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优秀自己丰富自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人生没有标准你自己就是无可替代的道理

那天看到一位网友的留言,Ta说:

一直以来我都感觉自己很差劲,做什么都做不好,感觉自己不管怎么做都会有质疑的声音出现,好像自己也没有真正快乐过。三个人走,我永远是被落下的那一个;我总是习惯性地把好东西让给别人,导致下一次别人直接会认为我不想要,没必要问我的意见,可是我只是让步啊,并不是不想要;我总是包容别人,但自己犯了一点错,就会被无限放大,遭到冷眼与质疑……

我真的不想再软弱,不想再讨好别人了,但我总是做不到,记不住。和别人吐露真心,结果却被质疑,我说我伪装得很累,想要求得安慰,等来的只有“你为什么要伪装……你是表演性人格吗……”,我真的不知道到底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得到肯定和掌声……

1一定要去经历、去体验去尽情取悦自己我属于“笨小孩”那一类,上学时每天都很紧张,总害怕落后,毕业后依旧把学习时间排得满满当当,不敢休息也不会休息,这给我造成很多困扰:稍微休息一下都会有负罪感,生活变得很无趣,精神压力大。后来意识到:人一定要学会玩,去体验,去经历,去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我开始把工作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分开,让自己与这个世界建立更多元和真实的联系,学做饭、做手工,出去散步吹风、爬山露营……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不再敏感自卑,学习状态也比之前好了很多。原来会玩不代表不努力,它也是取悦自己的一种方式

2不要责怪过去的自己他曾经站在雾里,也很迷茫有段时间,我经常为自己过去的某个决定后悔——如果大学报的是另一个专业就好了、毕业时应该回老家的、都是当初不珍惜健康才导致现在身体那么差……有时候想多了,心情就变得很糟糕,好像如今的不如意全都是因为当初做错了选择。某天我忽然想到,未被选择的路就真的好吗?事实上,我并不了解我想选的那个专业的辛苦,回到老家可能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身体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当初太拼,但我也因此收获了学历和经验……人之所以会后悔,其实是有了新的渴望的东西。与其把时间和生命浪费在无尽的自责上,不如整理已有的资源和经验,大胆向着新的路出发。

3没有必要强行拔高自己的弱项找到强项拼命把它用好就行 2020年,我第一次当店长。我是一个对自身要求比较严苛的人,当我把这些要求放到别人身上,别人达不到,我去纠正,我心累,对方也累,就这样相互内耗着。今晚看着书突然想明白了,我意识到我就是不适合做管理。我可以独自一个人不断地深度钻研一个领域,我可以不知疲倦地以各种形式丰富我的认知,我的执行力很强,我的决策很务实……当一个人做着不擅长的事的时候,就忘记优势,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同样,也不用为了讨好而勉强拔高自己的弱项,你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深耕打磨就好。

4从简单的事开始持续做好简单的事很多人都爱在新年制定计划,比如看书考证,运动减肥,但最后却不了了之。年复一年,还是原来的自己。坚持那么难,怎么才能达成所愿,我发现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收起你的野心,从简单的事开始,持续去做具象的事。不要放大恐慌,也不要想着立即颠覆自己,重复简单的事,事情慢慢就变得不简单了。 

5世界上最不该敷衍的人就是你自己曾经的我也热衷于临时生活,甚至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因为总觉得好的生活在未来,当下只是过渡,哪怕脑补过很多美好的场景,都被我一一击破了。后来我恍然大悟,真正的生活永远不在别处,而在当下。就像你给自己布置了1平方米的读书角,那不仅仅是1平方米的空间,还是你自我成长和灵魂安放的精神角落。每一个当下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它们组成了你的生活。

6人生不需要过度准备往前走见招拆招就可以以前我总是把大量的时间耗在准备上。复习时,不断背书看资料,却迟迟不去测试一套真题。找工作时,不断修改简历,却迟迟没把简历投出去。过度准备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整个人变得犹豫不决,等真正要开始行动时,没多久就疲倦了。后来,我开始边行动边准备。整理图文,发现书桌拍起来不好看,就边写内容边布置;不知道该写什么了,就一边看书一边输出。不要怕突如其来的问题,相信自己有兵来将挡的能力。

7不要总围观别人的人生也不必羡慕任何人很长一段时间,我羡慕任何人的生活:羡慕网红朋友的生活丰富,羡慕回老家同学的安逸,羡慕结婚同事的平稳幸福……我想要过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除了我自己的。现在想想,是因为我一直在“观察生活”,而并没有“生活”。这段时间,各种原因我忙起来了,工作、运动、学习、交朋友、娱乐,恨不得每天有48小时,我手忙脚乱,慌慌张张,心里竟然充实了起来,对别人的生活也没什么兴趣了,更不用说羡慕了。以前我总有一个疑问,就是别人为什么总能以一种自洽的方式生活着,而且大家老说生活是旷野,可是旷野又没标方向,我怎么知道往哪跑呢?现在我知道了,走着走着,旷野就有方向了。

8你必须学会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你必须学会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

28岁了,一直到25岁时才发现,我总是习惯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把自己放在了客体位置上,扫视了一遍又一遍:我这样做,会不会有人觉得不好?我需要和别人解释一下吗?最抑郁的时候说的话,竟然还是,想让所有人都觉得我是“好人”。可是,成为别人眼中“好”的样子真的重要吗?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就拒绝它;如果你觉得不合理,就否定它,不向任何人自证,不听别人所谓希望你去做的事情,我只答好自己的题。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