讨会、图片展等活动。
2005年,赵丰兰作为参评代表,参加了在北京的评选活动,介绍了老年协会的事迹,和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王行娟、央视《半边天》节目主持人张越等共同为和平妇女鼓与呼。
“赵大娘的文艺团队和赵大娘个人在平凡生活中的文艺生活经验,正在改造着众多农民,尤其是妇女们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这是掌握着平常的了不起的大激荡。”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慧丽评价道,如果说,乡村建设让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尤其是老人、妇女们组织起来,在乡村文化建设上、社会关系和谐上、农民身心健康上多出成效,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事的话,那么,赵大娘的老年协会的乡村建设之功是显赫的!
在何慧丽看来,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历经沧桑的普通农民,一个具有爱心、情感和责任心的普通妇女,赵丰兰以并不轰轰烈烈的惯常手法,有效地维护了儿童、妇女、老人的生存权、发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