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七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今本54章)

【帛书复原本】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一〕,子孙以祭祀不绝〔二〕。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三〕。修之邦,其德乃丰〔四〕。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五〕。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楚简本】

善建者不拔,善保“保”,原文像“休”,校勘为“保”字简写。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顿“顿”,原文像“屯”,又似“毛”字少中间一横,有人校勘为“辍”,有人校勘为“顿”字简写。这里暂取用“顿”字。。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修之天下”之后,有两处毁损,对照上文与帛书等补足。,其德乃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今本】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12处不同,突出的是(或其他说明):

1.“子孙以祭祀不绝”的“绝”字,帛书甲本毁损,用乙本“绝”字补足,今本等版本改为“辍”字,意思变了。

2.“修之身”等句,帛书甲本毁损严重,王弼本(今本)、河上公本、严遵本等版本在其中添加了“于”字,变成“修之于身”等,而帛书乙本、楚简、傅奕本等版本都没有“于”字,这里采纳帛书乙本的内容。今本等版本添加了“于”字,就把老子所表达的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限定在个人品德上了,意思和目的大变。

3.“其德乃博”的“博”字,帛书甲本缺失,帛书乙本为“愽”(“博”的异体字),而今本等版本改为“普”字,意思改变了。

4.“故以身观身”的“故”字,帛书甲乙本与诸多版本均无此字,参考楚简,添加此字符合古貌,让文意上下连贯。

5.“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的“兹”字,帛书甲本缺失,帛书乙本为“兹”,取用乙本符合古貌。

【译文】

善于建立的就拔除不掉,善于抱持的就不会失去,因而子孙的祭祀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用于自身,他的德行就会纯真。把这个道理用于家庭,他的德行就会使家族富裕。把这个道理用于乡里,他的德行就会使乡里长久。把这个道理用于国家,他的德行就会使国家富强。把这个道理用于天下,他的德行就会使天下广受恩泽。所以应从自身是否擅长此理来观察这个人,以家族是否擅长此理来观察这个家族,以乡里是否擅长此理来观察这个乡,以国家是否擅长此理来观察这个国家,以天下是否擅长此理来观察这个天下。我是怎么知道天下是与非的呢?就是采用了这个方法。

【注释】

〔一〕抱:抱住、抱持。

〔二〕绝:停止、断绝。子孙以祭祀不绝: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子孙的祭祀就不会断绝。

〔三〕长:长久。

〔四〕丰:丰盛、富强。

〔五〕博:广大、丰富,此处的意思是广大的恩泽。

【阐释】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需要变的,不停地变,才能体现它的活力;而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而且永远不能变,因为它是根,是本。老子在本章中专门讲到了这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善建”与“善抱”。真的就只有“善建”与“善抱”不能变吗?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老子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老子只是用了一个比喻而已,他讲的核心是“道”,也就是由“道”衍生出的涉及事物根本的东西都是不能变的。而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这种透明、朴拙的本真不变,实在太难了,这就涉及修身养性的问题,修身以养其坚,养性以增其韧。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永垂不朽”了,即老子所谓的“子孙以祭祀不绝”。

我们知道儒家有著名的“八条目”,即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就是不变的东西,诸如坚韧的毅力、善良的品质、抵挡诱惑与私欲的定力,以及洞悉事物本质的愿望是永恒不变的。另一方面,我们所面对的事物的所处场景、大小、难度、层次、水准等这类“表”是在变的,甚至千变万化。不管“表”怎么变,只要抓住了根本的“纲”,一切问题都很容易解决,所以就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说法。

回到本章,对应老子的思维和观点,就是“修之身”“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修之天下”,那么就会自然达到“其德乃真”“其德有余”“其德乃长”“其德乃丰”“其德乃博”了。

由此,老子回过头来,再次强调这种修为的能力,道出了“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应和了《庄子·让王》中“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的说法。

最后,老子还不厌其烦地得出了一个结论:“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不一样的味道,却是一样的配方啊!由此可见老子对修身养性最关键点的把控与对后学者的谆谆教导。当然,这也让我们了解到老子构思文章的高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