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超级大脑
哲学思维常常挑战人类大脑的思维极限,大多数哲学家都有一颗超级大脑。
哲学家的超级大脑有多神奇,看看维特根斯坦就知道了。
维特根斯坦上哲学课从来不备课,上课时他思索着哲学的底蕴,也要求学生跟他一起思考。大多数学生都跟不上他的思路,据说有些学生每上一次他的哲学课,要整整一个星期大脑才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而维特根斯坦也总是被自己的课弄得精疲力竭。他常常在讲课结束后立即离开,跑到电影院去,坐在第一排,让银幕上的图像占据大脑,这样他就可以暂时从“折磨”他的哲学思想中解放出来。
哲学家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之中。据说黑格尔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以至有时闹出笑话。有一次,黑格尔下午三点的课,他两点就去了。教室里听课的是另一批人,可是他没有察觉到,就讲起来。学生在下面暗示他讲错了,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根本就不理会。
如果以一句话来概括哲学家最显著的特征,也许是“哲学家是善于思考的人”。孟子说“心之官则思”,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不喜欢思考的人成不了大哲学家。
许多哲学家在儿时就开始思考哲学问题。罗素十一岁时学习欧氏几何,问他哥哥:“甲和乙都等于丙,甲乙是否相等?”他的哥哥回答他:“要是你不接受这些公理,那我们就讲不下去了。”罗素长大以后,研究了无数的哲学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应该说这跟他从小热爱思考有关。
哲学家的思考是一件紧张的、急迫的、严肃的工作。罗素在创作《数学原理》时,每天大约写作10到12个钟头,每年写8个月,花费了整整3年时间。
哲学家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爱思考,爱追根究底。平常人一般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享天伦之乐。而哲学家却总在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在这个世界上处于何种位置?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常识和科学或者认为荒唐可笑,或者回答不了也不知怎么去回答,但是哲学家努力在解答,在哲学家的叙述中,已有的知识得到澄清,未知领域的某些路径和方向逐渐明确起来,人类的思维由此得以深入。在哲学家看来,思考自我的所谓躁动才恰恰是为了通过质问这个世界而获得“安宁”。
哲学家的力量也在于思考。康德是个过着刻板生活的哲学家,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都有固定的时间,人们可以按照他的作息来对钟表。他一辈子独身。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过着宁静生活的书斋哲学家,却对他的时代乃至他以后的世界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
康德的力量在于批判,他的三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都名之以“批判”(德国学术界的“批判”,并非我们日常语境中的“批评”,而更多地表达“分析、研究、反思”的含义),他以“批判哲学”来进行解释世界的工作。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巨大成就,都与康德哲学的启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