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乡镇卫生院发展演变对卫生人才培养的启示
3.2.1 全方位观念促进卫生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农村卫生保健网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到1965年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县—公社—村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并且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责明晰,服务职能上,公社卫生院接收村卫生室所转诊的疑难杂症,并将卫生院不能处理的疑难杂症或急危重症患者及时转诊到县医院;公社卫生院接受县级医院的业务指导与培训,负责指导村卫生室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医疗资源缺少的情况下,公社卫生院在基层卫生服务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也促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赤脚医生,队伍数量也达到惊人的地步——500万人,基本满足了当时农村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我国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赤脚医生、合作医疗被誉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的“三大法宝”。因此,对机构的功能定位是否合理,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只有机构的功能与职责上下协调,服务内容明晰,才会有利于人才成长与人才队伍建设。
3.2.2 分层次有特色的卫生服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引发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乡镇卫生院管理经营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经济收入作为乡镇卫生院评价依据,这样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内容就出现了偏差。在公共卫生方面,对公益事业不热心去做,对利润较小的预防保健也没太大的热情,导致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一步步弱化;在医疗服务方面,由于利益驱使与生存需要,乡镇卫生院开始与县医院进行业务上的竞争,枢纽功能逐渐丧失殆尽。
但是,由于自身卫生技术力量薄弱,诊疗设施性能又比不过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低下,服务质量得不到广大农民的认可,既丢了原有的部分利益,又没有从医疗服务竞分中分得一杯羹,国家的投入几乎为零。没有了基本的收入,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卫生技术人员基本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业务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了,最终导致大量骨干力量流失,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由于乡镇卫生院的经营管理没有遵循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功能定位出现了偏差,被迫倚重基本医疗服务,与上级医院进行业务上的竞争,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服务,最终难以维系,陷入生存困境。人才培养具有特色,才会形成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乡镇卫生院只有分层次地科学定位,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服务的功能,同时根据自身处于基层的特点,寻找潜在的服务领域,这样才能培育出有特色的、实用的、自己的专有人才,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同时培养出有特色的人才队伍。
3.2.3 人才培养的设计需要供需结合理念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历多个轮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只是缓解了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与“看病贵”的问题。产生矛盾的缘由较多,但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人力资源匮乏仍是制约农民治病就医的重要因素,每年我国医学院校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医学专业毕业生,甚至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培养的医学人才已能满足我国卫生服务的需求。但是,大量的医学人才并未从事卫生服务,卫生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卫生人力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基层得不到应有卫生技术人员。
在乡镇卫生院发展的成长期,在农村基层能够建立起近500万的卫生人才队伍,并且长期服务于农村农民,尽管后来赤脚医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当时赤脚医生应运而生,并且规模庞大,坚守岗位,提供令农民满意的卫生服务,值得我们思考。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卫生服务的培养体系,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的培养对象,也缺乏适应农村卫生服务的特色知识体系,缺乏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内涵的理论依据,所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状况也就一目了然了。因此,人才培养一定要与人才市场相结合,人才提供方一定要了解、掌握人才需求方的实际情况,赤脚医生适时而生并且发挥了巨大作用,是经过短期培训、边用边学、成长中工作、工作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并且能够满足农村基层卫生服务需求,不需要掌握特别高、精、尖的医学理论知识,只需要简单的防病、治病、公共卫生等基本卫生服务知识;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与医学模式的转变,赤脚医生已经成为历史产物,现在乡镇卫生院对卫生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卫生人才内涵分析要根据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与职责要求进行,要确定乡镇卫生院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角色,结合农村卫生服务项目的实际内容,以及农民群众对身体健康与生命质量认识水平等因素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