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先说往往先死
个案:
王董事长和李总经理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这种难得的友谊,促使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共同创业,不分彼此也不拘名分。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过是形式上的称呼,实际上凡事商量办理。
近来,情况稍微有些变化。为了某些事情,双方的意见很难一致。以往遇到类似情形,两人总会坦诚地表示自己的意见,就算大声争吵,也不至于伤感情。现在却不是这样,见面时打招呼,却很少面对面地谈问题。大多数事宜,都通过朱秘书来联系解决。
朱秘书夹在中间,实在相当为难。遇到问题,请示王董事长,答案不外乎“你应该去问总经理”。转过头来请教李总经理,却又听到“你先去问问董事长”的指示。谁都不愿意先说,弄得朱秘书转来转去,很难得到具体的解答。
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朱秘书只好含含糊糊地编造一套对方的说辞,结果竟然是“怎么可以这样”?因而说出刚好与对方相反的论点。
朱秘书转过来转过去,费好大的劲才能够解决一个问题,觉得苦恼万分,却又很难突破。
请问:
1.王董事长和李总经理原本情意相投,为什么共同创业之后,反而貌合神离呢?
2.为什么先说先死呢?
3.朱秘书的沟通,主要困难是什么?
4.王董事长和李总经理难道不了解朱秘书的苦衷?
5.商场上的讨价还价和这个案例有什么关系?
分析:
1.中国人常说“合”字很难写,意思是“合伙”事业不好办,很不容易好头好尾。往往创业阶段一过,好像蜜月期满,就要开始争吵似的,弄得大家都没有信心。
王董事长和李总经理当然也有情意相投的蜜月时期,两人都觉得合作事业十分顺利。不料,人员越来越多,事务越来越复杂,于是,由小误会而积成大误解,加上“人一旦开始怀疑,就会越来越疑心重重”,以致彼此貌合神离,心存芥蒂,却又无法当面澄清,恢复原有的信任。
探究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很有趣,竟然是“先说先死”在从中作祟。中国人最了解“先说先死”的道理,而“先说先死”,又是屡试不爽的规则。使得中国人有很多事情,由于不愿意或不方便先说,造成沟通的困难。积久带来误解,自然引起猜疑。于是疑上加疑,便不得不反目成仇。合伙人最后成为仇人,真是始料未及。
仇人归仇人,没有拆伙以前,依然是合伙人,叫作合伙的仇人。这时候寻求中介人士,两方周转,似乎都相信他又好像都不相信他。
2.为什么“先说先死”呢?我们举一实例加以证明。有一次,我们参观化工厂的时候,行经仪表控制室,看见仪表板上,有若干颜色不同的指示灯,有亮着的,也有不亮的。有一个指示灯,则是一闪一闪的。
有人问:“这个指示灯为什么会闪?”
厂长回答:“因为液体快到临界点,如果到达临界点,它就不闪了。”听起来也蛮有道理。
想不到厂长刚刚说完,仪表工程师说:“不是的!那个灯坏掉了!”
大家看厂长,脸上无光,谁叫他先说,果然先死!
如果厂长不搭腔,用眼睛看仪表工程师,他就不得不回答:“那个灯坏掉了!”
这时厂长便可趁机指责他:“灯坏掉了,为什么不修理?弄成这样子,一闪一闪的,多难看!”
