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诸侯失礼乱纷纷
一、多行不义必自毙,黄泉相见
时间:东周27年
人物:郑庄公
东迁之后,周平王姬宜臼暂时沉浸在八方来贺的巨大满足感中。但生性敏感的他忽然发现,南方的荆国十分傲慢无礼,连进贡点不值钱的东西都懒得表示一下。周平王义愤难平,嚷嚷说为了维护王室尊严,他要御驾亲征。为躲避强敌犬戎而不惜大费周章迁都洛邑,面对蕞尔小国却疯狂地叫嚣要出兵教训,周平王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本性暴露无遗。当然,他也就是叫嚷几句、表达一下态度而已。各路诸侯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谁也不愿意真的为一个徒有虚名的周王室劳师远征、耗费钱粮,便拿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一番,说迁都不久,人心不稳,一旦发兵,恐怕犬戎乘虚而入;荆国弹丸之地,势单力微,不如宽恕他们,给他们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也显得周王室宽宏大量、仁义备至。周平王挽回了面子,又免去了征战之苦,自然乐得借坡下驴,安享自己的太平日子。
可是如此草率地处理一件严肃的事情,却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其他诸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在以后处理和周王室关系的时候纷纷效仿,形成恶性循环,周王室的地位日益下降,越来越不受诸侯的尊重。当年专职为天子养马的附庸小国受封为诸侯,当年忠心耿耿的秦国在势力膨胀后也开始越位,秦文公假托梦中受命于天,效仿天子筑台祭天,行僭越之礼。鲁惠公受到刺激,向周王朝提出请求打破诸侯只能在宗庙祭祀祖先的规矩,效仿周天子在郊野祭祀天地祖宗,还狡辩说:“我的祖先周公旦制礼作乐,对王室有大功劳。我们祖先制定的礼法,子孙为什么不能用?而且,秦国可以祭天,鲁国为什么不可以?”随后,鲁惠公不管不顾,光天化日之下在郊外祭奠天地祖宗。周平王心里自然不想答应,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自此之后,周王室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弱,而各诸侯国更加不受管束,各自野蛮生长,自以为羽翼丰满之后便肆无忌惮地互相攻伐、吞并,生灵涂炭、流离失所,天下越来越动荡混乱。

· 郑伯克段。鲁隐公元年(前722),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争夺国君权位,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其弟骄纵,庄公便以此为由讨伐共叔段,于是夺得国君之位。这就是“郑伯克段”的故事。
在越来越多敢于挑战周天子刷存在感的诸侯中,最突出的当数离王室距离较近的郑国。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周厉王姬胡少子、担任周王室司徒的郑国第一任君主郑桓公郑友与周幽王姬宫湦一同遇害。之后,郑国人拥立他的儿子郑掘突为国君,史称郑武公。公元前770年,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王室任命继承其父郑桓公姬友的职务,担任周王室的卿士。雄才大略的郑武公姬掘突继续坚持父亲制定的东扩战略,不断发动战争,逐步吞并周边诸侯小国。郑武公值得称道的一个举措,是实施了解放“商人”的政策。周灭商后,“商人”被定为世袭奴隶。但郑武公发现“商人”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意识到他们是搞好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就依靠他们开发滩涂荒地、扩建城池。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逝,太子郑寤生14岁继承君位,是为郑庄公。郑庄公东征西讨,不断开疆拓土;重农兴商,发展商品经济,经济实力日益增长;特别是他以郑国饥荒为名,派出军队,公然抢割温邑的麦子,向周天子示威,更在“(xū)葛之战”中成功击溃周桓王姬林的讨伐。周桓王肩膀被射中,让周天子威信扫地,从而使郑国较早称“小霸”于诸侯。
方此之时,诸侯中齐国最为强大。齐国是当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而封地建国的,到了齐僖公姜禄甫这一代更想有所作为。所以,齐僖公主动与郑国交好,欲为盟友。齐僖公和郑庄公见面之后歃血为盟,约为兄弟,相约今后有事儿相互帮衬。为了拉近彼此距离,齐僖公主动提出自己有一个聪明又漂亮的女儿文姜,想让她嫁给郑国世子郑忽,希望两家能成为亲家。郑庄公连连称谢,答应回国后商量一下。可是,郑忽并不同意父亲的安排,他说:“妻其实同齐,也就是两人对等,配偶也是相配的意思。现如今,郑是小国,齐是大国,大小不平等,所以还是不去高攀为好。”郑庄公劝儿子说:“是齐国主动联姻的,如果能与齐国成为亲家,有事儿总可以仰仗,我儿你为何推辞呢?”郑忽回答得冠冕堂皇,颇有英雄气概:“大丈夫当自立,岂能仰仗于婚姻?”郑庄公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儿子有志气,于是就没有勉强。此后,齐僖公三番五次催促,无奈郑忽每次都以各种理由婉拒。
事实上,郑忽之所以一再推辞这门婚事,是有他的顾虑的。这位文姜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与她的姐姐宣姜都是当时闻名的绝色美人。宣姜因为被迫嫁给卫宣公姬晋这个老头,屡屡红杏出墙,恶名昭彰。而文姜也风流成性,出嫁前便与其兄齐襄公吕诸儿私通。后来,嫁给鲁桓公姬允后,文姜仍借着回母国的机会与哥哥重温旧梦。文姜的风流韵事风闻天下,人们一面讽刺她的荡妇淫乱行径,一面又情不自禁地赞叹她的绝世艳丽。《诗经》中有许多篇章记录了她的故事,也对她有毁有誉。
郑庄公精权谋、善外交,是一个有战略眼光、有过人政治才能的诸侯。他从周王室的衰败中打破了对周朝的迷信,感到了礼仪制度的虚弱无力,懂得了要想发展必须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他也强烈地意识到了政治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深知郑国地处几个大国之间,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东周,几乎无险可守,常常被争霸的诸侯挤在夹缝中而寝食难安,必须不断开拓疆土,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郑庄公一世英明、叱咤风云,可惜在选择世子这个事关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上没有处理好,对周王室的打击降低了他对卿士身份利用的有效性。在随后铺天盖地而来的诸侯混战中,他虽然小有成就,也曾在东周之初的舞台上“小霸”一时,但在他57岁去世之后,郑国内乱不已,最终成为诸侯争霸的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