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黯然离场和被迫变招
朱元璋先后收服朱升和刘伯温,在宁越府和处州建立起了较为牢固的统治基础,这个阶段的工作应该说是卓有成效的。但朱元璋根本来不及休息,反而立刻又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
朱元璋之所以会这样急迫,是因为他西边的赵普胜部出了大事:1359年九月,陈友谅设计暗杀了赵普胜,并积极接受他的军政遗产。
天完政权是徐寿辉和彭莹玉共同建立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天完政权的股份主要把持在这两人的手上。但彭莹玉于1353年就义,他手中的军政遗产就被分给了自己的各位弟子。
在元末有一帮名字里面带“普”字的乱世枭雄,比如杨普雄、丁普郎、项普略、欧普祥、陈普文、赵普胜和邹普胜等,他们都是彭莹玉的弟子,属于辈分最高的“普字辈”,也是分得彭莹玉遗产最多的一群人。
而徐寿辉这一系的主要领导人数没有“普字辈”那么多,但都是个顶个儿的大咖。比如天完政权曾经的丞相倪文俊,比如割据巴蜀二十余年的明玉珍,再比如号称“朱元璋一生之敌”的陈友谅。
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徐寿辉由于魄力不足,根本无力压制“普字辈”,所以丞相倪文俊便希望把徐寿辉赶下台,然后带着明玉珍等人收拾“普字辈”。
在内讧过程中,倪文俊不敌徐寿辉,逃到了亲信陈友谅的地盘,最终却被陈友谅所杀,而陈友谅则接收了倪文俊的余部,开始拥有与徐寿辉、明玉珍鼎足而立的资格。
外有“普字辈”压顶,内有陈友谅、徐寿辉蠢蠢欲动,明玉珍率先选择后退,他明确表示:自己愿意为天完开疆拓土,往西边的重庆发展,不掺和内部的这些破事儿。
明玉珍退让之后,陈友谅立刻重复着倪文俊的行动,那就是和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争权夺利。徐寿辉为人老成保守,并不是陈友谅的对手,他手下的那点儿势力也逐步被陈友谅蚕食。
应该说,到了1358年,抛开远遁巴蜀的明玉珍不谈,陈友谅已经成为天完政权徐寿辉一系势力最大的人,徐寿辉在很大程度上都要看陈友谅的眼色行事。在这种背景下,陈友谅自然要将目光转向彭莹玉一系的“普字辈”,只有除掉他们,陈友谅才算是真正掌控了天完政权。
陈友谅收拾“普字辈”的过程顺利吗?并不顺利。陈友谅和赵普胜过招的事我在前文说过。他命令赵普胜打池州,就是想挑起赵普胜和朱元璋的矛盾。但朱元璋和赵普胜都是理智的人,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罢兵,空留陈友谅在原地跳脚。
眼见收拾不了赵普胜,于是陈友谅开始向西南转移进入江西。江西西部是欧普祥的地盘,陈友谅拿下元廷驻守的数座城池之后,打算向欧普祥下手。
“普字辈”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赵普胜看到陈友谅放过自己,转头去找欧普祥的麻烦,那是大大舒了一口气。在赵普胜看来,你陈友谅和其他“普字辈”的人打生打死都无所谓,别来找自己的麻烦就行。
赵普胜是舒了一口气,朱元璋可就不开心了。要是陈友谅灭掉了欧普祥,再次率军东进怎么办?赵普胜肯定挡不住陈友谅,到时候肯定又要拉着自己当靠山,狐假虎威地吓唬陈友谅。
可按照朱元璋的战略设想,最完美的剧本应该是这样的:赵普胜和欧普祥等天完政权的“普字辈”大佬合力拖住陈友谅时,自己抓紧时间,联合方国珍赶快把张士诚给灭了,然后再玩个“假途灭虢”的把戏,想办法把方国珍也给灭了。到那时,陈友谅和“普字辈”大佬之间要么处于胶着状态,要么一方被灭一方险胜,自己则可以从容地收拾残局。
如果上述两种情况都未发生,那么长江以南的局势就变成明玉珍占据上游,陈友谅和“普字辈”大佬共享中游,朱元璋独占下游,这也比朱元璋现在这样左右受夹攻要好得多。
朱元璋为什么不愿意先与陈友谅交锋呢?原因很简单,陈友谅处于中游,中游打下游是顺流而下,天然就占据优势。而朱元璋如果没能吃掉方国珍所部,他手下的战船数量也不足,恐难以与陈友谅争锋。
在这个战略设想当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普字辈”大佬,他们必须死死拖住陈友谅,为自己争取时间。可眼看欧普祥就要挺不住了,赵普胜却在一旁嘻嘻哈哈地看热闹,这怎么能行呢?
于是朱元璋决定攻打池州,逼着赵普胜把大本营西移回安庆,并营造出一股随时会攻打安庆的气氛。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逼迫赵普胜向陈友谅求援,如果陈友谅率兵来救,欧普祥那边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自己只要把陈友谅拖在安庆一带,欧普祥就有机会在江西给陈友谅捣乱。如果陈友谅见死不救,那至少拿回了池州,“普字辈”大佬也可以在内部攻讦陈友谅,自己可以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发展,瞅准时机先收拾张士诚。
收复池州的战役进行得非常顺利,赵普胜被朱元璋的军队打得抱头鼠窜,最终只得收拾残兵败将逃回安庆。赵普胜躲在城中,一方面向朱元璋求和,另一方面赶忙联系皇帝徐寿辉和平章陈友谅:我要被朱元璋灭掉了,你们快来救我!
