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兄弟之间
托马斯与克里斯蒂安两兄弟在书中的所有表现都以对立面呈现。他们一个是上流社会的优雅绅士,另一个则是放浪不羁的波西米亚人。
克里斯蒂安被作者托马斯·曼赋予了一个带有基督教色彩的名字(Christian的英文释义为基督徒),初次阅读本书的读者可能会被这一表象所蒙蔽,认为他是一个安分守己,信仰虔诚之人。但只要略微了解,便可清楚作者赋予他的名字完全就是一出闹剧。
他是个典型的浪荡公子,结交了一群纨绔子弟,还包养着几个下流女人。克里斯蒂安的一生疯癫,狂傲,每日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世界,自甘堕落。他从未在巩固家族基业中贡献分毫,倒是在摧毁这座庞大家产中立下了不可名状之功。
“家里人并不把他的这番诉苦当作一回事,正如他们也不太看重他的表演一样。大家都漠不关心地散开了,几乎没有一个人搭理他。克里斯蒂安又独自在戏台前默默地坐了半天,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舞台,露出一副满腔心事的样子。”
“'好啦孩子,好好玩吧,‘他抚摸着侄子的头发说,'可是不要玩得太多了……不要玩得把正经事忘了,明白吗?我自己就做错了不少事……’”
克里斯蒂安从小将自己视为一个舞台的主角,每时每刻都在表演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闹剧。他何尝不想改变?只不过前半生的他一味让自己为数不多的理智游离在外,早已变得麻木不仁,到最后只剩下一片荒诞奢靡,永远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无力回天。
与克里斯蒂安截然相反,托马斯作为家中长子,工作严谨,律己甚严,但却无法否认他有时也会产生对生活和工作的消沉备态。他的一生都渴求从那种“金玉其外”的圆满生活中走出来,不继续再家庭和社会中扮演所谓的优秀角色,而是抛下一切,前往乡村田野度过宁静平凡的生活。
作者不止一次描写他对弟弟的失望和对自己过分完美的要求。
“'我现在已经变成这样一个人了。‘他带着伤感的口吻对弟弟说,'因为我不愿意成为你那样的人,我内心躲避你,是因为我必须提防着你,因为你的本性、你的行为举止对我而言是危险的。’”
托马斯的下场极度痛苦,他生前的最后几年经历着公司的衰败,政界的变动,还要忍受貌合神离的妻子和令人失望的儿子;最终因一场拔牙而大量出血,疼的昏死在雪地上。
托马斯的内心无比空虚,表面上他必须装作精明干练的商人,以维持家族最后的体面。托马斯·曼本人曾迷恋过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厌世哲学,他将这一性格特征赋予了笔下的托马斯·布登勃洛克。
“死亡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用几个贫乏的,煞有介事的字说出来的,他感觉到他在内心深处抓住了他。死亡是一种幸福,是非常深碎的幸福,只有像现在这样上天特别赐予的时刻才能衡量出来。”
只可惜,第二天醒来托马斯又落入了原来生活的窠臼中,他清楚了一种新的生活和死亡方式,却根本做不到。因为他害怕放弃自己的虚荣心和体面感,会被世人当作一个滑稽的角色(就像自己的弟弟克里斯蒂安那样),于是他再度陷入内耗中,无意识等待着死神的降临。托马斯·布登勃洛克错失了逃离自己过去的最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