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改革之风
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表面上因刘禅的果断决策而暂时稳定,但内忧外患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个偏安一隅的国度。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东吴伺机而动,蜀汉的局势如同一根紧绷的弦,稍有不慎便会断裂。
夜深人静,成都皇宫的御书房内,烛火摇曳。刘禅与蒋琬、费祎、姜维等重臣围坐一桌,神情凝重。刘禅缓缓开口:“丞相虽逝,但蜀汉不能就此沉沦。朕思虑良久,决定推行一系列改革,以振兴国势。”
蒋琬点头道:“陛下英明。然改革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慎之又慎。”
费祎补充道:“尤其是世家大族,他们掌握着蜀汉大部分财富和资源,若改革触及其利益,恐生变数。”
刘禅微微一笑:“朕已有对策。改革需徐徐图之,既要革新,也要平衡各方利益。”
这时,姜维突然插话:“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禅挑眉:“伯约但说无妨。”
姜维正色道:“改革固然重要,但臣担心军中将士会因政策变动而心生不安。尤其是魏延将军,他性子刚烈,若得知改革涉及军权,恐有不满。”
刘禅哈哈一笑:“伯约多虑了。魏延虽性如烈火,但对朕忠心耿耿。朕已命人送去一坛美酒,他此刻怕是正喝得痛快,哪还有心思管这些?”
众人闻言,皆忍俊不禁。费祎打趣道:“陛下果然深谙驭人之道,连魏延这等猛将也能轻松拿捏。”
次日早朝,刘禅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废除宰相制,改设内阁:刘禅宣布废除丞相一职,改设内阁,由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组成,共同决策国事。这一举措既分散了权力,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鼓励农业与手工业:刘禅下令减免赋税,推广先进农具,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同时,他大力支持手工业发展,尤其是丝绸、铁器等蜀地特产的生产。
提升商人地位:刘禅宣布商人不再被视为低贱之人,允许他们参与科举考试,甚至授予官职。这一政策迅速激发了商业活力,成都的市集日渐繁荣。
大赦天下:刘禅宣布大赦天下,释放轻罪犯人,并鼓励他们投身农业生产或手工业,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刘禅深知,蜀汉的衰落与人才凋零密不可分。他决定从教育入手,推行考举制度改革:
设立官学:刘禅下令在各郡县设立官学,免费招收学子,教授经史子集及实用技艺。
改革考举制度:刘禅宣布,科举考试不再局限于世家大族,凡有才之士,不论出身,皆可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不仅包括经义,还增加了算术、农学、工技等实用科目。
平衡世家利益:在蒋琬的建议下,刘禅对世家大族给予了一定的优待,例如允许其子弟直接进入官学,或在科举考试中享有加分特权。这一举措缓和了世家的抵触情绪,使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短短一年内,蜀汉的气象焕然一新:
农业丰收:新农具的推广和赋税的减免,使蜀地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手工业繁荣:成都的丝绸、漆器等手工业品远销各地,甚至吸引了东吴和曹魏的商人前来贸易。
人才涌现:考举制度的改革,使一批寒门子弟得以崭露头角,蜀汉的官僚体系逐渐焕发活力。
然而,蜀汉的国力与曹魏和东吴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刘禅深知,改革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曹魏和东吴对蜀汉的改革极为关注。曹魏的司马懿冷笑道:“刘禅此举,不过垂死挣扎。蜀地贫瘠,再如何改革,也难以与我大魏抗衡。”然而,他暗中下令,加强对蜀汉的情报搜集,并试图效仿其改革措施。
东吴的孙权则对蜀汉的商业政策产生了兴趣。他召集群臣,商议是否在东吴推行类似的政策,以增强国力。
与此同时,李昭在深山中的古蜀国遗迹中潜心钻研。他通过古蜀国的文字和符号,逐渐揭开了这个神秘文明的面纱。一天夜里,他在祭坛旁发现了一块刻满符号的石板,上面记载着古蜀国的起源:
“吾族自天外而来,于此建立文明,以期与地球共生。然天象突变,吾族不得不暂离此地,待时机成熟,再行归来。”
李昭震惊不已,原来古蜀国竟是百万年前的外星文明!他们因某种未知的原因离开地球,留下了这些遗迹,以待未来重返。然而,百万年过去,他们始终未曾归来。
李昭握紧手中的玉石,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他意识到,古蜀国的科技或许是改变蜀汉命运的关键。他决定将这些发现献给刘禅,为蜀汉的崛起贡献力量。
夜色深沉,李昭站在祭坛前,望着满天星辰,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忐忑。他不知道,自己的发现将如何改变蜀汉的命运,也不知道,古蜀国的秘密是否会引来更大的危机。
而在成都皇宫中,刘禅站在城楼上,眺望着远方的山川,低声自语:“蜀汉的崛起,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