收复池州之后,朱元璋回到宁越府,一方面在长兴、江阴和常州等地与张士诚展开较量,另一方面则开始部署攻打处州的事宜,这才有了后来收服刘伯温的一系列事件。
预料中的追兵没有来到,赵普胜慢慢也回过味来,看来朱元璋并不想动我,只是觉得我在池州碍眼,想把我打发到江西和陈友谅团聚罢了。赵普胜也不傻,陈友谅在江西收拾欧普祥,自己没必要凑那个热闹,既然已经被困在安庆动弹不得,那就暂且如此吧!等陈友谅收拾完欧普祥之后,朱元璋就会记起我的好了,到时候再让他恭恭敬敬地把我请回池州去,否则我绝不帮他。
定下心来的赵普胜立刻又派人向西边的徐寿辉和陈友谅送信,大意是说安庆目前固若金汤,朱元璋不敢来犯,等我休养一段时间之后,再点齐兵马把池州夺回来,你们忙你们的,我这儿暂时不用管了。
赵普胜和朱元璋打得起劲儿,陈友谅在一旁看得分明:朱元璋这招叫“驱虎吞狼”,希望我们天完内部先斗起来,方便他姓朱的向东发展。你别想好事了!无论赵普胜还是朱元璋,他们对陈友谅都足够重视,但他们显然低估了陈友谅的下限,更低估了陈友谅的决断力。
想当初,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打得热火朝天,元廷介入之后,朱元璋立刻停手,哪怕是赵普胜突袭池州,朱元璋也没敢还手。为什么?因为朱元璋担心轻举妄动会招致夹击。事后虽然证明朱元璋有些多虑,但我们必须得说,想要夺取天下,既要有放手一搏的勇气,更要有小心谨慎的心态。
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标准来推断,在江西形势不明时,陈友谅肯定是不敢擅自离开的,因为陈友谅周围也有徐寿辉、欧普祥和赵普胜三大政敌。如果因为陈友谅的突然离开,导致江西形势发生逆转,那陈友谅的未来恐怕就有些不妙了。到那个时候,被陈友谅看作傀儡的徐寿辉有可能联合兵败的赵普胜一起配合欧普祥,三方合力将陈友谅夹在中间。
可陈友谅看准了他们不会联合,或者说看准了他们的动作会慢一拍,而朱元璋又在围攻处州,所以他当机立断,欧普祥这边先不管了,赵普胜现在正处于低谷期,先把这人给解决掉,朱元璋没工夫来救他。
就这样,陈友谅摆出一桌鸿门宴,轻松干掉了赵普胜。赵普胜一死,周边势力都开始紧张了,尤其是朱元璋。老朱心里是千悔万悔。真没想到陈友谅胆子这么大,居然敢放下江西,带兵从江州(今江西九江)连夜赶往安庆收拾赵普胜,而且不是活捉或软禁,是直接击杀,他就不怕天完内部产生哗变吗?欧普祥也是废物,这个时间差难道就不知道利用起来吗?徐寿辉更是没用,你就眼睁睁看着自己内部倾轧吗?
事已至此,说再多也没用了,唯一的好消息是陈友谅虽然行险,却依然不敢在安庆久留。这里毕竟是赵普胜长期经营的根据地,所以在解决掉赵普胜之后,陈友谅立刻返回了江州,朱元璋也不用担心西线受到攻击,所以还是安心围攻处州。
尽管如此,朱元璋的心情还是非常沉重。赵普胜已死,没有他居中润滑,自己和陈友谅的地盘直接相邻,大战已不可避免,但己方军队人数和水师战船均不如陈友谅,东边还有张士诚虎视眈眈,方国珍不过是墙头草,根本就靠不住,一旦轻启战端,祸福难料。
不管事情有多难,总要想办法去面对。朱元璋先是派人联系方国珍,要给他升官。方国珍也不傻,你朱元璋眼看就要被陈友谅收拾了,我干吗现在接受你的官职啊。于是他对朱元璋的使者说自己身体不好,眼看活不了多久,实在没办法接受吴国公的美意,请替我谢谢他。
方国珍的拒绝并未出乎朱元璋的预料,他本来也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想法碰运气,现在方国珍靠不上,张士诚态度暧昧,那就暂时别管他们了,安心考虑陈友谅的事吧。
陈友谅有高超的决断力,朱元璋能与之争锋,在这方面的才干自然也毫不逊色。当朱元璋决定凭借一己之力与陈友谅抗衡时,就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
首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固守池州一线,防备陈友谅的突袭;其次,朱元璋命汤和、吴良和耿炳文固守常州江阴一线,防备张士诚的突袭;第三,朱元璋命夏煜加强与方国珍的联系,尽最大可能拖住他,不能帮忙也别添乱;最后,朱元璋亲率大军坐镇应天府,等待决战日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