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文集(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5 本章小结

社会流动性下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阶层固化现象,日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陆学艺,2004;李路路,2012)。频繁见诸媒体的“官二代”“富二代”等“二代”现象,不仅表征着中国民众的阶层意识日益深化,也折射出阶层对立冲突日益严重的现实。阶层固化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越来越缺乏流动与沟通,呈现出一种“断裂”状态(孙立平,2003)。在“断裂”的社会结构下,阶层之间的包容度低,爆发冲突的可能性高,社会缺乏稳定性。因此,社会流动性下降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构成严重挑战。畅通阶层流动渠道,增强社会流动性,是中国未来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精英主义教育体系对中国社会流动性的影响。

理论分析主要阐明了如下观点:精英主义教育体系将导致整体社会流动性下降。原因在于,精英主义教育体系下,具有更高初始人力资本的学生获得了更高的教育投资;具有较低初始人力资本的学生获得相对较低的教育投资。这种“马太效应”放大了学生之间的人力资本差异,也固化了人力资本较高家庭的优势。教育体系的精英化程度越高,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家庭,将通过教育系统更明显地表现出其优势。与此同时,人力资本较低家庭的相对劣势更明显,其子女通过教育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更小。

本文的实证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①精英主义教育体系放大了家庭背景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加剧了阶层固化,降低了社会流动性;②中国高等教育精英主义导向对低收入阶层的冲击更大,使其子女受到父母低收入的影响更大,更难以脱离“贫困的陷阱”;③在教育、健康、社会网络和文化资本这四条主要的代际收入流动通道中,教育的影响最大,解释了代际收入相关性的13%;④精英主义教育体系对教育和社会网络这两条代际收入流动通道的影响很显著,对健康和文化资本的影响较弱。

虽然高等教育的精英主义倾向引导整个教育体系走向精英主义道路,进而降低了中国的社会流动性,但改善社会流动性的策略并非简单推动高等教育走向平均主义和大众化。以重点大学为突破口,建设一批高质量大学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不阻碍重点大学成长的前提下,改善中国社会流动性的逻辑是实现非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有三个。其一,加强早期教育的公平性。如果弱势家庭的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早期教育,那么家庭背景差异导致的学龄前教育不平等将被弱化,先天禀赋更高的孩子将拥有更多的机会。其二,弱化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精英主义导向。如果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真正实现大众化素质教育,弱化精英主义导向,则家庭背景差异带来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削弱。其三,保障学校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如果学校选拔过程能够保证公平,则高收入阶层社会网络资源的优势将被减弱,真正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生将获得更好的机会。