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行动胜过语言
个案:
王课长把张三私底下骂了一顿,指责他犯有三大错误,并且义正词严地说:“自己的工作做不好事小,弄得全课受牵累才是事大。”张三不吭气,既不否认也不承认,只是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埋头工作。
过了两天,王课长又把张三拉到一旁,偷偷地说:“我昨天找李四,把整个事情弄清楚,才知道你并没有错。不过,你既然没有错,为什么不吭声呢?”
张三心里有数,课长的话,虽然看起来有责怪的味道,指责自己不吭声,不为自己抗辩,其实,他是在道歉,真正的意思是:“对不起,我错怪了你。”
李课长在业务汇报会上,公开批评朱五和龚七的工作态度很差,不但不积极,反而有故意推、拖、拉的现象,实在令人痛心。朱五和龚七站起来,一再保证并无此事,只是朱五忙于年度结算,龚七刚好弟弟要出国进修,难免有点分心。但是,李课长始终坚持他不会冤枉好人。
不久,消息传来,李课长要请大家吃饭。问了半天,问不出什么理由。于是,大家心里明白:“那天在业务汇报会上乱发脾气,事后觉得自己太过火,又不便公开道歉,所以借请吃饭的机会,让大家消消气。”
林经理火冒三丈,和刘经理吵了一架。事后,林经理带着倪课长去找刘经理,把吵架的责任推给倪课长,说是倪课长说得不够清楚,才会引起这种误会。刘经理一看倪课长的表情,便知道他不过是代罪的羔羊。他也顺势推说自己也常常如此,于是握手言和,皆大欢喜。
陈董事长骂错了人,却在下一次会议当中不慌不忙地说:“上一次会议,我把营业课长数落一番,相信大家都会觉得奇怪,像鲁课长那么认真负责而且表现良好的主管,董事长为什么还要给他难堪?各位要明白,我不是一个是非不明的人,要不然,凭什么当董事长?我只是想在鲁课长最艰难的时候,帮他一点忙,可是,我又不能替他做些什么,所以,我就故意公开指责他,让他在部属面前更有理由可以要求。这个坏人让我来做,各位看怎么样?”
请问:
1.中国人不容易承认错误吗?为什么同样承认错误,会产生这么多的花样呢?
2.张三如果当场申诉自己没有错误,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对张三有什么害处?
3.李课长和王课长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4.林经理的表现,是不是已经达到道歉的目的?
5.陈董事长的说辞,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分析:
1.中国人容易不容易承认错误?真的很难讲。
表面上,中国人不容易认错,也不肯承认错误。实际上,中国人很容易认错,也知道有过失就要承认。但是,各阶层的认错方式,非但不一致,而且会因人因事而不同。
有错误就公开承认,容易引起错误太多、常常认错的错觉。更糟糕的是,常常承认错误,似乎并不认真,不过口头说说,心中根本缺乏诚意,大家更不容易谅解。除非很少犯错,才敢有错误就承认。有错误不承认,大家十分厌恶,对自己非常不利。最好的办法,依然是看情况做出不一样的反应。
2.王课长私底下指责张三,如果张三丝毫不让步,势必当场吵起来。万一声音大些就变成“顶撞”,那就是一种“犯上”的行为。事实上,部属如果每一次都有理由,上司也会觉得他死不认错,一方面可能不再指出他的过失,一方面也可能不重用他,甚至有机会就要把他调离自己的单位。
张三心里明白,我如果没有过失,就用不着害怕上司指责。同时,是非、对错往往是相对的,谁敢说什么人绝对没有错误?就心理反应来看:部属抗辩,上司发现自己怪错人了,觉得没有面子,便会小题大做,赶快抓住小处大做文章,结果部属还是有错。相反,部属十分坦然,既不抗争也不承认,上司就会觉得奇怪,一个人犯错还会这么笃定,难道是我看错了?于是,他会进一步去了解,由于没有面子上的压力,他会忘掉小节,偏向大处设想,因而认为部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误。但是,大错没有,小错依然难免,上司骂几句,也是应该的,这时,心里会浮起一些歉意,所以开口说:“你既然没有错,为什么不吭声呢?”
