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梅斯河的拉撒路(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序

文学形象的魅力是无穷的,就以中国读者很熟悉的《堂吉诃德》来说,主人公吉诃德老爷不消说了,就说那位粗俗的村夫桑乔·潘萨吧,只因经了塞万提斯之手,又被那位疯魔的老爷一衬托,立时变得光彩熠熠,多少人读了书会说:“我喜欢这一个。”喜欢他,当然不是因为他的缺乏理想精神,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个桑乔不仅引不起我们太大的兴趣,有时甚至让人鄙夷,正如卡米洛·何塞·塞拉1所说:“夏洛克2是因那位天才诗人而获得魅力的。”(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人物,只要找到真正的作者,就会幻化成文学形象而大放异彩。这正是文学的奥秘。

比《堂吉诃德》早半个世纪问世的西班牙流浪汉体小说(或称流浪汉小说)又当别论。所谓流浪汉小说是自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七世纪中后期继骑士小说之后在西班牙兴起的一种新的小说体,而《托尔梅斯河的拉撒路》,是这类小说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那是一种独特的小说体裁,主人公多为无赖、骗子、流浪汉,作者让他们以玩世不恭的口吻自述种种经历和坑蒙拐骗的劣迹,既是自供,又是自嘲。叙述者仿佛是要读者与他一起取笑自己的行为,而读者却从他们戏谑、夸张的描绘中窥见世态人心以及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是真正的文学冒险。

因为毋庸置疑,真正的文学或所谓不朽的文学,是由审美情感和道德责任两大基石来支撑的,先不说探索人类责任、人生价值等崇高使命,就是为了揭示人的困惑或悲剧体验,一般也要通过塑造“英雄”或“道德的人”来完成。如果说《堂吉诃德》的主人公是个“滑稽英雄”,那么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则是“非英雄”,是一种不被社会接纳或为人所不齿的卑怯的人物。为这样的人物立传,还要采取自述形式,不仅为博读者一笑,更要让读者在“哀其不幸”之时完成对这类人物及周遭环境的道德批判。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业绩!

开创了这种独具西班牙特色的小说体裁的是无名氏的作品《托尔梅斯河的拉撒路》(一译《小癞子》,以下简称《拉撒路》)。围绕这部作品的写作年份一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数学者认为此书写于1525年或1538年,该书问世却在十六世纪中,1554年同时有三个版本出现。

小说写流浪儿拉撒路——一个瞎子领路人——如何在饥饿的逼迫和一个个悭吝、虚伪、恶毒主人的欺凌、教唆下挣扎、苟活,渐渐悟出生存的诀窍,“打定主意投靠有钱人”,最终做了大祭司姘妇的丈夫,还称:“那正是我日子过得最红火、运气最好的时候”。

小说主人公以成人拉撒路的口吻叙述一生遭际及所谓人生感悟,因为故事的中心是成人拉撒路(即无赖拉撒路)对其童年经验的实践,所以我在翻译此书书名时,把原文中那个表示昵称的小拉撒路的“小”字省去3,译作现在这个名字。

这个机灵而又倒霉的天字第一号流浪汉,是西班牙文学对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认真说起来,这西班牙文学,倒是常常把一些卑贱、顽劣的人物送上世界文学的殿堂,除了托尔梅斯河的这位拉撒路,更有那个大名鼎鼎的唐璜4和那个同样有名的“虔婆”塞莱斯蒂娜5。这些人物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人性的缺点,却又具极高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而我们对于人的了解是否更多地来自这类角色的启示也未可知。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此。

