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记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申报记者顾淮生

看着顾淮生,农妇有些局促。

眼前这个年轻人,衬衫西裤,打着领带,手里还挽着西装外套,衣衫整齐,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一看就不像是普通人。

只见农妇光顾着盯自己,都没听进自己的话,顾淮生只好重复了一遍。

“啊?”农妇一脸迷惘的眨了眨眼。

她慌里慌张的,立马叫嚷了一声,把自家男人给从屋里叫出来了。

“怎么了?”男主人趿拉着一双草鞋,不耐的走了出来。

农妇赶紧说道:“这个后生仔说的什么,我听不懂。”

“这……”男主人皱着眉头。

顾淮生立马重申了一遍自己的诉求,心里也无可奈何。

他总算明白了,这里是粤省,而不是其他地方。

以前他大学在粤省念书,用普通话沟通,大家都毫无障碍,他便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接触学习广府话。

虽然能听得懂,但他却不会说。

然而,民国的粤省,能听懂普通话的人,少之又少,更别说这些普通百姓了。

如今,可算是鸡同鸭讲了。

“你等等,我找个人来。”男主人也明显慌了,赶紧安抚了一下顾淮生,火急火燎的趿拉着那双破旧的草鞋,匆匆离去。

留下那位农妇,一脸局促的朝顾淮生扯了扯唇,生怕惹恼了这位看似并不简单的客人,双手揪着抹布,久久不松。

少顷,男主人陪同一个人,迅速赶了回来。

“许老师,就是这位先生。”他客气的朝身边的年轻姑娘介绍了起来。

顾淮生侧头一看,瞬间眯起了眼眸。

眼前的这位年轻女人,看着像是二十出头的年纪,穿着一身白衬衫和高腰黑长裤,脚踩黑色的小皮鞋,还扎着高高的马尾辫,颈项白皙修长,配合着这一身乖巧又靓丽的打扮,着实有一种清纯又高雅的气质。

在民国的时候,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人。

听这男主人的称呼,似乎还是个老师?

难怪!

这年头的知识分子,出身不凡,有这样的家世,经得起这种打扮。

“这是我们的许老师,她肯定能听得懂你说的话。”男主人客客气气的对顾淮生说道,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

“你好,请问有什么事吗?”许老师朝顾淮生礼貌一笑,出口便是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腔调。

“这位老师你好,我初来乍到,想要在这里借住一宿,我付房费,一晚上一毛钱。”顾淮生微微一笑。

许老师有些犹疑,对顾淮生抱歉的说道:“请稍等一下,我跟他们沟通一下。”

扭过头去,她便跟这对夫妻对话了起来,用的也是十分流利清晰的广府白话。

当这对夫妻听到能拿到一毛钱的房费时,双眼一睁,异常兴奋。

可是,他们对视了一眼,最终还是叹了口气。

估计他们都以为身为外地人的顾淮生,听不懂当地方言,其实,顾淮生都一一听在了耳中,也清楚他们的顾忌。

最终,许老师还是回过身,解释了起来:“先生,他们觉得和你难以沟通,生怕怠慢了你,所以不敢收留你住宿。”

不过,还没等顾淮生露出失望之色,她又立马补充了一句:“但我们学校还有空房间,你可以跟我回去借住一晚,不用收费。”

“这怎么好意思……”顾淮生说道。

许老师摇了摇头,“没事,我们学校有时候也收留无家可归的过路人。”

对此,顾淮生便答应了下来,决定跟这位老师走了。

毕竟,留下来鸡同鸭讲,就算他写字沟通,估计这对夫妻也大字不识一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

学校就在这里不远处。

顾淮生跟着走回去的路上,跟许老师交流了一下,得知了不少信息。

这位许老师,名叫许千意,也不是当地人,是海外华侨,两年前才孤身回来定居,留在这里,当了一名老师,教导周边无学可上的可怜孩子。

顾淮生微微扬眉,倒也不意外。

沿海几省,清末民初,多的是外迁的华侨。

不过,迁徙出去了,大多都是避战乱,也并不代表他们不爱国。

后来建国,海外华侨也帮助了不少,出钱出人,都是国家的功勋,其中不少感天动地的故事。

显然,这位许千意老师,也是出身海外的富贵人家。

“许老师,你孤身一人回来,你的父母呢?他们不担心吗?”顾淮生好奇的问了一句。

许千意微微垂眸,唇边的笑意匿去。

“我的父母都已经在动乱中身故了,临走之前,最记挂的就是家乡,所以,我带着他们的骨灰回来,本想祭奠一番就走,但在这里停留,发现了这里的孩子没有书念,我就改变主意了。”

“抱歉,是我冒昧了。”

顾淮生赶紧道歉。

“许老师年纪轻轻,真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

“那你呢?”这时候,许千意瞥来一眼,柳眉轻扬。

“我?”顾淮生面不改色的笑了笑,“我是《申报》的记者,中途遇到了抢劫,慌不择路逃到了这里,人生地不熟的,还好有许老师你帮忙。”

许千意不置可否的轻轻颔首。

“《申报》?看来,你是沪市人?”

“只是在沪市念书,毕业后在《申报》工作罢了。”顾淮生笑道。

许千意好奇的看着他,“《申报》的记者,千里迢迢来广府这边,有什么事吗?”

顾淮生想起了刚才发现这里是粤省的时候,产生的念头,不禁露出了一记胸有成竹的笑容。

“那肯定是有大事要做的。而且,我也是《申报》派遣过来帮忙的记者,《民国日报》今年改名为《中山日报》,为了支援这边,所以就派了我过来指导一下报社的工作安排。”

之所以知道这一点,顾淮生还是在路上,发现了扔在路边的报纸,打开,大字报上,就登着《民国日报》改名的这件隆重大事。

当时还以为是有人把广府的报纸带到了沪市,后来发现不然。

顾淮生刚才眸光一转,顺势萌生了这个计划。

顺理成章,足以应付一切。

这时候通讯也不发达,《中山日报》这边的人恐怕也没有门路联系到《申报》那边,沪市更不可能知道多出了一个叫顾淮生的《申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