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知识碰撞
在古老而庄重的书院课堂里,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一排排整齐的书案上。夫子身着一袭青衫,手持竹简,正口若悬河地讲授着古代经史子集。台下的学生们正襟危坐,或认真聆听,或低头记录,唯有林楠,剑眉微蹙,星目之中透着思索的光芒,他的思绪似乎总在游离于夫子的讲解之外,时常会冒出一些新奇独特的观点。
这日,夫子讲到水利工程,正详细地阐述着传统的筑堤挖渠之法,什么“深淘滩,低作堰”,如何“因势利导,疏堵结合”。林楠听着听着,心中却有了不同的见解。他稍作思索,便毅然举手发言。
“夫子,学生以为,治水之策,可另有他法。”林楠起身,身姿挺拔,声音清朗而自信,“可依据地势高低与水流走向,采用拱形结构筑堤。如此一来,便能分散水流冲击力,使堤岸更为稳固。且可利用水的落差,建造简易水车,引水灌溉,如此则事半功倍。”
此语一出,仿若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课堂内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皆停下手中动作,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夫子原本舒展的眉头也紧紧皱起,形成一道道深深的沟壑,他轻咳一声,说道:“此等想法闻所未闻,林楠,你莫要信口胡诌。”
林楠却不慌不忙,他微微抬起头,目光坚定而从容,开始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理:“夫子,学生曾观山间溪流,那水流冲击巨石,若巨石有弧度,则受力均匀,不易被冲垮,此乃力学之平衡原理。而水车之法,利用水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带动水车转动,便可将低处之水引往高处灌溉。”
夫子捻着胡须,眼神中透着疑惑与思索,那些诸如“力学”“重力势能”“动能”的词汇,于他而言,实在是太过新奇陌生。台下的同学们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虽对这些概念似懂非懂,但也能感觉到林楠所言并非毫无道理。
这时,一向自视甚高、在众学子中颇有威望的学霸钱文站了起来。他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弧度,眼神中满是轻蔑,反驳道:“你这理论虽新奇,但古之治水皆用旧法,亦能成功,为何要冒险用你这不知所谓的法子?”
林楠看着他,神色平静,嘴角噙着一丝淡淡的笑意,从容回应:“钱兄,旧法虽可行,但耗时费力。若能改进,可节省人力物力,造福更多百姓,何乐而不为?”
两人的争论如同燃起的火焰,让原本安静的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同学们有的支持钱文,认为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有的则对林楠的创新思想暗暗钦佩,觉得不妨一试。夫子也陷入了沉思,良久,他缓缓说道:“林楠之法虽有待考证,但勇于创新,亦是可嘉。”
然而,此事并未就此平息。课后,钱文带着几个平日里与他亲近的同窗,拦住了林楠的去路。钱文双手抱胸,趾高气扬地说道:“林楠,你莫要以为在课堂上出了点风头,便真以为自己了不起。你那所谓的新法子,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林楠轻轻一笑,说道:“钱兄,我不过是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可行,自可探讨,何必如此咄咄逼人?”
“哼!探讨?你这是对古圣先贤的不敬。”钱文身旁的一个同窗附和道。
林楠微微皱眉,正色道:“我对古圣先贤心怀敬重,但时代在发展,知识亦应有所进步。若一味守旧,如何能推动水利工程乃至整个社稷的发展?”
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夫子的身影出现在回廊尽头。他缓缓走来,众人纷纷行礼。夫子看了看众人,说道:“学问之道,本就应在碰撞中求发展。林楠的想法虽新,但也需谨慎论证。钱文等你们,也不应一味排斥,而应共同探讨,方为求学之正途。”
众人听了夫子的话,皆若有所思。但私下里,钱文心中的不满却愈发强烈,他暗自决定,一定要找机会让林楠当众出丑。
数日后,书院组织了一场学术辩论会,主题便是水利工程之法。钱文率先发难,他引经据典,详细阐述了传统治水方法的种种优势和成功案例,然后话锋一转,对着林楠说道:“某些人妄图以奇谈怪论颠覆传统,实在是可笑至极。”
林楠不卑不亢地走上前,开始讲述拱形堤岸在力学原理上的合理性,以及水车灌溉在提高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他列举了一些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简单的实验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台下的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小声议论。
就在辩论进入白热化阶段时,一位年逾花甲的老者走进了会场。此人乃是书院的名誉院长,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苏老先生。他一生痴迷于水利研究,对古今治水之法皆有深刻见解。
苏老先生示意众人安静,然后说道:“老夫在外面听了许久,林楠的想法颇具新意。不过,理论虽好,还需实践检验。老夫曾在江南治水多年,深知其中艰辛与变数。林楠,你可敢随老夫前往一处水患之地,实地验证你的方法?”