就拉撒路而言,我们看到,在他黑暗、浑噩的内心世界里,也还有人性的光点,在其渐失真性的过程中,仍残存道德的顾忌和良心的自责。人们不难从他的自嘲中品出苦涩和无奈。评论界一向对小说的第三章津津乐道。这一章写拉撒路投靠一个侍从后的遭遇。此处的所谓侍从,是中世纪的末等贵族或贵族之后,这种人常侍奉某位骑士老爷,为他持盾举矛,跟他学习骑马打仗,靠他给的薪俸过活。自十五世纪末起,随着雇佣兵的兴起,这些人渐渐失去饭碗,陷于穷困潦倒的境地。拉撒路投靠的这位侍从便是一个除一身行头之外一无所有的穷光蛋,甚至到了“靠我这个可怜的拉撒路讨几口吃的来糊口”的地步,但他仍死撑着面子,明明肚里没食,偏要到门口装出酒足饭饱的样子剔牙给人看。拉撒路却一反对待其他主人的态度,“我不恨他,倒是可怜他。为了能带点儿东西回家给他充饥,我常常自己挨饿。”这两个活灵活现的形象——死要面子的主人和顾不得脸面的仆人——连同仆人反过来保护主人的构思,后来被天才的塞万提斯借用、发挥,变幻成那个理想精神的化身堂吉诃德和他那个粗俗、现实的仆人桑乔·潘萨6

小说作者善于把握心理、透视人心,小说开头所写拉撒路的瞎眼主人给他上的人生第一堂课,就让人不胜感叹。拉撒路跟了这个主人没几天,声称把他当亲儿子对待的瞎子带他走出萨拉曼卡城时,哄他走近城外桥头的一块形状像牛的石头,然后乘其不备,把他的脑袋猛撞在石牛身上,还大笑着说:“傻瓜,你好好学吧,给瞎子领路得比魔鬼还精。”追述这段往事的拉撒路不掉一滴眼泪,只淡淡地说:“(我想)他说的是实话。我是得睁大眼睛,长点心眼儿,……是得留心照顾自己。”寥寥几笔,着墨不多,我们却分明看到可怜的流浪儿咬碎了牙齿往肚里咽,从此便要以恶对恶,以奸诈还奸诈了。于是我们看到,在小说头两章里出现的拉撒路还是个不懂人事的混沌的小流浪儿,但从第三章往后,他已学会了如何在人世间苟且偷生。他通过亲身体验和对社会的观察,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和各种上层人物的虚伪和奸诈,渐渐适应了那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厚颜无耻,最后成为依赖于那个社会的无赖汉。书中拉撒路的自白带有两重性,一方面赤裸裸地叙述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诉说其对道德的顾忌和良心上的自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趁在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教书之便,特意去西班牙的历史名城萨拉曼卡凭吊城边的那座桥和桥头的那只石牛,似牛非牛的大石仍在原地,我登上石座,忍不住轻轻抚摩把那个流浪儿撞晕又撞“醒”的坚硬的牛身。忽然想起把小说人物比作台球的基罗加7的一句话来,“它们很正常地碰到了台边,却朝着最意想不到的方向开始各自的运动。”(《被放逐的人》,1926)被击到台边的这个几百年前的小球能以别的角度弹回吗?拉撒路可有别的选择?

《拉撒路》规定了流浪汉小说的基本特点,如: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多变的场景和像糖葫芦那样穿成一串儿的情节以及讥讽、嘲笑、夸张的语言等等,再就是“饥饿”的主题了。有人将这类小说称为“饥饿的史诗”,因为“饥饿”常常是这类小说的主要题材,但这并不是说流浪汉小说仅仅描写贫穷、饥饿等现象,它在淋漓尽致地刻画流浪汉心理状态的同时,再现下层社会的生活场景,更借流浪汉之口无情地鞭挞社会的丑恶,深刻地揭露虚假的道德价值。

区区几十页的一本小书后来被认为是开了现代小说的先河。从它开始,小说中有了会思想、会观察并会自觉行动的人。虚构的人物不仅已是百人百面、一人一个声音,而且每个人物还会随境遇的变化而改变其行为方式;骑士小说、田园小说中凭空想象的故事背景也让位于现实的生活场景。所以,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又被西班牙著名语言学家和诗人达马索·阿隆索(1898—1990)誉为“世界文学现实主义的顶峰”。流浪汉小说这一体裁也被批评家们称作西班牙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最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

