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皮革之梦
1976年,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对于从农场回到高山老家的郭麒麟来说,外面的世界虽然遥远,但依然能受到变革的浪潮影响。那年春天,郭麒麟手中握着一份从远刘亲戚那里寄来的报纸,上面关于大城市皮革生意逐年流行的报道,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心中尘封已久的梦想之门。
那时内地还没改革开放,祖祖辈辈都是靠种田和放牧为生。然而,郭麒麟内心深处一直渴望改变,渴望为这片土地带来不同的生机。小时候,常常站在山顶上,眺望着远刘的城市,想象着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报纸上的报道让郭麒麟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皮革,这个曾经只在遥远城市中出现过的词汇,现在竟然成为了流行的代名词。郭麒麟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念头:为什么我们不能在GS老家也发展皮革生意呢?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野火一样在心中燃烧起来。
说起来,也要感谢1976年春天那几天瓢泼的大雨。大雨和倒春寒将人们关在屋内,闲来无事,郭麒麟约了老友王光一起喝酒。
王光说:“小郭,有没有想过做其他的生意啊?”“王哥,最近,我了解很多大城市的人们都在追求时尚,而皮革制品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特别是在皮鞋、皮衣和皮包等领域,我觉得现在是个不错的时机,我们可以考虑在皮革领域寻找一些新的机会和突破口。如果您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行,我正好认识两位这方面的技术员老吴和小林”王哥若有所思的说。作为一名经常走南闯北的人有丰富的经验。王哥建议:“可以借鉴一下温州皮革产业的成功经验,看看能否将自己的产品也做得更加出色。当然,这需要我们对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团队去执行这些想法。”
那天一个下午,我们在策划如何办一个皮革厂的事。我们的结论是,可以办一个皮革厂,因为,有市场。
剩下的问题是,办工厂所需的20万资金和盖厂房所需的10亩土地,以及解决技术和人员问题。
户口是其中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当时,中国的城市户口,是人跟着户口走,户口跟着工作走。人、户口、工作必须一体,要想迁户口,有时是比登天还难的事首先要有工作单位接收,提供工作;其次要有户口指标,可以落户;第三,新单位愿意接收,还得原单位同意放人。即便是现在,户口迁移仍然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公安机关户籍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的目标很明确,说服GS公社的领导,提供资金,提供土地,办一个皮革厂,同时,解决员工的户口问题。
只是在当时,办工厂都是国家的事,工厂也大多在城市里办。社办企业,虽然在七十年代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一个农业人口,想办工厂,谈何容易。
郭麒麟决定先找公社企业办主任刘炎谈谈。
那时的农村,执行的政策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适当集中”。公社办的各类企业多了,管理这些企业的政府机构也应运而生。在县里,叫多种经营办,在公社就叫社队企业办或乡镇企业办。在当时,乡镇企业多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或者开些小手工作坊之类的店面。
公社的企业办则多为组织农民进城务工。 GS的农民,吃苦耐劳,善于开山、挖土、搞基建,但承包这类的工程,通常必须要公社出面,企业办就是这个中间人。据了解,每年企业办的管理费用收入,就有30—40万元。
1977年初夏的一天,郭麒麟找到企业办主任刘炎。
“刘主任有空吗?正要向您报告一件事。”
“是一个项目。”
“哦,什么项目?”一听说是项目的事,刘主任来了兴趣。
郭麒麟告诉他,公社可以建一个皮革厂,很赚钱,“一片皮革,只有那么大块”,我用手比划着一个碗口大,“可以卖32元钱,我去WZ市场考察过。1平刘皮革可以做5个包。”,“主任,您知道市场上1平刘皮革卖多少钱吗?”我伸出五指,“5块钱。”“5乘以32又是多少?l平方可以卖160块钱!我们只是加工加工,你说什么有这么高的利润?!”
郭麒麟接着告诉他,做这个项目,办厂需要20万资金和10亩地盖厂房,这要麻烦他去同公社书记商量。
“资金和土地不是什么问题,关键在谁来做。”郭麒麟想了想,从鼻孔处喷出袅袅烟雾:“我们都没有做过。”
“我认识两个人,他们是这方面的行家。如果公社同意做,你们可组织几个人去见他们,再组织人去温州考察。”郭麒麟简短地介绍了一下老吴和小林的情况,“如果你们考察后认为可以调他们来做工厂的话,必须解决他们的户口问题,这是他们的条件。”
“等我向书记汇报后再说。”刘炎有点兴奋。
几天后,刘炎骑着单车找到郭麒麟家。
郭麒麟打开院门。
“哟,刘主任,请进请进。是不是公社那边有消息了?”
“公社领导基本同意了。”还没坐稳,他就激动地说:“现在可以组织去温州考察了。”
郭麒麟泡好茶,给刘主任斟上。听他细说见书记的过程,又定下了去温州的时间。
送走刘主任,郭麒麟便出门到公社邮局给王光打电话,告诉他们事情的进展,同他定下了约老吴和小林见面的时间。
几天后,刘主任一行在温州见到了老吴和小林,随后又一同考察了温州的乡镇企业和温州的皮革生产工艺。郭麒麟问小林:“这样的皮具,我们能造得出来吗?”
