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大汉](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58/48603958/b_48603958.jpg)
第392章 针对和谈相关准备(50)
赵佗一生经历坎坷,见证了秦汉两朝的更迭。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军人,一步步成长为南越国的开国君主,真可谓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在统治南越国长达80多年后,赵佗终于在公元前137年与世长辞,享年近百岁。这位曾经的秦朝猛将,最终成为了一代国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赵佗去世后,南越国的统治权很快就易主了。按照赵佗生前的遗嘱,他的嫡长子赵佗继承了王位,成为第二代南越国君。不过,赵佗的儿子统治能力有限,很快就被自己的弟弟赵佗所篡位。从此,南越国的王位便一直在赵佗的子孙后代之间世袭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南越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它的文化制度等,仍然延续了中原汉族的传统。这主要得益于赵佗当年在南越大力推行汉化政策的结果。在南越国存在的80多年间,它一直保持着中原文化的特色,与汉朝也时有来往。每年,南越国都会向汉朝进贡珍奇异物,以示臣服;而汉朝也会回赠南越国一些物资,两国关系一直维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直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上台后,才下令彻底平定南越国,将其纳入版图。不过,即便在此之前,南越国也早已经是一个强盛的独立王国,与汉朝遥遥相望。
赵佗的一生,堪称传奇。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军人,一步步成长为秦朝的猛将。接着,他又在秦朝覆亡后,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南越王国,成为国君;最后更是活到了汉武帝时期,见证了两朝的更迭。在漫长的80多年间,赵佗一直是南越国的实际统治者。他不仅建立了一整套法律制度,推行汉化政策,还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可以说,正是赵佗的英明领导,才使得南越国一度强盛有力,与中原王朝遥遥相望。赵佗的传奇一生,不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他的经历,见证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沧桑巨变,也折射出了一个人对理想抱负的不懈追求。赵佗的一生堪称传奇,他不仅见证了秦汉两代王朝的更迭,更是亲身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作为一代开国君主,赵佗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赵佗统治的80多年间,南越王国一直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与中原王朝遥遥相望。但与此同时,南越王国的文化制度等,却延续了中原汉族的传统。这主要得益于赵佗当年在南越大力推行汉化政策的结果。他不但广设学校,推广汉语文字,还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采取"化之以文"的方式,将南方各族逐步同化。正是由于赵佗的这一政策,南越王国才能在8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着中原文化的特色,成为中华文明在南方的一个重要传播地。
如果没有赵佗如此不遗余力地在南方推广中华文化,那么广大南方地区的归顺恐怕还要晚上几百年时间。从这一点来看,赵佗对于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功不可没。除了文化传播之外,赵佗在经济建设方面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修建水利工程,还在南越境内推行了一整套法律制度,如"南越律令"等,为南越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军事方面,赵佗同样是一代名将。他不但改革了秦军的编制,创新了战术,更是在南越境内修建了一系列城池和关隘,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为南越王国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可以说,正是赵佗英明的领导,才使得南越王国一度强盛有力,与中原王朝遥遥相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安无事长达80多年。赵佗的传奇一生,见证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沧桑巨变,也折射出了一个人对理想抱负的不懈追求。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军人,到秦朝的猛将,再到南越国的开国君主,赵佗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功成名就"四个字的分量。他的经历,不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值得后人永远铭记。正如古人所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赵佗的传奇人生,必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理想,努力奋斗。
赵佗先人的墓地,西汉时期由汉文帝派人修建,在今石家庄市新华区赵陵铺镇,2006年重修为赵佗公园。位于石家庄市赵陵铺镇的赵佗先人墓原有72座墓冢,蔚为壮观,“获鹿八景”中“烟树苍茫锁赵陵”就形象地反映了昔日赵佗先人墓的景色。由于年代久远,赵佗先人墓遭到严重毁坏,现仅存主墓一座。墓呈南北走向,长50米,宽7米,墓顶南北隆起,呈马鞍状,有清代墓碑一方,上书“西汉南粤王赵佗先人之墓”。1956年9月被列为石家庄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佗死后,是由第二代南越王赵胡安排殡葬,到如今赵佗陵墓依旧能长期保存不留痕迹,第二代南越王赵胡确实费了不少心机。根据考古学家分析,虽然赵佗墓地是由他生前选定,但在实际的下葬中出现了不少假象和迷雾,令后人不知赵佗墓所在。广州也曾发掘过一些汉代大墓,下葬物品中包括一些精美的玉佩饰,由此可见墓主的身份地位显赫,一度的怀疑为某位南越王的墓。从墓中出土的玉剑饰推断,墓主应为男性。但之后考古人员推断,此墓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南越国第三主赵婴齐的陵墓,并非赵佗墓。
关于赵佗墓有大量的文献记载,说“佗死,营墓数处,及葬丧车从四门出,故不知墓之所在。惟葛蒲漳侧,古马知上有云:‘山掩何年墓,川流几代人’。远同金骡裹,近似石麒麟。时莫解之,但疑其墓不远。蔡如松云:‘旧说即悟性寺也'。今蒲涧之南,枯家数千,人犹谓越王疑家。”(出自《蕃禺杂志》)葛蒲涧在广州白云山,此记载把赵佗陵墓说成在白云山上:“南越王赵佗,相传葬广州禺山,自鸡笼岗北至天井,连山接岭,皆称佗墓。”(出自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按古史记载,赵佗下葬时丧车四出,以使人无法确定他墓葬的确切位置。多年来,对于他的墓葬大致有古番禺城的城西南、城西、城西北、城北、城东北等说法。所谓古番禺城,为三国时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所建,大致在今广州越华路以南、文明路以北、仓边路以西、吉祥路以东的地区。依据《传奇》记载,崔炜在这个墓中,见到了数间“垂金泥紫,饰以珠翠”的“锦绣帏帐”,极其奢华。随后他遇见了四位身着古装的侍女,告诉他这是“皇帝玄宫”,并给了他一颗宝珠,让他离去。崔炜出洞穴后到波斯商人处悄悄卖这颗宝珠。有一位“老胡人”问他:“郎君得入南越王赵佗墓中来?不然者,不合得斯宝。”老胡人告诉崔炜这是波斯国宝阳燧珠,西汉南越国年间流入岭南后被赵佗殉葬。他给了崔炜一笔巨款买下宝珠,泛舟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