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找路:乡村振兴之关键决策与创新方法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3 什么才是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资源

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每个地方、每个人的回答可能都不一样。基于平时与各地干部、乡村振兴从业者的交流,我假定有以下这些回答:

“最稀缺的当然是乡村产业,没有产业兴旺,乡村怎么振兴?”

“最稀缺的是文旅资源。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大景区,乡村旅游搞不起来,没有游客来,乡村的振兴难度很大。”

“最稀缺的当然是钱。因为缺少投资,村里的基础设施上不来,公共服务做不了,怎么振兴?”

“最稀缺的是致富领头人。现在大家都很蒙,不知道路在何方,需要有一个明白人带头干。”

“最稀缺的是一支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队伍。现在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很难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最稀缺的是招商引资,现在招商很困难,没有外来的资金与项目,我们这里又偏僻落后,乡村怎么发展?”

“最稀缺的是群众的信心。在农村办事,要是得不到大家支持,很多事很难办。”

…………

听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所以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一村一策”,我们无法用一个方法来解决所有地方的问题。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虽然“千村千面”,但总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与规律是无法违反的。

在上海,我们曾实地考察了某区的一条乡村振兴示范路。这条路贯穿了五个村,足足有十千米长,路两旁的乡村建筑经过“穿衣戴帽”,整齐统一,确实美观了。配套的健康绿道、新修建的小景,给人一种感觉:这里就是都市的一个大公园。但当地干部自己都觉得“不对劲”,总觉得“少了点啥”,特意邀请我们实地考察,帮助他们出出主意。

考察完后,当地给我留下了这么几个印象:

一是不差钱,而且还是花了大价钱建设。

二是基本上是用美化城市的方式美化了乡村。

三是除了让农民有更好的休闲场地外,看不出还有啥“振兴”的道道。

说得更直白点,至少我个人觉得这里确实“少了点啥”。既然位居大上海,理论上不缺资金、不缺人流甚至不缺招商资源。别的地方的稀缺性资源,在这里好像都不缺。但事实上,我恰恰觉得,这里正是缺少了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资源,才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不卖关子了。我认为: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资源,是具有未来价值的创新观念!

就拿上海的这个例子来说,事情本身没有毛病。但回过头来想想,围绕着这五个村,将乡村味做足,留下这一带的乡愁和乡韵,而不是大拆大建,是否更有味道?将景观建设的投资,用来扶持当地的乡村产业,打造几家农产品的品牌工厂,提升溢价能力,是否更有利于老百姓的增收?上海不缺高楼大厦,不缺公园庭院,缺少的正是浓浓的乡土特色,缺少的是正是在大都市里做新农人的发展机会。如果不这样去做,乡村振兴在上海的落地,就失去了基本支撑点。

上海存在这个问题,中西部地区就更加严重了。在乡村考察,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大拆大建现象——美丽乡村成了美丽新村,乡村建设取代了乡村振兴。在云南滇池边上,当地政府投入巨资打造了一个样板村——将一个不到100户的小村落,按城市美化的方式来了个彻底的改头换面,原来房前屋后的庭院里种的瓜果蔬菜都被拔掉了,换种了公园里司空见惯的草坪。农房的外立面都用圆竹统一装饰,似乎成了一个毛竹风貌村(这个村其实同竹子啥关联也没有)。参观完,我记得同行的一位专家就问当地干部:这些绿植每年的维护费估计得几十万元,今后谁来出?农房的外立面陈旧残破后谁来负责更新?这个村有哪些能够赚钱的产业?显然,这些都是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小村庄的美化只是当时的应景工程,至于今后的维护,估计都没有人考虑过。

当然,我相信决策者的初心,一定都是为了乡村的发展。只是,他们缺少对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和模式创新的客观认知。就如上海和云南的这两个案例,仅仅停留在“美化”上是远远不足的,不下力气去培育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仅仅“穿衣戴帽”,本质上还是取悦领导的“盆景工程”,是不可持续的,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如果一开始思路就是错的,怎么能保证后续的落地效果?所以,我一直认为,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资源恰恰是具有未来价值的创新观念。乡村走老路,很难打开新局面,必须着眼于未来,创造乡村的未来价值。

我对乡村的未来价值有这么几个思考:

一是要为乡村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尤其是农产品,不能停留在一产的层面,一定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以科技为内核,通过二产的赋能,大幅提高其溢价空间。

二是要紧盯包括“95后”“00后”在内的新生代消费群体,研究并满足他们到达乡村后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毕竟“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当然,这并不是要放弃中老年消费者,要根据当地产业与业态来定义“谁是重点消费群体”。

三是要将城市的部分业态向乡村做适当延伸,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尤其是乡村的“夜生活”怎么丰富起来,让都市人愿意留下来,愿意多做一些消费,需要我们在做顶层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

因此,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者,尤其是“五级书记”的观念很关键。我们不能要求每一项决策,都是“领先的”“创新的”“唯一的”,但一些基本观念,我觉得还是需要具备的。

第一,先找“魂”,再塑形。

在没有找到当地的“魂”之前,啥都不要动。乡村振兴的战略提出后,各地纷纷落实了整县、整区的规划,大多是委托高校或者本地的规划设计院做的,厚厚一大本,看起来也没有毛病,很规范。但很多规划“千篇一律”,缺少“灵魂”,少有从当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根子”去着手的。而更好的思路是先策划、后规划,规划跟着策划走,没有遵循这个规律的,很难做出彩。

第二,可以建,但不能丢了“乡村味道”。

乡村建设当下最大的问题,是一群搞城市建设的人按城市建设的经验在推进。很多乡村的美化,留下了一些“后遗症”,如公园化后的维护问题,如一刀切统一房屋外立面后的风貌呆板问题。乡村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在风貌提升、环境整治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乡村特色。

第三,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招商引资搞建设。

在当下的大环境中,想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非常困难。通过鼓励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政府出一点,企业投一点,群众筹一点,乡贤引一点,用“星火燎原”的方式取代过去的“造月亮”,乡村的发展就不会缺项目,也不会缺资金。

第四,不要贪大求全。

社会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从“投资驱动”走向“运营驱动”。如果不贪大求全,围绕着乡村的小工艺、小手艺、小作坊,还是大有可为的。

第五,用好乡贤。

如今的环境,不能再寄希望于“外来的和尚”,要倚重“子弟兵”,用好“乡贤”,这是地缘、乡缘、血缘等决定的,只有他们是不离不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