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绕竹马的传奇恋曲](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64/53372764/b_53372764.jpg)
第11章 卷十一:奋进·新程
晨曦穿透薄雾,洒在王朝日益繁华的大地上,为崭新的一天拉开序幕。历经数年变革的砥砺,王朝已初显新气象,工厂的烟囱错落有致地林立着,吐着滚滚浓烟,似是在向苍穹宣告工业时代的蓬勃力量;铁路线上,铁龙呼啸而过,满载着货物与希望,风驰电掣般驶向远方,将各地紧密相连;学堂里,书声琅琅,年轻的学子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报国的热忱,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近代科学的养分,他们是王朝未来的希望之光。
沈逸尘站在自家宅邸的庭院中,望着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却也丝毫未敢懈怠。他深知,眼前的成就不过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前方还有更长更艰险的道路等待着他们去开拓。如今,工业虽已起步,但要想真正追赶上那些海外强国,技术上的瓶颈亟待突破,产业结构亦需进一步优化升级。
朝会上,沈逸尘将自己深思熟虑后的计划和盘托出:“陛下,臣以为当下我朝工业发展已初见成效,然诸多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以机械厂为例,虽能生产一些基础器械,但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尚不成熟,不得不高价从海外进口,长此以往,不仅成本高昂,更会在关键时刻被他国掣肘。臣恳请陛下恩准,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广纳天下贤才,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力求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皇帝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赞许与期许:“沈爱卿所言极是,此事关乎王朝兴衰,朕允爱卿所请,望卿尽快着手筹备。”
得到皇帝首肯,沈逸尘雷厉风行地投入到科研机构的组建工作中。他四处奔走,寻觅那些散落民间、隐匿山林的能工巧匠和精通数理化的饱学之士。一时间,消息传遍四方,不少身怀绝技之人被沈逸尘的诚意所打动,纷纷慕名而来。在他的悉心安排下,一座汇聚各方人才的科研所悄然诞生。科研所内,设备虽不算最先进,却也五脏俱全,学者们日夜埋首于图纸与实验器材之间,为解开技术谜团全力以赴。
为了给科研工作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沈逸尘还力促与海外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他多次修书给那些科技领先的国度,阐述合作共赢的理念,寻求互派学者、共享研究资料的机会。虽过程中遭遇不少冷眼与拒绝,但他锲而不舍,终于打动了几家有识之士领导的科研团体。一批批海外学者带着前沿知识和经验踏上王朝的土地,与本土研究者相互切磋、共同探索,为技术突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沈逸尘有着更为长远的布局。他敏锐地察觉到,仅依靠传统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难以形成完整且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新兴产业——化工与电子。彼时,化工在海外也尚属起步不久的领域,沈逸尘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如若能抢先发展,有望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他召集各方专家,组织研讨会议,分析化工产业的前景与可行性。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在沿海地区选址建设化工园区,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从基础化工原料到精细化学品的全产业链。
对于电子产业,虽然当时的人们对其了解还十分有限,但沈逸尘凭借着超前的洞察力,预见到它将在未来的世界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从海外购入少量简易的电子元件,组织年轻学者研究学习,尝试从零开始搭建简单的电子电路。同时,在京城的学府中设立电子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为电子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石。尽管初期进展缓慢,故障频发,但他们没有放弃,一点点积累经验,逐步拓展着电子技术在王朝的应用范围。
随着工业的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手工业者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部分人陷入了困境,工厂所需的大量工人却又面临着技能短缺的问题。林婉清目睹这一现状,心中满是忧虑,她找到沈逸尘,说道:“老爷,如今工厂缺人,手艺人又没了生计,咱们得想个法子,不能让他们就这么干耗着。”沈逸尘深以为然,他思索片刻后回答道:“夫人所言甚是,我正有此意。咱们可以开办职业培训学堂,把手艺人召集起来,教他们工厂所需的技能,既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又能为工厂输送合格的工人,可谓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林婉清自告奋勇地承担起学堂筹备的重任。她四处联系场地,聘请有经验的师傅担任教员,还亲自参与课程设置。不久之后,一所所职业培训学堂在各地相继开办起来。学堂里,既有传统手艺的传承课程,让老手艺人将绝技发扬光大,也有针对工厂生产的技能培训,如机械操作、纺织印染等。学员们在这里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学成后纷纷投身工厂,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沈萱在《新学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文化传播事业。她意识到,要想让更多人接受新观念、新技术,仅靠一本刊物远远不够。于是,她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创办了一家报社,每日发行报纸,报道国内外时事新闻、工业动态、科技进展以及各种新思想。报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配图,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关注,发行量节节攀升。同时,她还组织了一系列文化讲座,邀请学者、专家到各地讲学,普及科学知识、宣扬变革精神,让新思潮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在民间生根发芽。
在外交领域,王朝也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工业产品的日益丰富,沈逸尘建议皇帝积极拓展海外贸易市场,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皇帝欣然采纳,选派得力大臣率领商队出使各国,带去王朝精美的丝绸、瓷器、机械制品等特产,展示工业成就,寻求贸易合作机会。在出访过程中,他们不仅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还学习借鉴了许多他国先进的商业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模式。回国后,这些经验被迅速应用到国内的商业活动中,推动了王朝商业的进一步繁荣。
边疆的稳定依旧是王朝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火器营”的基础上,沈逸尘提议组建一支现代化的边防军,配备先进的火器、精良的装备以及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皇帝大力支持这一举措,下令从各地选拔优秀青年入伍,同时加强边防设施建设,修建坚固的堡垒、瞭望塔等防御工事。为了确保边防军的战斗力,沈逸尘还亲自制定训练计划,邀请海外军事教官前来指导,让士兵们掌握现代化的作战技巧。在一系列措施的保障下,边疆固若金汤,周边部落与王朝的关系愈发融洽,通商往来日益频繁,为王朝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岁月匆匆,又是数年过去。在沈逸尘一家及全体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下,王朝在奋进的新程上大步前行。科研所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部分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化工园区初见规模,生产出的各类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电子产业从无到有,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职业培训学堂为工厂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合格劳动力;报纸和文化讲座让新观念深入人心;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王朝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边疆安稳,百姓安居乐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沈逸尘一家回首往昔,感慨万千。那些拼搏的日夜、挫折与困境,都化作了成长的基石。展望未来,他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深知前方仍有挑战,但只要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王朝必将在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他们怀揣着这份信念,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向着未知却充满希望的远方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