林楠心中一喜,连忙行礼道:“学生愿往。”
钱文在一旁听到,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心想,这林楠怕是要自食恶果了。
林楠随苏老先生来到一处名叫清平镇的地方。此地位于河流交汇处,每逢雨季,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当地官员听闻书院来人治水,赶忙前来迎接,并将以往治水的情况详细告知。
林楠在河边仔细勘察了数日,结合当地地形和水流特点,绘制了详细的治水图纸。他计划先在一段支流上建造拱形堤岸和水车,进行小规模试验。然而,工程刚开始不久,便遇到了难题。当地的工匠们从未见过这种拱形堤岸的建造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困难重重,进度缓慢。
钱文得知消息后,赶来嘲讽道:“林楠,我看你这法子根本就行不通,还是早早放弃,莫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林楠没有理会他的嘲讽,而是亲自下场,与工匠们一起研究解决办法。他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工匠们解释拱形结构的原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法进行调整。在他的努力下,工匠们逐渐掌握了技巧,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经过月余的努力,拱形堤岸和水车终于建成。众人皆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雨季的到来,以检验成果。
雨季来临,河水猛涨。众人纷纷来到河边,紧张地注视着新建的堤岸和水车。只见洪水奔腾而下,撞击在拱形堤岸上,堤岸稳稳屹立,水流沿着设计好的方向有序流淌,水车也在水流的带动下缓缓转动,将低处的水引向了岸边的农田。
看到这一幕,众人欢呼雀跃。苏老先生点头称赞道:“林楠啊,你的方法果然有效。此乃治水之良策,若能推广,造福无穷。”
林楠谦逊地说道:“学生只是略尽绵力,还得多亏了夫子的包容、苏老先生的指导以及工匠们的辛勤付出。”
钱文站在一旁,脸色涨红,心中五味杂陈。他既为林楠的成功感到惊讶,又为自己之前的狭隘感到羞愧。
回到书院后,林楠的治水之法在书院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夫子决定在书院开设专门的课程,研究林楠提出的新型水利知识,并结合古代治水智慧,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学子。林楠也因此成为了书院的风云人物,众多学子纷纷向他请教知识,他的创新思想如同春风吹遍了整个书院,为古老的学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而钱文经过此事,也彻底改变了对林楠的态度,他主动找到林楠,诚恳地说道:“林楠兄,之前是我心胸狭隘,错怪了你。你的学识和勇气令我钦佩,日后还望多多指教。”林楠笑着握住他的手:“钱兄客气了,你我同窗,本就应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在后续的日子里,林楠并没有满足于此次的成功。他深知,水利工程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领域,还有许多未知等待探索。于是,他一头扎进了书院的藏书阁,翻阅各种古籍资料,希望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更多灵感,与自己所学的现代知识相融合。
他常常在藏书阁中一待就是一整天,与那些布满灰尘的书卷为伴。偶然间,他发现了一本记载着古代神秘水利机关的典籍,其中提到了一种可以根据水位自动调节的水闸装置,但描述十分简略且模糊。林楠如获至宝,凭借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开始尝试复原这种水闸。
在这个过程中,他又遇到了新的挑战。一些关键的构造和原理难以理解,他便与夫子和苏老先生一起探讨。夫子虽对传统知识了如指掌,但对于这种新奇的机关也感到困惑。苏老先生则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改进,林楠终于成功复原出了这种古老的水闸模型。他将模型展示在书院的广场上,吸引了众多学子和老师前来观看。当水闸随着水位的升降而自动开合时,众人都被这巧妙的设计所折服。
这件事进一步巩固了林楠在书院中的地位,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创新并非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升华。而钱文在与林楠的不断交流中,也逐渐被他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感染,不再局限于旧有的知识体系,开始尝试与林楠一起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两人共同成长,为书院带来了更多的学术活力与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