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作战参谋不带长
一支军队的人数越多,越难以指挥和管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小树林时期,全军才七十二人,朱慈烺叫得出每一个士兵的名字,熟悉大部分士兵的性格和才能。
所以伏击田唯嘉时,他能在赵大勇的协助下,为每一个刀盾手、弓箭手或长矛手分别安排战斗位置;
后来攻占北岐河村,又很快安排好队官,处理轮班值守、看押俘虏、查抄缴获等事宜;
虽然执行的过程磕磕碰碰,不是那么完美,但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建立近卫营后,麾下一下子膨胀到五百余人;沧州之战后,更是膨胀到三千余人。
队伍越庞大,各种事务越多,主帅亲自约束每一个士兵,事事亲力亲为的做法,已经有点行不通了。
为了方便指挥,朱慈烺按照营兵制的惯例,将所有士兵分为六个层级,即“五人为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五总为营”。
长官分别为伍长、什长、队总、哨总、千总(或守备)、参将(或游击)。
朱慈烺自任近卫营参将,通过节制坐营守备、千总、哨总等中层军官,间接指挥所有士兵。
按理来说,麾下膨胀到两万余人,只需要给自己再晋升两级,从参将晋升到提督即可。
朱慈烺提督指挥程虎参将,程虎参将再指挥手下的坐营守备、练兵守备、马队千总等等,一样玩得转。
事实上,很多七拼八凑的“三省联军”、“五省联军”也是这样做的,然而效果并不是很好。
因为当军队总人数过万之后,很多事务的复杂性就“量变引起质变”。
比如说,中军的辎重钱粮就这么多,如何征集、调配、派发才能大致公平,让各营没有怨言;
军令、旗号、响箭、烽火等,如何统一约定,才能让各营传令兵不懵圈;
打探到的军情消息如何传递,才能让主帅和各营主将尽快知晓;
各营怎么统一训练,战斗力才能大致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
还有……
如何协调各派系的关系,才能让将领更加忠诚,如何保证部队不独走、投降,或者倒戈。
这些事情都很关键,但若主帅亲自处理每一项细务,累也累死了,没有时间去思考重要的事情。
从临清到湖广总计两千五百多里,征途漫长而又艰苦,沿途不乏强敌。
不把全军拧成一股绳,战斗力提升几个档次,不可能抵达目的地。
朱慈烺思考再三,决定给全军起一个名号,名曰东宫禁卫军。
同时,授予幕僚性质的方以智、程正葵等文臣以正式军职,又提拔一批看中的年轻军,成立禁卫军司令部。
下设五个作战、情报、后勤、传令、考功等五个参谋处。
根据各人的才能,各司其职。
情报处参赞为方以智,后勤处参赞为程正葵,传令处参赞为孙二弟,考功处由方以智兼任。
这些军务参赞不是光杆司令,手下配备属员数人或数十人,辅助处理日常要务。
为了提升这些人的军中地位,军务参赞授锦衣卫指挥佥事衔,正四品,与游击相当;
他们手下的高级参谋分管一个小项,授锦衣卫千户衔,正五品,与守备相当;
初级参谋数十人,授锦衣卫百户衔,正六品,与千总相当;
武将不通文墨,文臣参赞军务,署理文书、考功和钱粮,本就是明军惯例。
有几个特殊时期,甚至由兵部侍郎或尚书充任,军中地位很高。
现在正式授予军职,增加属员,并没和以前相差很多,大家都没有感到奇怪。
而每一支军队壮大之后,吸纳一些秀才生员充当低级幕僚,也是应有之义。
可司令部增设作战参谋处,由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充任军务参赞,就让各大参将们有点不适应了。
因为这个作战参谋处总管行军、部署作战、日常操练、制作地图、评估战果等等,这些都是一支军队的核心,无比重要。
特别是部署作战,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一直以来,都由一支军队的主帅来亲自完成,不会假借他人之手。
换句话来说,谁当上作战参赞,谁就相当于半个主帅,可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甚至一支军队的生死。
更可怕的是,作战参谋处将招募几十名初级作战参谋,前往各营充当监军……
好吧,尽管太子一再强调,所有初级作战参谋都不允许干涉主将指挥,没有弹劾之权,可大家都还是有点忐忑。
一个可以上达天听的人,留在营中监视,这不就是监军吗?
朱慈烺对此不以为然,还戏谑地笑称,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
还解释称,初级作战参谋的上级是作战参赞,作战参赞的上级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的上级才是主帅,也就是他本人。
中间隔着好几层呢,一个六品的初级作战参谋,有什么资格在太子面前说一个三品参将的坏话?
大家就当他是一个咨议备询的人就行了,无须太过礼遇。
大家想明白之后,又对作战参赞的位置愈发看重,都说按军中资历,唯有太子本人可以胜任。
朱慈烺知道自己的能力,指挥作战,特别是具体的排兵布阵,并非专长——可以干,不一定能干到最好。
他还提出一个问题,难道自古以来那些名帅,真的事无巨细都自己干吗?
比如说郭嘉、法正等谋士就是作战参赞,没听说他们就权势滔天,力压大将一头。
众将恍然大悟,什么作战参赞,说得怪吓人的,不就是军师嘛。
法正距离诸葛亮,还远得很呢。
太子需要一位得力军师辅佐,太正常了。
现在问题只剩下一个,在总军师(参谋)长空缺的情况下,谁来当这个第一军师。
指挥能力强的人,一般都已是一营主将,比如郭升。
郭升以下或许是程虎,再以下,恐怕要落到谁也不服的王国栋头上。
这些都是带兵的人,应该不愿意当没有统兵权的军师。
最后,朱慈烺拍板定案,由凌駉来当这个军师。
为了协调嫡系、临清、老顺营三大派系的利益,朱慈烺又拉来郭升、凌駉、程虎、刘孔和,冠以枢密参议的头衔,共同组成全军的决策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