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战略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政府战略

政府战略也叫政府规划、施政纲领。首先,任何政府都需要有一套实实在在、真心认同、身体力行的战略。如果没有,工作可能就无从下手,或者主次不分,或者进退失据。

无从下手就是指作为领导,除了人家给你安排的日程,你不知道自己该主动做什么。

主次不分就是指不知道阶段性的重点工作是什么,抓不住重点,忙了半天一事无成。政府官员应将有限的精力重点放在这三个方面:一是抓团队,工作是具体的人做的,所以选人、用人非常重要。二是抓重点,现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什么,选出不超过三件,牢牢盯住、身体力行、拿到结果。那么,重点工作是怎么来的,理论上是根据战略来的,也有的是从领导那里来的,有的是从选民那里来的或者把领导和选民的意见整合进战略或设置成战术性目标来的。三是抓宣传,对上对下的宣传都要有,特别要重视对普通民众的宣传,毕竟任何政府执政的最终落脚点在普通民众上。而宣传很重要的一点是口服还是心服的问题,如果口服心不服那还不如不做,否则反而会让对方逆反。

进退失据就是指进行决策、判断的基本原则应该跟战略是呼应的,很多事批还是不批、去还是不去,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凭个人喜恶,而是依据战略里面的一些情况,是有理有据的。这就是为什么政府一定要有战略。

其次,政府对战略要更加审慎。因为哪怕再小的政府战略,也往往比单个企业的战略影响更大,会影响更广的区域、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人。因此,一旦战略出了问题,发现起来很难、调整起来更难,所以政府战略要严谨,政府要进行更为广泛和有效的公众咨询。

我们现在经常讲稳经济。其实稳经济的关键是稳信心,而稳信心的前提是稳预期。预期怎么稳,我认为,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少出政策。因为每条政策的背后都是改变,改变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增加风险。这并不是说政府只能无为而治,而是政府出台政策要“少而精”——数量不多、质量很高。政府要像避免抗生素滥用一样,避免个体或社会对政府政策的过度依赖。

我一直认为,凯恩斯主义或咸水学派自然有其积极主动的一面,现代政府的管治方式也已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了,但由于政府力量与日俱增以及其相应的、强大的惯性,总的来讲,政府的战略基础还是应该充分考虑市场、保持克制审慎,切忌用力过猛、好心办坏事。

比如前面讲到的公众咨询,就是提高政策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我注意到,香港与澳门特区政府在出台一些重大政策包括年度施政报告的时候,会专门安排时间、广泛通过媒体做公众咨询。公众咨询持续的时间,往往与政策发布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成正比,而且诚意十足。

这种诚意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诚意,提交公众咨询的阶段一般介于制定政策或法案的草案与公布或提交立法机构审议之间,因此留有足够的时间能根据公众反馈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修订;二是宣传上的诚意,比如香港特区政府除了会通过自己运营的官方媒体宣传,还会广泛地在民营媒体上集中性地投放广告,鼓励大家提交意见,甚至由主事官员直接到基层去听取民众的意见;三是结果上的诚意,因为从事实上看,咨询阶段一些好的意见也应该是多多少少被采纳了。

我认为这种理念主要体现了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我们默认政策制定过程中是否可能存在瑕疵,如果是,那真心诚意地听取意见,博采众长就很正常;二是普通民众在咨询过程中的意见表达,包括在整个社会层面可能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与分歧,是利多还是弊多。对于后一问题,我认为,一项政策往往事先经过的讨论越充分,事后被广泛认同、被充分执行的概率也越大。这确实有可能牺牲一定的效率,但政策的质量和安全却更有保障。

更何况,公众咨询并不影响政府在广泛听取意见之后,仍坚持原先的想法,但咨询以后的坚持,是心里有底的坚持,是有备无患的坚持,将大大减少政策出台面临的风险。

关于政府战略,还有两个理论值得高度重视。一个是控制论,另一个是动态能力理论。虽然本书由于主题和篇幅等原因,在这里均不做过多论述,但我依然相信它们对公共管理和政府战略产生重要影响。

关于控制论,大家耳熟能详,它与信息论、系统论并称西方三论。按我的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封闭系统必然熵增(无序)”的原理,因此只有让系统保持开放或实现充分的信息反馈,才能使系统保持稳定。这一点对公共管理非常重要,也与反复强化的做法有本质区别。因为根据控制论,反复强化基本属于正反馈,反而可能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而在动态能力理论中,动态能力并不是一种静态的资源或能力,它是一种可以改变能力的能力。它因此将赋予组织更多的灵活性,以使组织更好地适应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动态能力理论在战略管理理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我将其视为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与补充。动态能力理论被认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组织间持续竞争优势的产生原因。引申开去,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动态能力产生的本源是什么?它与系统内信息的交互程度是否存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