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
收集了问题,了解了情况,接下来就要对问题进行分类,了解问题的不同类型,然后进行分析。如果不对问题做分析,想当然地进行培训,就很有可能治标不治本。
问题的本质就是差距
戴维·乔纳森提出,所谓的问题其实就是差距或者落差。具体有下面几个要素(见图2-1)。
图2-1 问题的要素
A现状,B目标,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就是“问题”,由A现状到B目标的直接路径就是C解决方案。所以需要解决的差距、落差叫问题。
企业的问题是什么?就是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员工行为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企业行为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差距,现有产品与标准之间的差距。
问题的三种分类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与课程开发》一书引用了戴维·乔纳森的理论,对问题进行了分类,把问题分为“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教学中通常把问题分为“良构问题”和“非良构问题”两类。但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仅仅这样分类还是不太清楚,经过查阅大量专业资料,结合不断的实践,我们把问题分为三类。
良构问题就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即A现状很清楚,B目标也很清楚,那么C解决方案自然就很清楚。
劣构问题就是有一部分情况不清楚,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A清楚,但B不清楚;第二种,A不清楚,但B清楚。这时候C解决方案就比较麻烦,需要更多的人用更多的时间来共同解决问题。
病构问题即整个结构都是有问题的,A不清楚,B也不清楚,那么C解决方案就非常困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才能解决。
在培训中,我通常用“从酒店去机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案例解释几类问题。
良构问题
A现状:酒店的位置很清楚。B目标:机场的位置也很清楚。C解决方案:从酒店去机场的方式也很简单,这样的问题就不需要认真讨论。
劣构问题
A现状:酒店的位置很清楚。B目标:机场的位置不清楚。或者A现状:酒店的位置不清楚。B目标:机场的位置很清楚。那么C解决方案,如何从酒店去机场,就需要讨论和研究一下。到底是打车好呢,还是坐地铁好?还是有人开车送过去?
病构问题
A现状:酒店的位置不清楚。B目标:机场的位置也不清楚。那C解决方案,如何到达机场可能就是一个大问题。
模拟一个情景:假如我打通了滴滴司机的电话。
司机会问:请问你现在在哪里?你的定位准确吗?
我回答:对不起,我不清楚,也不敢确定定位是否准确。
司机又问:请问你是要去哪里?哪个航站楼?
我回答:我也不知道。
司机说:你在哪里都不清楚,去哪里也不清楚,我去哪里接你?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就能更好地理解良构问题、劣构问题和病构问题的区别。
这个场景还阐明了一个情况,同样的问题——从酒店去机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属于不同的问题。
结合到培训,培训是为了解决问题,培训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呢?看看这个表格(见表2-1):
表2-1 培训中会遇到的问题
课程开发者就像医生,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职责,也要清楚自己的能力,有些病你是能治的,有些病你是治不了的。课程开发者在开发课程的时候,首先要明白:这门课程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这门课程可以解决的?
7D小课堂
根据问题的三种类型,结合行业解决方案,可以做出归类:
良构问题比较简单,学习者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比如在线学习、公开课等方式。这是学习,解决“点”的问题。
劣构问题比较复杂,只靠学习者本人无法解决,需要协作学习,只有老师与学习者进行深入互动才能解决问题。这是培训,解决“线”的问题。
病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组织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在机制、机构等方面全面深入才能解决问题。这是咨询,解决“面”的问题。
在培训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习者中途离场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因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可能是老师讲的课程内容太过简单,对于学习者来说,属于良构问题。这些问题他们自己可以解决,如果老师太多纠缠于这些简单的问题,学习者会觉得这种培训是在浪费时间,因而离场。
第二,可能学习者感觉课程内容的难度太大,太过深奥,听不懂,对于他们来说课程内容是病构问题。他们当然就不愿意学习,因此而离场。
点燃的根本是激活旧知,因此需要了解学习者现有的状况,也就是A现状。这是点燃的基础,也是课程开发的基础。老师要在培训之前先了解学习者的状况,选择劣构问题作为课程的内容,同时选择与学习者相关联的案例,从而激活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