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生信任
“一内涵二”的说话方式,居于“是中有非,非中有是”的基础,说“好”的时候,含有“不好”的成分;说“非”的时候,也常常含有“是”的成分,给人一种左右摇摆、脚踩两只船的感觉,因此不容易产生信任感,如图7-6所示。
图7-6 不易生信任
政策明定为不通,实际上却一直在通。明了“一内涵二”哲理的人,当然明白“说不通便是为了要通”的道理,但是不明了的人,就会指责说的跟做的不一致而心生怀疑。
例如,中国人说“随便,随便”的时候,务必提高警觉,因为中国人都不随便,一随便他就不高兴。有些人不明此理,便认为中国人口是心非,虚情假意。说过的话又常常变动,好像说话不算数,令人更加不敢信任。
例如,中国人向人家借钱,都说:“随时需要,随时奉还。”结果真正需要时却说:“抱歉,现在没有钱,有钱一定还。”于是,大家都认为中国人说话不算话,没有信用,最好不要相信,以免吃亏上当。
点睛之笔
中国人说“随时”,翻成英文时,不是“anytime”,而是“the proper time”。你需要钱时,我正好有钱,当然随时奉还。你需要钱时,我正好没有钱,时机不对,抱歉,不能归还。现代中国人弄不清楚“随时”的真正含义,便愤怒地指责中国人没有信用,其实是对“一内涵二”的一种误解,并不是中国人真的不讲信用。
“一内涵二”的种种缺失,说起来都是行为上的变态,不合乎“一内涵二”的合理规范。这些缺点确实存在,不容怀疑。并非“一内涵二”哲学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应用人的过犹不及,才弄成这种令人难以接受的情况。
不容易学习是真的,但是只要心存敬意,不要一下子就想把它丢弃,持之以恒,实际并不难学。不觉得公平,只要明白“不合理的公平”远不如“合理的不公平”的道理,很快就会改变过来。不容易判断,需要较长时间的历练,更深一层的思考,自然会愈来愈容易。不觉得单纯,应该认清人生本来就相当复杂,一味追求单纯,是怕负责任的表现。
不能说分明,必须分辨不说分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不存心欺瞒,便无不可。不易生信任,就要再进一步了解“一内涵二”的用意,自然有办法信任而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