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章 我清醒地爱
嘿,你好吗,我的天使。换一个新的称呼,就好像能重新认识你,获得一个全新的你似的,语言是神奇的艺术,说出口的爱和写在纸上的爱,总觉得写在纸上的会更真实。文字是绝对的魅力,我总认为只有终极的悲伤是无法用文字形容的。呜呼,思之猿咽。避免继续说下去会造成些悲伤的气氛,我就此打住。我想谈一谈今天读木心的《即兴判断》得来的收获。
木心应该算得上正统的严肃文学,甚至比严肃本身更接近严肃。他的文章从无空谈的楼阁,每一根梁柱都用坚不可摧的事实构筑。但也因了这一出,我读来总有些晦涩难明,总觉他话里有话,但细想去,却又不知所以然,但觉文字可爱、韵味可亲,姗姗段落,深入我心。
印象深刻的有这么一段话,掀起了我对情爱的新思考。
“如果爱,能一直爱,看来真像是用情深,深至痴——是爱得恰到浅处的缘故,浅到快要不是爱的那种程度,故能持之以恒。
浓烈的爱必然化为恨,因为否则就是死(否则因为就是死)。”
此前我对真爱的浅薄理解就是至深至纯的爱,没有欺瞒,相互信任,全身心地疼爱、怜惜、敬慕、包容、理解彼此,甚至眼中只有彼此。但相处的时光里,我发觉这样的爱是艰难的,离纯粹的爱还隔着东非大裂谷。
木心先生的这段话,所讲的爱,大概就是淡若水、甘若醴吧。没有爱到情同生死的地步,而是爱得平淡而深沉,是跨越长久的时间后仍旧比拟最初的爱。这样的爱当然更难,比浓烈的爱更难于登天,但对我们或许能有一些启发。
用情可以至深,却不宜痴,否则就要变成爱情的奴隶了。我忽的想起一段诗,虽流于偏见,却也有所价值——
女人
千百年来都不是自己
是善恶美丑间徘徊的生灵
忽明忽暗
一个随爱的影子
我不愿你变成这样的影子。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我们都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交换情感,而不是融为一体,或沦为另一方的附庸。这并不意味着爱得不够,只是爱情并非生命的全部,我们也需要自己的内心世界,要永葆自己的独立人格。爱情不宜轰轰烈烈,过度的激情必将导致长久的空虚,细水流长、平淡的惊喜才令人向往。
更可怕者,浓烈的爱还会化作恨,若是在爱情中受委屈,心底的怨念难免滋生,不觉间便有了恨。于我而言,当恨意生长的那一刻,爱情的象牙塔也将訇然坍塌了。
这又使我想到“恋爱脑”之说。我自忖从前是个恋爱脑,因为我将爱情想得太简单,甚至像过家家一样,以为说几句海誓山盟的情话就算是所谓真爱了。但拥吻和情话养不活生死相依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二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理想的交织碰撞,也有琐碎的平淡日常,有时激情惊喜,有时也可能争吵冷落,心底的热情如果一直被消耗,得不到重燃的生机,爱情也要随之澌灭。
我总是分不清深爱与清醒的边界,每当我想不顾一切地爱你、把一切奉献给你的时候,心底又会有一个声音告诫我要保持清醒,不要让自己陷得太深,甚至于要保留后路,我时常陷入这样的矛盾中,因而忽冷忽热,变换无常。
我或将长久地困顿在这矛盾的樊笼中,不期待挣脱,也不期待救赎。我的思想已结痂,想不起任何解开这矛盾的法子。便任他去罢。
我清醒地爱,但也在清醒地自私着,但也将清醒地恨着自己的自私。
愿你自由,全身心地。自由的灵魂当无所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