流浪汉小说风靡一时,1555年,便有《拉撒路》的续作问世。在一个多世纪里,西班牙小说家纷纷采用这一体裁,其中不乏传世之作,如十七世纪先后出版的两部作品:马特奥·阿莱曼的《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第一部1599,第二部1604)和克维多的《骗子外传》(1626)。

作为小说体裁的流浪汉小说虽早已成为历史,其对西班牙及欧美各国的影响却历数百年而不衰。欧洲文学受其影响的有德国作家格里美尔斯豪森(1621?—1676)的《痴儿西木传》(1668)、法国作家勒萨日(1668—1747)的多部作品、英国作家笛福(1660—1731)的《摩尔·弗兰德斯》8(1722)等等;拉美文学中更不乏此类作品,拉美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墨西哥作家何塞·华金·费尔南德斯·德·利萨尔迪(1776—1827)所著的流浪汉小说《癞皮鹦鹉》(1815);现代拉美小说家中也有不少借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如阿根廷小说家罗伯托·派罗(1867—1928,代表作为《劳查的婚事》)、墨西哥作家何塞·鲁文·罗梅罗(1890—1952,代表作为《废物皮托·佩雷斯传》)、智利作家曼努埃尔·罗哈斯(1896—1973,著有《小偷的儿子》)等人;利用此种体裁创作的西班牙作家更可举出长长的一串,近代和现代的著名作家就有贝尼托·佩雷斯·加尔多斯(1843—1920)、皮奥·巴罗哈(1872—1956)、安东尼奥·松苏内吉(1901—1982)、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2002)等等,后者甚至还写过一部《托尔梅斯河的拉撒路新传》(1944),而其代表作《帕斯夸尔·杜阿尔特一家》(1942)更是深得流浪汉小说之三昧。

这不足为奇。

因为“几乎是无止尽的文学全出自不受时间限制也无姓名的一人之手。”博尔赫斯在其《探询别集》中如是说。

《拉撒路》原著版本甚多,此译本根据西班牙马德里埃斯帕萨-卡尔佩出版社出版的胡里奥·塞哈多尔-弗劳卡(1864—1927)的校注本(1962年版)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布鲁格拉出版社出版的何塞·卡索(1928—1995)的校注本(1970年版)译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曾反复比照两个版本的评注部分,力求让译文尽可能贴近并再现原文。即便如此,囿于译者水平,译本中仍难免有力所不逮之处,恳请读者、同行不吝指教。另外要特别说明的是,原著中有的段落用斜体排印,因为一些评注家认为相应段落并非出自原作者之手,很可能为别人所添加,我们在翻译时并未删除这部分内容,而是在段落的起始和结尾处用方括号加以标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更完整地介绍这部经典著作。

盛力

2021年4月于北京


1 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2002),西班牙作家,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 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

3 因为这部作品的缘故,“小拉撒路”这个词已被当作普通名词收入西班牙语词典,意思就是“瞎子领路人”。

4 给了众多西方艺术家以灵感的西班牙传奇人物,因蒂尔索·德·莫利纳(1579—1648)所著《塞维利亚的风流荡子》(一译《塞维利亚的登徒子》)而扬名天下。

5 西班牙同名经典名著(1499)中的主人公。

6 塞万提斯也写过两三篇可被归于流浪汉小说一类的故事(均被收进《训诫小说集》)。不过塞翁善于借用一种小说体的要素达到颠覆它的目的,他的《堂吉诃德》是借用骑士小说的外壳来结束那种小说;同样,他的那篇《玻璃硕士》也是对流浪汉小说的某种否定。

7 基罗加(1878—1937),乌拉圭作家。

8 照博尔赫斯的说法,“西班牙洁净的(不写情欲的)流浪汉小说”是《摩尔·弗兰德斯》遥远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