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工资扭曲与企业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充裕劳动力供给带来的人口红利,以及大规模城乡劳动力流动产生的配置红利。但伴随人口转型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凸显,以及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亟须通过创新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源泉。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整体上仍面临创新动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短板突出等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企业创新能力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当前中国劳动力资源供给格局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系统考察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有助于深入揭示有效转换经济动能背后企业创新形成的条件及其微观作用机制,明确劳动力工资扭曲影响企业创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本书从中国劳动力工资向下扭曲的特征事实出发,对劳动力工资扭曲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梳理、回顾劳动力工资扭曲与企业创新相关理论与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劳动力工资扭曲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机制,提出扭曲收益、人力资本、消费需求三条理论传导机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别采用生产函数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微观企业和个体劳动力的工资扭曲程度进行测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证探究企业层面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检验工资扭曲影响企业创新的三条作用机制,分所有制类型、分要素密集度考察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异质性影响及其成因。结合研究结果与中国实际,探寻完善劳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政策方向。本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存在工资向下扭曲的显著特征。在制造业微观企业层面,近80%的企业存在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劳动力边际产出的现象,即使考虑到企业劳动报酬数据可能被低估,采用宏观投入产出表对微观企业劳动报酬进行校对后,样本平均工资扭曲程度仍高达2.72,即企业劳动力边际产出达到工资水平的2.72倍。分年份测度结果表明,1999—2013年(除2009年、2010年)期间,劳动力工资扭曲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2008年之后工资扭曲程度得以缓解。在个体劳动力层面,本书以不同人力资本投入的工资可能性边界作为个体劳动生产率的衡量指标。2014年和2016年个体劳动力工资扭曲均值分别为1.75和1.48,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工资扭曲程度更低,婚姻对于男性具有缓解工资扭曲的积极作用,但已婚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更难获得与劳动生产率相匹配的报酬水平。

第二,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工资低于劳动力边际产出程度的扩大,将显著降低企业的新产品生产概率、新产品产值、新产品比重。为减少企业创新利润对工资扭曲反向影响产生的估计偏误,选取Lewbel(1997)方法设计工资扭曲的内部工具变量,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

第三,劳动力工资扭曲主要通过扭曲收益机制、人力资本机制、消费需求机制三条作用机制实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三者共同解释了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抑制效应的94.03%,其中扭曲收益机制是发挥主导作用的中介机制。(1)劳动力工资扭曲导致价格信号与真实的禀赋条件错位,阻碍要素资源结构变动对企业创新的自发促进效应,同时扭曲收益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削弱企业家创新动力,扭曲收益机制解释了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抑制作用的46.27%。(2)劳动力工资扭曲减弱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激励,同时造成高人力资本流失问题,在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总效应中,有19.40%是通过人力资本机制实现的。(3)工资扭曲相对而言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居民消费支出,造成需求规模和需求层次整体偏低,消费需求机制对工资扭曲的创新抑制作用的相对贡献度为28.36%。

第四,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企业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1)劳动力工资扭曲主要抑制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创新无显著影响。(2)劳动力工资扭曲主要抑制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无显著影响。

第五,本书蕴含如下政策启示。(1)深化劳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价格的决定性作用,破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劳动力工资扭曲。(2)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3)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4)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激发消费潜力,增加企业创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