仪表工程师先说,厂长才可以责骂他,叫他先死。如今自己先开口,不幸又说错了。若是此时指责他,显得自己恼羞成怒,似乎不得体。
3.朱秘书请示王董事长,王董事长虽然说不出一套道理,却直觉地认为朱秘书要他先说先死,嘴里自然而然就会这样说:“你应该去问总经理。”
朱秘书请示李总经理的时候,由于李总经理同样存在着“先说先死”的观念,所以也不自觉地回答:“你先问问董事长。”
两个人推来推去,谁都不喜欢先说,因为先说先死,就算有人勇敢地情愿牺牲,一切由我先说,将来真的死了,不但没有人会衷心佩服,反而笑在心里,这才是人们一直推、拖、拉,不肯先说的真正道理。
先说为什么会先死呢?道理几乎都是相对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说的人说出这一方面的道理,后说的人很容易站在相反的立场,说出另一方面的道理。虽然双方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毕竟后说的人,可以针对先说的人,做一番整理和修补,甚至大挖其漏洞,弄得先说的人,好像相当没有学问。
先说的人站在亮处,人家摸得很清楚。后说的人若是存心挑毛病,专门拣他的缺失,保证把他整得体无完肤。先说的人,说来说去顶多说出道理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总有一部分被遗漏掉;后说的人,就可以针对这些缺失来大做文章,表现得很内行的样子。
朱秘书夹在两位老板之间,经常被弄得眼花缭乱,不得不编造一些某一方面的意见,引起另一方的反击,至少可以从中获取若干信息,再抽来剥去,比较有出现丝茧的可能。
4.王董事长和李总经理难道不了解朱秘书的苦衷?他们当然心里有数,可是爱护部属是一回事,自己不可以先死,则是更要紧的一回事。相形之下,让朱秘书团团转,也就成为“习惯了,也就好了”的最有效措施。
中国人十分讲道理,却又习惯于“你说东,我说西;你说西,我便说东”。反正有黑就有白,有东便有西,大家走着瞧。
5.商场上的情况更是良好的佐证。首先开价的人,实在非常为难。开出高价,客人一看价格这么高,回头就走,问都不来问。开出低价,自己一定吃亏,谁愿意这样做?
开实在价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却又不然。中国人喜欢杀价,讨价还价不成,又觉得没有面子,干脆不买,常常失去成交机会。
中国人为什么偏爱讨价还价?因为如果一还价便少付10元,请问有什么比这更容易赚钱的?喊一声赚10元钱,哪里去找?再说,谁知道喊价的人诚不诚实?万一他那边胡乱开价,我这边竟然深信不疑,岂不冤枉?
现在我们一方面呼吁大家推行“不二价”,却又常透过传播媒体,要大家“货比三家不吃亏”,这是什么道理?还不是信不过出价的商人?于是大家穿得整整齐齐,到百货公司看定价,再换穿便服,走向地摊去讨价还价,是不是又一次证明“先说先死”?
说明
打乒乓球的人,深知“先抽先死”。除非实力高出对方很多,才敢率先抽球,否则一抽便死,几乎是不争的事实。产品开发,先投入的往往先死,造成“老二”占尽便宜的现象,也是大家极具兴趣的话题。
女孩子买东西回来,很有兴致让大家欣赏她所购买的物品,却不会主动把价格讲出来。如果有人问她:“这件东西多少钱买的?”机警的女孩子也不至于开口便把所花的代价说出来,她会回答:“你猜猜看?”
要大家抛弃“先说先死”的念头,恐怕相当不容易。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孔子也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难道真的一点道理也没有?假若大家都不怕死,争先恐后地力求先说,偏偏又说得不伦不类,或者根本似是而非,究竟是好还是坏?
王董事长和李总经理深知“先说先死”的害处,以致好朋友变成合伙的仇人。但是,他们的问题,并不是放弃“先说先死”的观点就可以解决的。就算他们争着要先说,结果也是白白地牺牲掉,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要则
1.先说先死的道理,大家知之甚详,共同不知不觉地引以为戒,却因此而不敢先开口,不愿意先说出自己的意见,以致增加许多沟通的困难,必须用心加以克服,以提升沟通的效果。
2.最好深入研究一个问题:“人人都知道先说先死的道理,究竟谁应该先开口呢?”否则没有人愿意先说,老在那里说一些没有用的话,浪费时间。
3.先说也可能不死,不过需要更高明的本事,才办得到。若能达到这种先说也不会死的境界,堪称沟通高手了。情势不利的人最好先申述自己的意见,让情势比较有利的人公正地给予“合理的建议”,双方才有圆满沟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