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内王外霸
从乐浪郡进入马韩,其实有很多条路。
但无论走哪条,都必须经过伯济国。
于是在三韩求援使到达朝鲜城的次日,浩浩荡荡的乐浪汉军就这样跨过了带水,踏入了伯济国境内。
相比于汉地,马韩境内就比较萧条了。
不,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算是一片荒芜。
甚至大军路过一处邑落时,里面已然衰草丛生,成为了一片废墟。
见此情形,随军的管休顿时不由一脸感慨。
“侯楷,我要是没记错的话,此处便是你当初劳作的地方吧?”
一旁的随从闻言,眼神亦是有些复杂:
“正是此地,多亏家主搭救,否则小人此刻恐怕已是一具白骨了。”
侯楷此言倒不是奉承,而是真的肺腑之言。
要知道七年前伯济入寇时,带方县与他一同被掳的乡人足足有三百余人,皆断发为奴,活得甚至比不上牲口。
如果不是遇到管休,恐怕侯楷早就劳累而死了。
所以管休在三韩搞事儿的时候,就要数侯楷最为高兴了。
有时候他甚至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执行管休的种种计划。
三韩对于别人或许只是陌生人,但他却是真正见过这群人的残忍与野蛮。
马上的魏哲闻言却丝毫没有意外。
实际上如果他没有来,那么乐浪郡这几十万汉人的下场都不会太好。
除了极少数豪强可以靠坞堡苟延残喘,甚至主动融入三韩之中,其他的汉民只能成为三韩发展的燃料,被他们吃的骨头渣都不剩,从而让三韩从部落时代进入封建时代。
民族之争就是如此,无善恶之分,只有弱肉强食。
就比如伯济国,他之所以能令马韩大王无可奈何,还不是因为他靠近带方,在以往的岁月里可以通过包括掳掠的各种手段强大自己。
甚至在原历史之中,伯济国之所以能成为半岛三国之一,和地理位置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百济的崛起,与乐浪汉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魏哲才从来不会感觉愧疚。
还是那句话: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连管休都敢高呼“万般不祥,皆归我身”,魏哲又何曾缺少这种气魄呢!
……
且不说这一路管休如何感慨。
在跨过带水之后,汉军便按照魏哲制定好的计划行动起来。
话说伯济国除了本部都城之外,其实还有五支贵种的“小别邑”在外。
而这也是伯济国主能一直抗衡马韩大王的本钱,毕竟他这五支贵种的“小别邑”,基本上与马韩南端诸国差不多了。
于是在进入伯济国后魏哲没有浪费时间,直接命张敞、柳毅、韩忠、匡晟、胥宽五人各率兵一千前去剿灭。
至于魏哲则率领着剩下的四千人朝着伯济国的都城进发。
次日,公山城外。
只见管休指着不远处一座三十余丈的小土坡道:“君侯,那便是公山城,据说伯济国祖辈便定居于此,乃是三韩有名的坚城。”
然而魏哲闻言却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
一座百米不到的……山?
好吧,三韩的计量单位果然还是这么与众不同。
不过鄙视归鄙视,在骑马绕着公山城大概看了一圈之后,魏哲竟然颇为赞许的点了点头。
虽然山坡矮了些,但北靠锦水,居高临下,勉强也算形胜之地。
毕竟视野开阔,对于守城者来说也便于瞭望防御。
而且相比于秽貊七城,伯济国的建筑水平显然要好上不少。
这公山城竟然是一座土城,并且根据地形而建,倒是有几分可称道之处。
与此同时,管休也在一旁替魏哲介绍着城中布局:
“伯济国主的宫殿就在城内西侧山脊上方的平地,乃是城中最高处,诸多仓储也都在那里,是城中最紧要的所在!”
管休一边说着还掏出一份笔记看了一眼,而后又道:“城中有三处水井,长期或许难以维持,但短期绝无缺水之虞。”
闻听此言,魏哲当即了然的点了点头。
果然,商队就是最好的间谍。
当初他对三韩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眼下不说是了如指掌也差不多了。
于是在观察的差不多后,魏哲便回到纵马回到本阵之中。
与此同时,公山城上的伯济国主温祚则脸色惨白,手脚发颤。
看着城下那乌泱泱一片的汉军,他甚至都没有开口质问的勇气。
没办法,谁让他经常入寇汉地烧杀抢掠呢。
如今汉人想要收拾他,连他自己都觉得理所当然。
而一旁的伯济国贵人在看罢之后,更是一脸畏惧道:“大王,不如请降吧?”
可闻听此言,伯济国主反而恢复过来,当即愤怒道:“我乃一国之主,焉能不战而降,汉人若要杀我,先破我两千步骑再说!”
不对,准确来说眼下公山城中只有一千步骑。
因为还有一千人属于伯济国另外五支贵种的,显然基本上算是报销了。
甚至还不仅如此,柳毅等人直接将那五处邑落全部给俘虏了。
无论男女老少,俱都齐齐驱赶到了公山城下。
片刻之后,汉军大纛下。
只见魏哲点将道:“阳明,此战便交给你了。”
“一个时辰!”正当公孙昭面露喜色之时,却见魏哲又道:“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我只要公山城!”
此言一出,公孙昭顿时心中一紧,顿时也顾不上高兴。
只是心念一转,他便躬身道:“卑职领命,定不让君侯失望!”
说罢他便面色凝重的疾驰而去。
随即只见公孙昭纵马在柳毅等人抓来的伯济国俘虏面前说了些什么,经过译者的翻译俘虏们顿时一脸惶恐,甚至有点躁动。
但公孙昭却丝毫没有手软,当即便令亲兵斩了数十名试图争辩的俘虏。
当看见面前的俘虏再次恢复平静之后,公孙昭这才让人将云梯与木盾扔给他们,然后便领五营屯兵在后面驱赶俘虏攻城。
足足万余东夷人就这样哀嚎着、嘶吼着,朝自家都城冲去。
见此情形,城头上的伯济国主温祚顿时又惊又怒,当即便令守卫射箭。
然而有公孙昭的督战队在后面,这群俘虏只能硬顶着往前冲。
只不过片刻时间,本来就不宽的山道上几乎满是尸首。
城墙不过丈许高的公山城,乍一看竟然好似矮了一截似得。
见此情形,汉军大纛下的魏哲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确实十分双标。
他驱赶韩人攻城可以,但高句丽人驱赶汉民攻城就不行!
因为相比于内圣外王,他更喜欢对外施以霸道,对内实行王道。
正如前汉宣帝所言: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对此,魏哲深以为然。
不过最让他欣慰的还是公孙昭的表现,此人倒是颇有用兵之才。
有了这些可堪一用的将领在,接下来他想要造势就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