真正引起王课长内疚的,是张三挨骂之后,回到工作岗位上,并没有发牢骚、生闷气。他那种若无其事,继续照常工作的行动,才是激发主管反省、抱歉的主要力量。
如果张三能够接受王课长并未直接明言的道歉,王课长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用实际行动来补偿他对张三的伤害。中国人认为:实际行动比嘴上说辞要来得有效。
3.李课长和王课长不同的地方,是他已经公开批评朱五和龚七,不可能私下了结。但是,要一位课长公开向部属道歉,理论上相当应该,实际很不容易实现。还有更糟糕的事实,有一位课长,强迫自己公开道歉,事后却斤斤计较于部属不能够在犯错时适时向他道歉,以致时时扮演法官的角色,逐渐失去上司应有的亲和力。
李课长不便公开道歉,又不能不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歉意。于是,心生一计,用请客的方式,把有关的人聚集起来,在酒气菜色之间,表示向大家赔个不是。
上司请吃饭,可能有许多目的。如果明白说出来,大家就不必用心去猜测。不明言请客究竟是为了什么,大家用心打听,再经过“权威人士”的分析,当然心明眼亮,用不着公开宣示了。
4.经理比课长大,愈大就愈不便认错。林经理和刘经理吵架,如果再坚持下去,有一天会传到总经理那里,大家不好看。如果林经理向刘经理道歉,理论上是修养好,实际上很容易造成“常常犯错”的观感,毕竟不是好事。
林经理知道自己理亏,拖下去会不利。倪课长很可能会自告奋勇,希望出面顶罪,让上司好下台。双方很快达成默契,由林经理当着倪课长的面,向刘经理说明自己错误的缘故,完全是倪课长说得不够清楚所致。刘经理当然也不愿意事态继续扩大,赶忙指称自己也有这种经验,事情弄清楚就好,过去就让它过去。
虽然看起来林经理并没有道歉,事实上他的行动,已经达成道歉的功能。有人担心倪课长受委屈,实在大可不必。林经理固然对倪课长心存感谢,刘经理又何尝不了解这当中的道理?倪课长肯这样做,只有好处,并无害处。有人关心:到底是谁的错,为什么不把它公开出来?中国人的习惯,把错误改过来,下一次不要再犯,比较要紧。至于是什么人的错误,只要大家心里有数,不一定要弄得当事人十分难堪,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从此不再违犯,面子也保持住,岂非更好!
假若我们坚持林经理既然错怪了刘经理,必须正式向刘经理道歉,才是君子风度,那么,林经理公开向刘经理表示歉意,却暗地里想尽办法,扯刘经理的后腿,甚至设计破坏刘经理,又有什么好处?
当事人愿意道歉,没有必要反对他这样做。当事人希望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歉意,我们也没有理由批评他的做法。一切顺乎内心的意愿,才见真诚,也才有功效。
5.陈董事长比林经理更高一招,他不拿任何人做替身,因为那样一来,他至少欠这个替身一个人情,势必又要想办法找机会还他。他施展看家本领,把死的说成活的。原本是骂错了,却指明那是故意这么做,别有用心。
大家对陈董事长的说辞,可能产生什么反应呢?很明显有两种可能,一为欣然接受,一为深恶痛绝。
如果董事长平日为人公正,而且和蔼可亲,凡事能为大家着想,有好处也会想到众人,那么,他不明白认错,大家也知道他已有悔意,趁这个机会,把鲁课长认真负责、表现良好说出来,实际上已经还他公道了。
这时候,大家会认同:董事长就是董事长,小错难免,只要不是恶意的,大家不必记在心里,更谈不上要他道歉。大家所持的理由是:董事长代表整个公司,就算错怪鲁课长,数落他几句,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如果董事长平日私心很重,待人严苛,缺乏亲和力,凡事斤斤计较,有好处生怕员工知道,那么,他不明白认错,却强辩自己是故意的,大家心里愤愤不平,虽然敢怒不敢言,也会想尽办法,表达一下内心的不满。
这时候,大家会认为:董事长是公司的最高领导者,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以后有谁做错了还肯承认?今后对他所说的话,大概没有人会相信了。
说明
身份地位越高,越应该知道自己的缺失或弱点,以便及早补救,这是大家一致的希望。然而,身份地位越高,我们赋予他自由的范围也越大,他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歉意。我们只有一个要求:赶快用心设法补救,千万不要坚持“错就要错到底”。
公司文化,是决定“以哪一种方式表达歉意”的主要力量,只要大家认同,便能够收到实际的功效。
真实的行动改变,比口头道歉要有力得多。行动胜过语言,光是嘴巴上道歉,不如表现在实际行动的变革上,这才是道歉的真正用意。
还有一种相当独特的“说到不死”的现象,值得我们深一层探讨。
有人说中国人经常不说实在话,我们承认这种事实。但是中国人不说实在话,并不代表中国人普遍存在说谎或欺骗的行为。我们时常为了不激怒对方,顾及对方的面子,以及表示尊重对方,才不说实在话,其动机很少是为了欺骗,因此说起这种不实在的话来,并没有欺骗的感觉。我们也不认为这是善意的欺骗,反而指称根本不是欺骗。
把话说得妥当一些,虽然不真实,却也不是欺骗,目的在求说到不死。预防对方不高兴或动怒,把必要的道歉预先化解掉,算不算是一种行动胜过语言的变形呢?
要则
1.不要老是激怒别人以后再想办法道歉,而应该在行动或说话之前,多多思虑,妥为预防。不得罪别人,也就不需要道歉。
2.万一考虑不周,得罪了别人,这时候是不能仅仅靠口头道歉就了结了的。最好想想办法,有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可以让不良的行为获得合理的补偿?毕竟行动胜过语言,更能够让对方谅解。
3.中国人普遍不太相信对方的话,却十分相信自己的感受。行动所引起的感受,其效果要比口头说说来得好。以行动代替语言,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