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公元前237年之东周列国(十四)
楚国,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诸侯国,其历史跨越了先秦时期的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楚国的国君芈姓熊氏,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势力。
楚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周成王时期,据传在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21年间,
楚人首领熊绎被封为子爵,楚国由此诞生。
关于楚国国名的来源,在“清华简”公布之前,
历史上的记载并不统一,学者们对此有多种猜测和推断。
然而,“清华简”中的《楚居》一篇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解释。
根据《楚居》的记载,楚国的命名源自于楚先君鬻熊的妻子妣厉。
在生熊丽时,妣厉遭遇了难产,最终通过剖腹产生下了熊丽,但妣厉不幸去世。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巫师使用“楚”(荆条)包裹了她的腹部进行埋葬。
因此,后人为了纪念她,便将自己的国家命名为“楚”。
这一发现不仅为楚国的命名提供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故事,
而且也反映了古代楚人对于家族和母性的尊重以及深厚的情感。
此外,楚国的命名还可能与楚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关,
楚族即是以楚地而得名,楚地多荆,因此楚国也被称为荆楚。
这些记载和研究表明,楚国的国名来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楚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长河中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
在黄河、长江流域的远古先民长期交往、争战与融合的过程中,
楚族在荆楚地区逐渐形成,拥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
楚族的命名源自楚地,这一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以确认。
楚族的族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一些学者认为楚族起源于东方,与淮夷有关联,而淮夷即楚人,也就是蛮荆。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提出“楚本蛮夷,亦即淮夷”。
胡厚宣在《楚民族源于东方考》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楚之始祖为祝融”。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楚人属于苗蛮族,范文澜认为熊绎的祖先是从武王伐纣的“苗人酋长”。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一些学者结合江汉流域的发掘成果,认为楚族本来就源自荆楚地区。
俞伟超根据徐旭生先楚与三苗同属南方“苗蛮集团”的论断,明确提出“楚人与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
楚蛮作为商周时代南方居民的一部分,与中原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是古三苗的遗裔,又称“荆蛮”。
楚蛮在商代后期已较为强大,并与华夏集团有着较多的交往。
楚成王时期,楚蛮主体被楚国兼并,作为一个族群不再存在,其余脉蛮子国为楚昭王所灭。
楚国与楚蛮在文化上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楚国与楚蛮在文化上很难区分。
早期楚文化是江汉土著民族与周代南土诸国共同创造的,楚蛮是其中的主体部分。
楚国的建立和发展,是楚蛮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吸收和融合楚蛮文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楚国不断吸收和融合周边各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国建国之初,据《清华简·楚居》记载,曾有在鄀国盗牛祭祀的事迹,这反映了楚国初期的贫弱状况。
然而,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楚国逐渐强盛。
到了春秋时期,楚成王在位时,楚国开始崛起,其疆域覆盖了江汉地区,并不断兼并周边的小诸侯国。
周天子对楚国的军事实力表示认可,赐予胙肉,并命令楚国镇守中南地区。
楚国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
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称楚武王,这一僭越行为标志着楚国对周王室权威的挑战。
楚庄王时期,楚国迎来了春秋时期的鼎盛时代。楚庄王任用贤臣如虞邱子、孙叔敖等,
楚国在问鼎中原的过程中,于邲之战中大败晋国,从而称霸数年。
进入战国时期,楚国继续扩张。
楚悼王时期,吴起的变法使得楚国兵力强盛,开始显露出称雄之势。
到了楚宣王和楚威王时期,楚国的疆域达到了极盛,
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
北至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之广,足以傲视群雄。
楚怀王时期,楚国攻击越国,取得了越国故吴地,导致越国分崩离析。
然而,楚国的国势并非始终如一。
由于楚王过于自信,忽视了国家政治的维护,
群臣之间因功相妒,谄谀之风盛行,良臣被排斥,
百姓心离,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楚国国势的逐渐衰落。
最终,在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寿春,楚国正式灭亡。
楚国的覆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楚国的历史,充满了起伏和变迁,它的发展和衰落,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地方行政组织上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设立了郡县制度。
楚国的县级行政区是最早的县级行政区域之一,县的管理者称为县尹,
由楚王直接派遣,而非世袭制度,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初步形成。
在战国时期,楚国虽然设立了郡,但这些郡并没有实际的行政职能,也没有形成郡统辖县的地方政权组织。
尽管如此,楚国的郡县两种形式的组织,为后来秦朝郡县相辖的地方政治组织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先例。
在郡县之下,楚国还设有乡、州、社、里等基层组织。
其中,州和里是两个特别重要的基层组织。
这些基层组织的设置,有助于楚国对地方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确保了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同时也有利于征收税赋和征兵等工作的开展。
楚国的这些地方政权组织形式的设置,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也促进了楚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通过这样的行政组织架构,楚国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方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