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故宫藏“四僧”书画展下集,白猫开口说话
进入武英殿书画馆的“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排在“清初四僧”第一的、弘仁的书画作品,有《松梅图》卷、《仿倪瓒山水图》轴、《松竹幽亭图》扇页、《西岩松雪图》轴、《秋阁读书图》轴,以及他的书法作品《楷书王齐之念佛三昧诗》扇页等作品,了解他一生波折、疏淡、清寂的人生之路。接下来,我们一家人将走进另一位画家髡残的苍浑幽邈的生活。
髡残(公元1612~约1672年),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人,字介丘,号石豀、石道人等,与石涛一起并称为“二石”,幼年时期父亲去世,青年时期髡残出家为僧,他继承了元末明初著名画家王蒙的画风,以及吸收了明朝书画家沈周、文徵明等人的画风和笔法,并结合自身的感受和学习,形成独特的、擅长的山水绘画技法,而且也擅长画人物、花卉的题材。
我们先看到的是髡残的《卧游图》卷,《卧游图》卷是纸本墨笔,纵为18.2厘米;横为224.3厘米。这幅图卷创作于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间,是髡残四十一岁时的作品。
妹妹看到《卧游图》卷后对我说:“哥哥,我感受到髡残在创作这幅画时笔墨苍润,构图繁多,髡残笔下的山峰和景物虚实相生,气势磅礴,连绵不断。”
我听后则说道:“妹妹,虽然这幅画中构图繁多,但是整幅画面看起来比较简洁,繁多和简约结合地比较自然。”
接着我们又看到了髡残的《白云钓船图》页、《云岫无心图》轴、《云洞流泉图》轴等他创作的许多山水画等题材的作品。
看完弘仁和髡残的书画作品,接下来我们就看到、许多人都知道的明末清初两位画家——圆融冷逸的八大山人和纵肆清奇多的石涛书画作品。
八大山人(公元1626~1705年),本名朱耷,明朝宗室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江西南昌人,号八大山人等,明朝灭亡以后、清朝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间,出家为僧,法号传棨。
我们看到八大山人展出的第一幅作品,是他的一幅书法作品《行书题画诗》轴,这幅诗轴创作的年代不详,纸本,纵为77.9厘米,横为165.8厘米,他的书法学习了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和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两位大师的笔法,自成一家,他创作的这功幅《行书题画诗》轴,笔法圆劲,而且流畅。字与字之间的大小疏密错落有致,并且结构也舒张,展现了洒脱和飘逸之感。
然后我们还看到了八大山人创作的一幅《山水图》轴,八大山人的山水画法学习了元朝画家黄公望和明朝书画家董其昌的画法,这幅山水图轴中的山峰雄伟、奇特。
我们后来还看到本次展览展出的最后一位书画家、广西桂林人石涛(公元1642~约1718年,明朝宗室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本名朱若极)擅长的山水题材、寥寥几笔就表现出《山水图》册中每一幅山的秀丽和河水的清澈等作品,展现了他纵肆清奇的人生。
最后我们来到八大山人创作的《猫石图》卷面前,我和妹妹在故宫书店买的文创《猫石图》就是这幅画作的复制品,我们看到原作后,看到了八大山人的用笔简洁,寥寥数笔就展现画面的空间层次。这时,我听到妹妹的书包里有小声说话的声音:“哇塞,原来我的原型在这里展出,我和原型都好可爱啊!”我听到后吓了一跳,后来我和妹妹才知道原来是装在书包里的、《猫石图》中的白猫活了起来,它开口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