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8章 平服诸王(二)
在元大都的宫殿中,忽必烈端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近日来,各地叛乱的消息如雪片般飞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帝王也感到了一丝疲惫。“陛下,如今叛乱频发,这可如何是好?”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忽必烈目光如炬,沉声道:“哼,这些乱臣贼子,竟敢如此放肆!朕岂会容忍他们这般胡闹。”说罢,他猛地一拍扶手,“传朕旨意,派伯颜统领岭北诸军,即刻出征平叛,定要将这些叛军一网打尽!”
伯颜,这位在军中威名赫赫的将领,接到命令后,立刻点齐兵马,奔赴战场。在战场上,他指挥若定,元军在他的带领下如猛虎下山,连破叛军。士兵们士气高昂,喊杀声震天。“杀啊!为了大元,为了陛下!”一位年轻的士兵挥舞着长刀,朝着叛军冲去。至元十九年(1282年),伯颜成功镇压了昔里吉之乱。消息传回大都,忽必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朕就知道,伯颜不会让朕失望。他果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朕的眼光向来不会错。”
岭北局势因这场胜利逐渐平息,元朝也获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然而,在岭西地区,元廷与海都的激战又拉开了帷幕。在一处营帐中,元军将领们正在商讨作战计划。“海都那厮,野心勃勃,妄图侵占我天山南路诸城,绝不能让他得逞!”一位将领愤怒地说道。“没错,此番定要与他决一死战,夺回畏兀儿之地!”另一位将领附和道。元军与海都军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战场上硝烟弥漫,鲜血染红了大地。经过艰苦奋战,元军最终成功夺回畏兀儿之地,海都的势力范围进一步被削弱。忽必烈得知此消息后,满意地点点头,“海都,朕看你还能折腾多久。”
然而,贼心不死的海都在 1288年,再次发难,他集结兵力,箭指岭北,妄图将其收入囊中,以此向元朝施压。1289年,元朝岭北驻军在皇孙甘麻剌的统率下,与海都、都哇在杭海山展开了一场激战。战场上,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甘麻剌站在阵前,大声喊道:“将士们,为了大元的荣耀,奋勇杀敌!”但这一次,胜利女神没有垂青大元帝国,元军失利后被迫东撤。海都军乘胜追击,一举占领了和林。
消息传回元廷,整个朝堂一片哗然。“皇孙甘麻剌怎么如此不争气!竟然让海都那贼子占了和林!”一位大臣气得满脸通红,大声斥责道。“是啊,这可如何是好,如今只能指望陛下力挽狂澜了。”另一位大臣无奈地说道。此时的忽必烈,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但他深知局势严峻,毅然决定亲征。当元军看到年老的忽必烈再次骑上战马出征时,全军士气大振。一位老兵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陛下都亲自出征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拼命!”忽必烈挥舞着手臂,大声喊道:“将士们,随朕夺回和林,让那些叛贼看看我大元的威风!”
当海都得知忽必烈亲征时,心中一惊,“忽必烈亲自来了,此时不宜与元军主力决战。”于是,他“机智地”选择了西撤。元军趁机收复了和林,稳定了岭北的局势。此后,忽必烈派遣伯颜、玉昔帖木儿等将领主持军事,继续展开对岭北地区的争夺战,誓要将海都势力彻底铲除。这场战争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 1292年。在这一年,元将土土哈率领军队逐敌直至阿勒台山,标志着岭北局势基本稳定。在逝世前,忽必烈终将海都势力逐出金山之外,巩固了西北边疆。蒙古内部一片“祥和”,再也没人敢轻易挑战这位“打瞌睡”的老帝王。
在处理完军事事务的闲暇之余,忽必烈常常会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一日,他把国师八思巴召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国师,朕多次提及,文字乃民族文化的基石。我蒙古民族历经无数岁月,却一直缺少一套完整记录我们历史与文化的文字。朕希望你能着手创制一套蒙古人自己的文字。”八思巴恭敬地答道:“陛下放心,贫僧定当竭尽全力。”
八思巴,这位才华横溢的藏传佛教萨迦派学者,领命之后,便全身心投入到创制文字的工作中。他在藏文字母的基础上,结合蒙、汉等多种文字的特点,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在一间安静的书房里,八思巴对着桌上的纸笔,眉头紧皱,反复琢磨着字母的形状和发音。“这个字母这样设计,或许能更好地表达蒙古语的发音。”他自言自语道。终于,在 1269年,他创制出一套方形竖写的拼音字母,即后来所称的八思巴字(又称蒙古新字)。
这套文字具有十分独特的书写形式,熟悉后能够准确地拼写蒙古语,甚至可以用来译写国内各个有文字的民族语言,如汉语、藏语、维吾尔语等,甚至转写梵文。当忽必烈第一次见到八思巴字的创制成果时,眼前一亮,赞不绝口:“国师,此文字精妙绝伦,实乃我蒙古民族之幸事!”同年,忽必烈下诏将蒙古新字颁行全国,使之成为元代的官用文字。他重重赏赐了八思巴,并通告全国:“以后凡是皇帝的旨令、朝廷的文件,一律都得用蒙古新字来写。”
从语言学的角度上来看,八思巴字确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语拼音方案,而且为后来的汉语拼音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忽必烈在风云变幻的晚年岁月中,仍然处处为帝国所考虑,不惜数次解救帝国于水火之间,更是竭尽全力维持帝国的统一和脸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政策上的屡次失误、海外战争的数次失利,为元朝繁荣的表面留下了裂缝。
在朝堂之上,也有大臣向忽必烈谏言:“陛下,如今我朝经济政策方面,似有一些问题,还望陛下能重新审视。”忽必烈听后,陷入沉思,良久才道:“朕亦有所察觉,只是这改革之路,谈何容易。”海外战争的失利,同样让忽必烈感到痛心。“那些海外之地,为何如此难以征服?”他时常在心中自问。但不论怎样,忽必烈始终努力着,曾试图挽救元朝这栋大厦于将倾之时,只是命运似乎并未完全眷顾他。或许,运气有时真的比实力、努力、能力更加重要。而元朝后期的没落,忽必烈也只是刚好身处其中,无奈地见证了这一切。
从这点上来看,忽必烈在风云变幻的晚年岁月中,仍然处处为帝国所考虑,不惜数次解救帝国于水火之间,更是竭尽全力维持帝国的统一和脸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政策上的屡次失误、海外战争的数次失利,为元朝繁荣的表面留下了裂缝。
但不论怎样,最起码他努力过,曾试图挽救元朝这栋大厦于将倾之时,只是他运气不太好而已。
其实,运气有时比实力、努力、能力更加重要。而元朝后期的没落也只是忽必烈刚好深处其中,遇到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