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时间:东周86年
人物:管仲、齐桓公
管仲与齐桓公客套了一番后,双方进入正题。齐桓公请教道:“我们齐国乃是千乘大国,先祖僖公的时候也曾经号令诸侯。只不过先父襄公时政令无常,导致了巨大的灾难。寡人现在主政,发现人心未定、国势不张。我们该从哪里着手?”
管仲胸有成竹,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礼义廉耻,乃是国家四个支柱。如果这四个关键的主张不能确立,国家就会垮塌。必须先使民众有所遵循,一起出力。正确实施和引导,以立纲纪,以振国势。”齐桓公问:“如何能让民众一起出力?”管仲回答说:“首先必须爱民,然后加以正确引导。”齐桓公又问:“爱民之道有哪些呢?”管仲回答说:“要组织起来,要以共同的事业相聚集,要以共同的利益相关联,这样民众就可以团结起来。不追究旧罪,帮一些旧宗族立后,以增加人口。减少刑罚,降低税敛,让百姓富有。建立教育体系,让贤士担任教化之职,以使百姓知道规则。法令一旦颁布就不能轻易变动,这样百姓有所遵循。这些都是爱民之道。”
齐桓公听了十分受用,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那么又该怎么管理民众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构成民众的大部。要让他们乐意传承,不断改善技能,不要随意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样百姓就可以安定。”
齐桓公问:“现在盔甲兵器不够,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我们可以制定赎刑:不同的罪行缴纳不同等级的盔甲兵器箭矢材料来平息诉讼,疑罪从宽。以此收集民间材料,质量好的用以铸剑戟,质量差的用来铸农具。”
齐桓公问:“钱不够用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开矿铸钱,煮海为盐,然后开展国际贸易。贸易的原则是,便宜时大量收购,然后根据时节买进卖出;多建旅馆,让商人们感觉宾至如归;鼓励集市交易,以税收支撑军费。如此钱就会多起来了。”
齐桓公问:“兵员不多,战斗意志不强,该怎么改变呢?”管仲回答说:“兵贵于精,不贵于多;真正的强大在于精神和意志。我们要实行寓兵于民,这就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
管仲接着说:“要注重持续教化,不鼓励随意迁徙。祭祀同福,死丧同恤;齐心协力,能守能战。”管仲进一步指出,对外政策要尊周而亲邻,找到缺陷多的就主动进攻,以扩大领土;发现不守规矩的就诛杀之,立威于诸侯。管仲最后说,如此一来,“方伯(霸主)之名,君虽欲辞之,不可得也”。
从上面的对答中,能看到管仲对治国理政的深思熟虑,并且有一整套改革与施政纲领。首先是确立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让老百姓一起出力,把老百姓团结起来。由此可见,他不仅懂政治、经济、军事,更懂人情世故,懂利用民心。伟大的管仲一出山就不同凡响,卓然立世。
齐桓公与管仲连续晤谈三日三夜,可谓是如饥似渴、如获珍宝、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齐桓公大喜,正式拜管仲为相。管仲提议说,要同时重用“齐国五杰”(即公孙隰朋、宁戚、王子成父、宾须无、东郭牙),才能实现这宏图霸业。桓公表示愿意句句听从,又赐管仲一大笔钱,让管仲既富且贵,能镇住贵族豪门,以便实施改革大业。
齐桓公身边有了好老师,他时时请教,事事问询,受益良多。时间一长,连一些私人问题也不耻下问。有一天,齐桓公问管仲:“寡人毛病很多,热衷于吃喝玩乐,尤其是喜欢打猎。您说这些毛病对咱们的霸业,是不是有害啊?”管仲说:“这个还真没有什么影响。”
齐桓公问道:“那什么会损害霸业呢?”管仲回答说:“一是您不知道谁是贤能之士;二是知道谁是贤人,却不重用他;三是重用他了,但不信任他;四是信任他了,依然用小人掺和。这些都是有害于宏图霸业的。”齐桓公点头表示明白,从此之后就专任管仲,称其为仲父,礼遇比高、国两个传统世家贵族还要高。
管仲的逻辑是层层铺垫的。首先是强调荣誉感,这个非常重要,君主第一需要的应该是荣誉。其次是具体的政策策略,然后是人事安排,最后还得让君主放心。如此应对,自己才能安享尊荣,两边互不干扰、皆大欢喜。
齐桓公和管仲的君臣佐使,是明白人与有实力的人的合作,是最佳的组合形态。通过他们的对答,可以体会管仲对人情世故的把控,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不光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俗领域中的成功者。管仲的智慧超越了时空,使他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完美地实践了自己的理念。
聪明的齐桓公听懂了管仲的金玉良言,知道自己很幸运遇到一位贤臣,十分尊敬地称管仲为仲父。然后,齐桓公郑重其事地宣布:“从今而后,所有国家大政,先告仲父,再告寡人;所有施行,都由仲父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