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硅谷蝶变
硅谷的第一天,我就被这座城市的活力震撼了。
从机场出来,阳光明媚,空气中弥漫着创新与梦想的气息。与上海的高楼林立不同,这里的科技公司往往隐藏在低调的办公园区里,每一个建筑都仿佛孕育着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创新。
培训项目安排得极其紧凑。第一站是斯坦福大学的新能源创新中心。我们将参与为期一周的技术研讨和实地考察。
第一天的开场报告让我就心潮澎湃。来自全球各地的工程师、企业家、学者,围绕着新能源的未来展开激烈讨论。我第一次感受到,科技创新是一个没有国界的领域。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遇到了来自德国的马克。他是一位专注于风电技术的工程师,对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极其感兴趣。
“你们在海上风电方面做得很出色,“马克称赞道,“尤其是近海风电场的选址模型。“
我意识到,我在公司完成的那个项目,已经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这种成就感,是我从未有过的。
培训的第四周,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降临。
郭旭因为公司的战略合作项目来到硅谷出差。得知消息时,我内心有些不自然的慌乱。这种感觉很奇怪,仿佛回到了初入职场时的忐忑。
“要不要一起吃个饭?“我鼓起勇气给他发了消息。
他回复得很快:“OK。“
选了一家米其林餐厅。硅谷的夜晚温和而静谧,餐厅的落地窗可以看到远处科技公司的轮廓。
郭旭比我想象得更放松。没有了办公室的正式,他看起来年轻了许多。深灰色的休闲西装,衬衫领口微微敞开,显得随性又禁欲。
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多家硅谷顶尖科技公司。特斯拉、谷歌能源、苹果可再生能源部门……每一站都让我眼界大开。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创新公司。创始人是一位40多岁的女性,她分享了自己创业的艰辛历程。
“创新不分性别,“她说,“重要的是你的视野和勇气。“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想起了在兰州那段被前夫压迫的日子,想起了艰难重生的历程。现在,我站在了世界级的舞台上。
晚餐上,我详细地讲述了培训的收获。从太阳能电池技术到风电场选址创新,每一个细节我都谨慎地阐述。
郭旭听得很认真,偶尔会问一些专业问题。那种目光,仿佛在审视一个可造之材。
“你的项目很有想法。“他评价。
培训的第三周,我们进行了一个为期五天的创新项目实战。来自全球各地的学员被分成不同小组,需要设计一个可落地的新能源解决方案。
我的小组来自五个不同的国家:中国、美国、德国、印度和巴西。我们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
晚餐进行到一半,我鼓起勇气:“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
他笑了:“是你自己争取来的。“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一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情感。不仅仅是尊重,更像是一种默契。
头两天的讨论充满了争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低成本“和“高效率“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美国人追求技术极致,德国人强调系统性,印度人关注规模化,巴西人则更看重本地化应用。
作为中国团队的代表,我逐渐找到了平衡点。我提出了一个混合模型: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和经济特点,定制差异化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
最后一天的路演上,我们的方案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这意味着,我们的创新可能真正改变某些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现状。
回到酒店的夜晚,我给郭旭发了一条信息,汇报了项目进展。他很快回复:“做得好。“简单的四个字,却让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培训结束前的晚宴上,马克找到我:“希望未来我们能有更多合作。“
我微笑着说:“期待。“
回国的飞机上,我看着窗外的云层,感慨万千。曾经的我,像一片随风飘荡的落叶。而现在,我已经成为了能够穿越大洋、俯瞰世界的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