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联盟
曹操退兵后,徐州城满目疮痍,断壁残垣随处可见,百姓们在废墟中收拾着家园,脸上满是疲惫与惶恐。陶应站在城墙上,望着这一片狼藉,心中五味杂陈。这场胜利虽解了徐州燃眉之急,可也让他清楚认识到,徐州的根基还不够稳固,想要在乱世中长久立足,必须未雨绸缪。
陶应快步走下城墙,径直前往将军府,召集陈到、徐盛、徐庶、陈群等人商议战后事宜。众人落座后,陶应率先开口:“此次虽击退曹操,但徐州损失惨重,城中百姓急需安抚,军队也需补充休整,诸位有何良策?”
陈到起身抱拳:“主公,我军在战斗中损耗不少兵器与兵力,当务之急是打造兵器,招募新兵,加紧训练,提升军队实力。”
徐盛接着说:“城中百姓因战火流离失所,生活艰难,需尽快发放粮食和物资,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陈群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慢条斯理地说:“除了这些,还需整顿城内秩序,恢复商业贸易,稳定民心。同时,设立医馆,救治受伤百姓。”
陶应听后,点头表示赞同:“诸位所言极是,就按此执行。陈到,兵器打造与新兵招募之事就交由你负责;徐盛,安抚百姓、发放物资由你统筹;陈群,城内秩序和商业恢复由你把控。务必尽快让徐州恢复生机。”三人领命而去。
待他们离开,陶应看向一直沉默的徐庶:“元直,你智谋过人,对徐州未来发展有何见解?”
徐庶轻抚胡须,沉思片刻后道:“主公,曹操此番虽败,但实力犹存,必然不会就此罢休。而袁术在淮南也对徐州虎视眈眈。以徐州目前的实力,难以独自应对多方威胁。依我之见,我们需与周边势力结盟,互为倚靠,方能在乱世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陶应眼前一亮,觉得甚有道理:“元直所言正合我意。只是周边势力错综复杂,该与谁结盟?又如何结盟?还请先生细细道来。”
徐庶微微欠身,详细说道:“荆州刘表,坐拥荆州之地,兵强马壮,且为人宽厚,与徐州并无直接利益冲突。若能与他结盟,不仅能在军事上互为呼应,还能借助荆州的资源发展徐州。江东孙策,年少有为,已在江东打下一片基业,他志在四方,与我们结盟,可共同对抗曹操、袁术等强敌。”
陶应听后,心中已有打算:“好,就依元直之计。我打算亲自修书给刘表和孙策,表明结盟之意。只是这使者人选,还需慎重考虑。”
徐庶微微一笑:“主公,我推荐一人,此人名为孙乾,乃徐州名士,能言善辩,且对主公忠心耿耿,定能不辱使命。”
陶应当即拍板:“好,就派孙乾出使荆州和江东。元直,你协助他准备好文书和礼物,务必展现出我们的诚意。”
安排妥当后,孙乾带着陶应的亲笔书信和丰厚礼物,踏上了前往荆州和江东的路途。而陶应则在徐州城内,全身心投入到战后重建工作中。他时常亲自走访百姓,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实际困难。百姓们看到陶应如此关心他们,心中的恐惧和不安渐渐消散,对未来也重新燃起了希望。
几日后,孙乾抵达荆州。在荆州刺史府,他见到了刘表。一番寒暄后,孙乾呈上陶应的书信,详细阐述了徐州与荆州结盟的好处。刘表听后,陷入沉思。他深知徐州地理位置重要,若与徐州结盟,荆州在北方将多一道屏障,可抵御曹操南下;但他也担心结盟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孙乾看出刘表的顾虑,继续说道:“刘荆州,如今曹操野心勃勃,妄图吞并天下。若徐州被曹操攻破,荆州必是下一个目标。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与徐州携手,共同抵御曹操。而且,徐州与荆州若能互通有无,在经济和文化上相互交流,对双方发展都大有裨益。”
刘表权衡利弊后,最终点头同意结盟:“陶应此举甚有远见,我愿意与徐州结盟。烦请先生转告陶公,荆州愿与徐州共进退。”
孙乾完成使命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江东。在江东,他见到了孙策。孙策听闻徐州有意结盟,心中大喜。他早就听闻陶应的事迹,对这位年轻的徐州之主颇为欣赏。
孙策笑着对孙乾说:“陶公如此诚意,我自然愿意结盟。我与陶公,皆为乱世中求生存、谋发展之人,若能携手,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孙乾顺利完成任务,带着刘表和孙策的答复回到徐州。陶应得知后,十分高兴:“太好了,有了荆州和江东的支持,徐州的未来又多了几分保障。”
然而,陶应清楚,结盟只是第一步,如何巩固联盟,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才是关键所在。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危机,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但他毫不退缩,决心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徐州军民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