小林左看看右看看,很肯定地说:“可以,技术上可以解决。”
带着兴奋,考察组一行回到GS。
刘炎立刻起草考察报告和立项报告,提交给了公社,同时提交的,还有关于解决老吴和小林的户口问题的申请。
公社批复:同意成立GS革新皮革厂筹建处,刘炎任主任、项目负责人。
公社同时同意将老吴和小林的户口迁到GS公社居委会。
同年10月,GS异型皮革厂的筹建工作正式展开。多年浪迹江湖的经验,也使郭麒麟很快融入筹建工厂的角色中。
郭麒麟,就这样,彻底地和农业挥手告别,走上了工业的道路。
机会,就这么来了。
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
GS革新皮革厂的筹建可谓适逢其时。
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各地春潮涌动,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地发展起来。
筹建处借用了公社旧剧场为办公地点。
旧剧场现在又成了筹建处。办公室设在前厅的二楼,里面办公人员只有6人:主任刘炎,副主任郭麒麟、老吴、小林,还有筹建处成立后配备的会计和出纳。
一切都模仿国营企业的管理条例,这也为后来GS革新皮革厂的连年亏损埋下了伏笔。
GS革新皮革厂的第一次会议在旧剧场二楼的会议室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人员岗位设置和筹建的规章制度。对于厂房的设计,刘炎强调“节约开支,保守设计,可进可退”。他解释说,厂房最好按住宅设计,这样,如果工厂办不起来,厂房也不会浪费,可以当住宅使用。
这样的设计思路还真是史无前例。郭麒麟正想提异议,老吴和小林却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郭麒麟觉得奇怪,事后曾经问过他们为什么,他们的回答更让人难过:“钱不是我们的,权在他们手上,他们决定怎么做就怎么做,有什么好异议的!”
郭麒麟无语。挫折可以磨练一个人的心智,也可以打击一个人的斗志,是从挫折中站起,还是在挫折中倒下,就要看个人的悟性了。
但刘炎并不这么看,早在温州见到老吴和小林后,他就喜出望外,觉得找到了宝贝,而作为介绍人的郭麒麟,却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郭麒麟就这么成为了GS革新皮革厂的名誉主任。但因为郭麒麟非工非农,所以,只能按临时工使用。临时工就临时工吧,只要给这个平台。郭麒麟心想,自己虽然有销售的丰富经验,但是从农业到工业是一个大的跨度,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更不要说经营了。但饭是要一口一口地吃的,经营企业的经验积累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只要能让我站在工业的平台上,做什么职位,并不重要。再说,名誉主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当时干部,一个月只有22元,而名誉主任一个月有40元的收入。虽然,因为是临时工,逢年过节工厂里的厂长、会计、出纳等部门行政管理人员会分到一些鱼啊、肉啊什么的,没有份,但郭麒麟,只当没看见。为保持心境,在那样的日子里,总是躲得远远的。心里,却在惦记:只要能给我工业的这个平台,将来我就能做出最好的企业来。
投资十几万的GS革新皮革厂从筹建处成立的那一天起,注定成为高山人不会忘记的历史。它的一颦一笑,是高山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它的一举一动,总是吸引着GS人的眼球,成为关注的焦点。有关系有门路的大都盘算着如何将自己的亲属安排进厂,没有关系没有门路的,也削尖了脑袋挤进来。
筹建处的工作人员自然跟着风光无限。刘炎自不用说,就连老吴和小林,也每天沉浸在有人请吃喝的状态里,以至于一个小小的工厂,从1978年到1981年,奠基、动土、打桩、起梁、封顶、买设备、安设备,时光飞逝,家中的日历,转眼撕掉了3本。
1981年,终于试生产了。
这时,工厂已有20名员工。这些员工,多为公社与企业干部的家属或者子女。虽然都是学徒工,年龄却相差极大。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大的却已经四十有余。
经过一年多的试生产,工厂的成品率始终低下,生产不出合格的皮革。厂长也跟走马灯似地,从刘炎变成陈主任再至林主任。
有人开始怀疑建皮革厂的决定是否正确。
虽然郭麒麟不是厂长,但他的压力一点儿也不轻。建厂的建议是他提的,两个重要的人才老吴和小林是他引进的,投了那么多的钱,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郭麒麟不断地问自己。通过分析,郭麒麟确认建厂的方向没有错,错在用人上。
小林真的懂皮革生产吗?
他不是厂长,无权处理工厂的事务,但责任心迫使他站出来。我同林主任说,有一个朋友,可能可以帮我们找来专家,诊断一下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由我出面联系一下?经过公社批准,郭麒麟便去了温州。
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来到温州。这时的温州,早已一改三年前的素朴,有了花花世界的端倪。这端倪,早在父亲的描述里,让我听得耳朵出茧子来。因此,对我而言,一点儿也没有陌生的感觉。
郭麒麟走进温州质检局,找到陈东来。陈东来认真听完我的叙述,对高山厂的困境深表同情。“你来的正好”,他说:“温州耀华皮革厂有一个韩厂长,刚刚调到我们处任副处长。”说着,他拿起桌上的电话,接通了韩副处长办公室。“老韩哪,我家乡有一个皮革厂,生产上出了些问题,您是不是可以从耀华厂找一个工程师,到他们那儿看看,诊断一下问题出在哪儿,帮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试试看。”韩副处长一口应承。“我这就同耀华联系,看看能不能派出人,可以派谁去。”
第二天,韩副处长就走进了陈东来的办公室。
“陈处长,耀华同意派工程师韩茜茜前往,帮助高山厂解决问题。”
“谢谢您,老韩。”陈东来握着韩副处长的手,转脸对我说:“我让办公室给你开一张购买机票的证明,你明天就陪韩工赶回高山吧。”
飞机?郭麒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1982年的中国,飞机和火车的软卧一样,是为正处级以上的干部提供的交通工具,不是有钱就可以坐的。
这次的温州质检局之行,不仅为GS送来了韩工,也为日后的革新皮革厂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