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杂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宇宙膨胀

人类对时间概念的误解,长久以来导致了对宇宙的诸多曲解。诸如宇宙是否以超光速在膨胀?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真的锁定在465亿光年吗?宇宙的形状是什么样子?

爱因斯坦揭示,时间乃是除长宽高三维之外的第四维度,且与长度具有等效性。换言之,一秒的时间跨度,在某种意义上,可等同于约三亿米的长度。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此刻的我与一秒前的我,在距离上已相隔约三亿米之遥。

在宇宙中,是否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这个问题,对于稍有物理学常识的人来说,或许显得有些荒谬。因为运动与静止,不过是相对于所选参照系而言的相对概念。一个多世纪前,科学家曾构想出一种名为以太的绝对静止物质,认为它无处不在,是光传播的媒介,所有物体皆相对于以太运动。然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却最终否定了这一观点,证明了以太并不存在。

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宇宙中确实存在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点——那就是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宇宙中所有有质量的物体,都在以光速向四周远离这个点。奇点,作为时间和空间的起点,由于各物体远离的方向各异,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见的宇宙膨胀现象。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暗能量的参与。

那么,奇点究竟在何处呢?你只需伸出手指,指向任意一个方向。没错,无论哪个方向,只要你顺着它延伸137亿光年,便会到达那个奇点所在的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满天都是奇点。奇点,它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点,这正是宇宙的奇妙与神秘之处。当然,我们无法通过光学手段直接观测到奇点,因为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光,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那是大爆炸后38万年才产生的。在此之前,光子尚未脱耦,因此我们无法窥见奇点的真容。

关于宇宙膨胀是否超光速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宇宙膨胀是超光速且不违反相对论的。他们常喜欢用气球膨胀、面包上的葡萄干或橡皮筋上的蚂蚁等例子来形象说明,这些陈词滥调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实际上,宇宙膨胀的速度并不超光速,而是等于光速。宇宙的年龄,可通过光速除以哈勃常数来计算。而距离我们最遥远的物体,便是那个绝对静止的奇点。更遥远的位置,则是连空间都不存在的一片虚无。

至于可观测宇宙的半径是否为465亿光年,这一结论又是如何得出的呢?我们所观测到的遥远天体,并非其当前的状态,而是其过去的样子。越是遥远的天体,其年龄越为年轻。科学家根据宇宙膨胀的速度,计算出最远天体如果膨胀到现在,即宇宙137亿岁时,它与我们的距离。但这一计算方式存在误区。因为奇点是时间和空间的起点,时间是宇宙膨胀的因,也是产生空间的因。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依存、无法分割的。我们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用空间来描述整个宇宙,这种方法只能描述其局部。例如,目前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JADES-GS-z14-0,距离地球130多亿光年,但其年龄仅约三亿岁。用简单的逻辑推算,三亿岁的它便跑到130亿光年之外,那么当它与地球同龄时,距离将远超现在的四十倍,即五千亿光年开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定会有更遥远的天体被观测到,届时对于宇宙的描述和计算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至于宇宙的形状,科学家们众说纷纭,有认为是球形的、马鞍形的,还有认为是甜甜圈形的。但实际上,我们无法让宇宙定格在某一时刻来描述其形状。正如老子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宇宙的形状,已经超出了我们三维视觉所理解的范围。

一些科学家推测,随着宇宙的持续膨胀,在暗能量的驱动下,那些遥远的天体终将超越光速,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届时,我们将再也无法观测到它们,银河系或将成为宇宙中的一叶孤舟,除邻近的几个星系外,四周将是一片虚无。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暗能量或许并不存在,而我们可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可能会日益增多。

宇宙中的第一缕光,即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诞生于大爆炸后的38万年。在此之前,由于宇宙物质密度极高,光子被厚重的物质紧紧束缚,整个宇宙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直至38万年后,随着宇宙的膨胀,物质逐渐稀疏,光子终于挣脱束缚,这一过程被称为光子退耦。若以超越宇宙的上帝视角审视,那一刻,整个宇宙仿佛突然焕发了光明。而对于身处宇宙之中的我们而言,由于光子传播需要时间,只有历经漫长旅程抵达地球的光子,方能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便形成了以我们为中心,半径达137亿光年的球形区域,其表面即为最初散射面,也是我们可观测宇宙的边缘。

试想,在光子刚刚退耦之时,我们的可观测宇宙何其渺小,最初散射面如同屏障,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更遥远的光子不断抵达,我们所能观测到的物质也日益增多。随着最初散射面以光速向四周扩张,越来越多的曾被遮挡的物质将涌入我们的视野,我们的宇宙也将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